更新时间:2024-04-24 08:14:52作者:佚名
“德国制造”并非天生高贵。 德国比英法晚30多年才发动工业革命。 由于长期的分裂,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充满坎坷。 1871年统一后,德国陷入困境,世界市场基本被瓜分。 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德国人开始抄袭外国技术,走上仿冒之路。 1876年,参加美国费城世界商品博览会的德国展品被斥为廉价劣质,无人问津。 1887年,英国议会甚至为德国修改了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必须标有“德国制造”的字样,以区分劣质的德国商品和优质的英国商品。 彼时,“德国制造”就像烙在德国人脸上的耻辱“红字”,迫使他们奋力拼搏,开启百年品质之战。
如今,“德国制造”已成为大器晚成,成为耐用、可靠、安全、精准的代名词德国机械,也成为宣传国家形象的金字招牌。 德国凭借扎实稳定的制造业,站在了金融危机的最前线。 欧洲国家紧随其后。 就连早已放弃工业、投资金融的英国,也只能回首叹息。
德国工匠精神就是坚持“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努力,就无愧于上帝”。 德国360万家企业中,92%由家族经营。 最大的100家家族企业平均年龄超过90岁,其中超过200年的企业有837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这些百年老店并不一味追求速度,也不轻浮、懒惰。 他们坚持卓越和长期成功。 他们花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打造自己的品牌的例子很多。 他们对自己的行业有着特殊的执着,即使暂时不景气,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 梅施勒银行是德国最古老的私人银行之一,经历了3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屹立不倒。 其企业信条是“欲速则不达”,坚持稳第一、速度第二,决不因任何事件而动摇初心。 ,着眼长远规划,立足时代传承。
德国的工匠精神就是“专心一言不发,屏住呼吸,双手写文档”的专注。 一、公司坚持“行业专业化”的原则。 据统计,德国境内特定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超过1500家,占全球的一半。 其中86%是机械制造、电力、医药、化工等重点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抓住了行业的“利基市场”,潜心深耕,成为各自领域的“领跑者”。 这些公司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是超级利基市场的占领者,拥有全球70%甚至100%的市场份额。 他们可以说是“声音虽大,大象却看不见”。 以伍尔特集团为例。 公司自1945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生产单一产品——螺丝。 几十年来的努力,终于成为无可替代的行业领导者。 二是工匠具有“职业气质”。 许多德国工匠对自己的职业始终如一的热爱,对产品的完美追求。 他们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力争实现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
德国的工匠精神就是“不因材质的品质而做作德国机械,也不吝惜做工”的严谨。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德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 自1918年以来,德国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共制定了33000项行业标准,其中80%以上被欧洲国家采用。 德国在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质量管理认证机制,对企业生产工艺、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进行一一审核,确保可靠性和安全性,对消费者负责。 同时,德国还建立了出口产品的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 当出现售后质量问题时,企业应不惜一切代价尽快解决。 在极其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学品、电气设备,到厨房用品、运动器材,甚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承“求最好,不怕最贵”的原则,严格选材,严格的流程,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严格的检验,每一件成品都堪称世界上最好的产品。
德国工匠精神是“每天都有新、每天都有新、每天又都是新”的创造。 德国强调“工匠精神”而不是“工匠精神”,反对保守、闭门造车。 相反,它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 据统计,德国研发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留学之路,家族企业平均研发支出高达销售额的4.6%。 德国虽然不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先行者,但可以在实际生产领域不断创新。 其人均专利申请量是法国的2倍、英国的5倍、西班牙的18倍,居世界第一。 原因在于,以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为代表的数百家应用科研机构弥合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让工业领域的创新快速到达终端,惠及整个行业。
德国的工匠精神并非完美无缺。 其一贯的“慢”原则,实际上是一种低风险偏好的操作思维。 它将深入挖掘现有的; 它将对新的事物保持警惕; 它对短期利益不感兴趣。 。 在快速消费和互联网浪潮的时代,这种思维可能会让德国“被弯道超车”。 在传统工业领域,德国仍将处于不败之地。 在宝马汽车公司的博物馆里,陈列着所有汽车系列的制造参数和说明书。 很多参观者对宝马泄露商业机密感到惊讶,而宝马给出的答案是:即使其他汽车制造商效仿,他们也做不到。 这种十足的信心来自于“慢”思维所造成的品质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