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6 19:13:56作者:佚名
追寻古书中的浩瀚星辰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书籍作为文明的重要标志,与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并肩发展,从石碑、钟鼎、竹简、书信、丝绸到纸张,无不传播着文明,为社会传递着知识。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天灾人祸,古书得以留存的寥寥无几。
古籍作为古代文明的直接记录,是现存的历史宝库和不可再生的文献,古籍内容是古籍文化价值的核心。
△蒲城图书馆局部
浦城县图书馆古籍收藏功底深厚,馆藏古籍达2万余册,位居全省第五位,仅次于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作为县级图书馆,浦城图书馆为何拥有如此丰富的古籍收藏?这其中的历史渊源,不得不提到李迪虎先生和他的“卓海楼”的名字。
中国历史上,私人藏书北有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南有福建浦城的卓海楼。浦城卓海楼的创始人是李迪虎先生。《浦城县志》记载:“李迪虎生前广购书籍,建卓海楼,藏书数万卷。”李迪虎,字品真,号宝山,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 回国后,历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军政府财政部会计科科长、福建省办事处顾问、闽北警备区顾问、福建陆军保安司令部顾问、福建第五区烟草局局长等职。李迪虎先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留学回国后,提倡新式教育,一生创办了浦城初级中学(浦城第一中学的前身)等多所学校,并亲自担任校长。
“卓海楼”始建于1903年,位于浦城檀出巷,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中西合璧。1944年,“卓海楼”藏书7万余册,有《古今图书藏》、《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目录集》、《正一堂全书》、《篆刻真读》等珍贵古籍,均藏于紫檀、樟木等书柜中。浙江宁波“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卓海楼”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但幸好里面的一些古籍保存了下来。1953年召开的全县干部扩大会上,部分农村干部入住了“卓海楼”。 “糙汉子”们把古书当床,把书当枕头。会后,散落的古书连同稻草一起被清理干净。“卓海楼”里剩下的一些古书,后来被转交给了福建省图书馆和福建师范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漳州师范学院)成立时也买下了一部分,剩下的则被县文化馆接管。1979年县图书馆成立时,这些古书被转交给县图书馆。翻开泛黄的古书,“牌子”上印着“本藏浦城李卓海楼”的字样,也确实证实了这些古书确实出自卓海楼。
△《戏法记》内页
蒲城县图书馆藏书浩如烟海,每一本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笔者无法一一列举,将重点介绍与蒲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镇馆之宝”《西法藏》和《蒲城遗书十四种》。
《西法集》: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所著,字高宇,笔名西法子。此书为诗文集六卷,明隆庆六年(1572年)刊刻,国内仅存四册。物以稀为贵。此古书虽非“独本”,但数量稀少,不愧为浦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谢翱7岁左右时,其父携家迁居浦城观前。德祐二年(1276年),文天祥置南涧府(延平),谢翱“尽家财,率土兵数百人,战于浦城”,文天祥任其为军师。后来,谢翱跟随文天祥征战龙岩、闽西、广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文天祥兵败后,谢翱回到浦城务农,后迁居浙江,隐居山林,写下了大量怀念故土和怀念文天祥的诗文。
蒲城遗书十四册:自北宋以来,蒲城就是名士不断涌现的地方,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名士的著作在清中叶很难找到好的版本。为了保存这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嘉庆年间蒲城士绅朱长泰倾尽所有金钱刊印了一部丛书,竭力收集北宋至明清时期蒲城地方文化名人的著作。这套丛书始刊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完稿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当时聘请南浦书院讲师梁章举担任主编。 此套书由朱氏留香房编印,名为《蒲城遗书》,又名《蒲城宋元明儒遗书》,共十四册,一百零六卷。目前蒲城图书馆内存有嘉庆年间刻本《蒲城遗书》十三本,嘉庆本《五邑新编杨文恭杂诗文集》已佚。
蒲城遗书十四则相关内容如下:
△《西昆往复曲集》内页
①《西昆筹长集》:北宋浦城人杨亿撰,共两卷,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刻。杨亿七岁能文,十岁能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进士,任文库左郎、知制诰。真宗年间,为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杨亿善于章法,参与《太宗实录》的编撰,主编《册府元规》。《西昆筹长集》是他在史馆编撰《册府元规》时,与刘云、钱惟彦等人所唱的歌。后来杨亿将诗文编纂成《西昆筹长集》,收录七言律诗250首。 杨亿在《西昆诗集序》中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读旧作,研究旧作,汲取其芳香,抒发所感,唱和应和,互相学习”。诗中注重用典,多用修辞,讲究韵律,被称为“西昆体”。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北宋初年最流行的诗派,诗中多推崇晚唐诗人李商隐,以用史实、雕琢美句著称,这种诗风在宋初一统整个诗坛。
②《何博士全文》:北宋浦城人何去非撰,全书二十八回(今已失二回),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刻。这是一部评述历代军事行动得失的兵书。何去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武学博士,他好学古兵法,元丰五年(1082年)授右侍卫、武学教授,历任武学博士等职,深受当时大诗人、翰林学士苏轼的赏识。元祐四年(1089年)被举荐入朝,授“承风郎”。《何博士全文》是作者在北宋衰弱、贫寒的环境下写成的。 为适应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加强、整顿军事准备的需要,他评点战国至五代时期军事人物的兴衰和22位用兵得失,旨在寻求历史借鉴。
③《纯渚纪闻》:北宋浦城人何淹撰,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其父何去非。全书十卷,前五卷为《杂记》,多记仙鬼报应,说些琐事,价值不高。第六卷为《东坡实录》,记述了苏轼的一些遗事轶闻和他与秦少游、刘公辅、黄鲁直、陈无极、张文潜等人的交往。第七卷《诗词集》属于诗话类;第八卷《杂书秦事墨话》记述了古琴、名墨的信息和轶闻;第九卷《砚录》记述了所见的各种名砚,砚的制砚方法,以及砚上的题跋。 第十卷为《炼丹录》,记述当时炼丹、炼金等趣闻。
④《望泉书》:宋浦城人潘志撰,共十卷,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刻。文中多引佛家、老子、庄子之言,并参考孔孟之道,以修学世学。此书为易经著作,有《洪范说》《洪范图》等,对易经作了阐释。
⑤《詹元山先生文集》:南宋浦城人詹体仁撰,清浦城人朱秉鉴编,共2卷,收录名句、诗文,另收詹体仁父詹序诗10首,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此书为真德秀撰,名为《湖广总管兼农政大臣詹先生传》。“传”指记述死者家世、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多由死者门生、前官或亲友所写,作为撰写墓志铭或为史官提供传记的依据。
⑥《大学集》(2卷)、《中庸集》(3卷)、《论语集》(10卷)、《孟子集》(14卷):南宋浦城人真德秀撰,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真德秀早年师从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十分推崇。朱熹撰《四书注疏》,将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一卷。从此,四书地位日益突出,朱熹以“天论”为核心的完整理学思想体系得以建构。 真德秀撰写《四书集注》,借鉴了朱熹关于《四书集注》的理论,并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因此,这本书是研究《四书集注》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料,也是研究南宋末期理学发展和真德秀理学思想的重要资料。此外,这本书还为后世儒学朱熹《四书集注》开了先河。正如《四宝全书总目》所说:“此后,学人多有仿效,其学不如真德秀,所著终不如真德秀。”
⑦《四朝实录》:南宋叶绍翁撰,分甲、乙、丙、丁、戊五卷,计209条,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刻。这是一部记载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迹的史记,尤其详细记述了宁宗受禅、清源党禁的故事。书中记载的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和听到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中对理学推崇颇多。
⑻《私学春秋四传》:明代浦城人徐溥撰,共两卷,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刻。此书列为四库全书春秋类专书。《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及其作者的描述如下:明代徐溥撰。浦字伯元,浦城人,官至御史。此书列举《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胡安国传》的异同,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驳斥了《胡传》中许多深刻的观点,论证颇有公允,但他是分别论证,并不将二者联系起来。 比如“朱公和卒”,就是没有记载他的死,以示颂扬。我不知道其他诸侯的《经》是否都记载了他们的死。另外,蒲氏没有评点的那些文章,都没有《经》原文,好像是从圣经里删节的,不是一个体系。
⑨《杨中弘文集》:元代浦城人杨载的诗集,刻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杨载,又名中弘,是元代著名诗人,与虞姬、范契、介希思齐名龙岩学院图书馆,并称为“元四大家”。与杨载同时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在翰林院时,对杨载的文章大加赞赏,使杨载名扬京城,备受尊敬。史载文章“气韵雄健,旷达灵秀,不失潇洒,自成一格龙岩学院图书馆,尤擅诗文”。可见杨载的诗在元代有相当的地位。此诗集共8卷,收录近400首诗。 第一卷为五言古诗,第二至四卷为五言楷诗,第五卷为七言古诗,第六至七卷为七言楷诗,第八卷为五言、七言绝句。
△《西山散文集》
⑩《西山文钞》:南宋浦城人真德秀撰,共8卷,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刊刻。第一卷:奏章、诏书,第二卷:实录,第三卷:序文,第四卷:随笔、题跋,第五卷:书信,第六卷:信笺留学之路,第七卷:随笔,第八卷:墓志铭、祭文。
《甄山民集》:宋代诗人甄山民的诗文集,刊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历史上没有确切考证作者的生平。《四宝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甄山民可能是甄德秀之孙,本名甄桂芳。作者生活在南宋末年,宋至元时期。自称“山民”,表明他决心不为官,甘做宋朝遗民,充满民族情怀。
《谢参军诗集》: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所著,共2卷,刊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谢翱随文天祥抗元失败后,回到家乡浦城务农。因长期在浦城生活,对浦城的历史、人情十分熟悉。其《北行者书峨眉师父》诗中有“越王江淹治县曾植树”、“南峰寺疏,禅犹灵雨”等,仅此两句便列举了浦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谢翱专门描写浦城的诗篇,保存在浦城县志中,其中一篇是他在万业寺读书时所作的《元旦读老子看瀑布》。 万业寺位于蒲城咸阳玉梁山,始建于唐代,寺名由唐昭宗赐。玉梁山是蒲城名山,瀑布高百余米,还有唐昭宗游咸阳百丈山时吟诵的《中秋龙井戏月》一诗。
《梅庄逸丑》:清人翁白撰,共6卷,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翁白,字梅庄,福清人。明末国变时,随祖父移居浦城。翁白诗作愁绪凄婉,失意凄婉,新安王慕瑞尊他为诗坛宗师。《梅庄逸丑》多有描写浦城的诗句,如《读邓东峰、陈士建等孝廉留玉梁》、《答蒋鲁豫梦笔山行》、《追忆巫山老人》、《晨行凤岭》、《随陈良辰登仙楼韵》等。
《杨文公佚诗文武夷新集》:北宋浦城人杨义撰,共二十一卷,其中《武夷新集》二十卷(诗五卷、文十五卷),《杨文公佚诗文武夷新集》一卷。浦城县图书馆所藏古书在《序跋》中未注明刻制确切年份,故认为嘉庆年间十四种《浦城遗书》古书全书皆缺此卷。
近年来,在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县图书馆、县文化馆积极推进浦城古籍开发利用工作,目前主要结合浦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派古琴”的保护传承,影印出版了一批馆藏古琴曲谱。县图书馆藏有古琴曲谱有《古琴学概论》、《渔古斋古琴曲谱》、《油山古琴曲谱》、《春草堂古琴曲谱》、《紫元堂古琴曲谱》等,共计14种58册。目前影印出版的作品有《古琴学概论》、《渔古斋古琴曲谱》、《闽派古琴曲谱汇编》等,受到广大古琴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让搁置的古琴古籍重现了新时代的魅力。
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浦城古籍文化是一门具有深厚底蕴的学科,值得用一生去学习、研究、追求!
(李娟)
本文为蒲城县新闻中心原创作品,授权媒体不得修改标题及内容,使用时须注明来源“蒲城新闻”及作者。
指导单位:中共蒲城县委宣传部
出品:蒲城县媒体中心
制片人:王淑玉
点评:吴永军 张一婷
责任编辑:黄娜
投稿邮箱:
▽▽▽
蒲城县媒体整合中心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