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1 09:19:04作者:佚名
智慧校园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推进高校智慧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出发,紧紧围绕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与大学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并设计出符合西安交通大学自身办学特色和创新港的设计。 战略定位的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蓝图,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助力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
智慧校园建设必要性分析
外部因素——技术变革的时代特征
1、智慧时代悄然来临交通大学网络学院,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大众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人脸识别技术、购物偏好推荐、无人驾驶等给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需要深刻变革,高等教育适应性需求日益迫切。 智慧校园建设将汇集海量知识库,挖掘、挖掘有用资源,使信息化成为教师教学科研的助手、学生个性化辅导的帮手,从应用集成开发向“以人为本”转变。 “创新应用开发。
2、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工程,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要从外生变量向内生变量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建设“双一流”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战略决策。高等教育。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开启智慧教育新时代。 旅行。 可见,推进“双一流”大学信息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内在因素——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
1、创新港智慧学城需求定位
以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高校内部各个系统环节的优化、完善和创新。 随着整个大学的流程、模式和形式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校园从外部被审视、破解和重塑,使其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实现高等教育模式创新,成为重要的途径。智慧校园建设的形式。 根据西安交大创新港的设计理念,要建设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把它建设成为智慧学城、经济强镇、美丽小镇、和谐小镇交通大学网络学院,成为打造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点,打造互联网与大学校园融合的天然平台,让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打造创新港口智慧校园服务,具有理念先进、模式创新、技术领先、绿色环保、经验先进。
二、全面深化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有力抓手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节点。人工智能。 促进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深度融合。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契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方案实施,是持续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这也是我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智慧校园建设有利于数据精准采集,实现精准采集、精准评价、精准监督、精准帮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有利于提高校园系统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对多校区管理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 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教师摆脱无休止的汇报和审批。 因此,建设集高速、便捷、智能、安全、可靠、灵活适应性、资源丰富于一体的智慧校园系统,是支撑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
图1 智慧学城战略规划
创新港智慧校园内涵建设
设计理念
创新港智慧校城结合学校当前发展特点,将形成兴庆、雁塔、曲江、创新港四个校区网络、数据、业务互联的建设愿景。 目前,全国范围内能够真正实现多校区融合、数据同步更新、业务在线处理同步的“智慧”服务的大学还很少。 创新港智慧校城将整合校园科研、教务、学生、人事、财务、后勤等管理数据,实现信息环境的智能化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提供教育资源基于大数据的智能。 分配和科学决策能力。
总体框架
基于前期调研和业务了解,智慧学城最终确定了“1网、1中心、3平台、5应用”的总体框架。
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物联网传感。 提供物联网感知的智能基础设施服务,将学城的安全监控、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环境监测、资源管理、能源供应、机电维护、资产管理等物理基础设施接入智慧平台。
综合网络、四网融合。 统一城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网络、通信网络设计。 各种业务网络统一通过光纤承载。 网络架构采用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三层架构。 整体网络架构采用SDN技术,可根据覆盖区域、终端数量和业务需求实现按需扩展留学之路,无需调整架构; 带宽方面,采用核心到汇聚100G互连,接入层汇聚到10G互连,接入层实现千兆到桌面。 综合网络采用华为核心及有线无线设备,主要由8台核心交换机、22台汇聚交换机、2000余台接入交换机、10000余台无线AP设备及相关网络支撑设备组成。 建成了能够承载有线、无线、物联网、5G业务的综合网络,使校园网能够满足校园内任意位置的各类数据终端和传感器设备的接入需求。
整合中心,三位一体。 综合中心层提供运营中心、监控中心、数据中心三合一技术基础服务。 运营中心和监控中心协同进行统一运营管理和指挥调度,打造学城大脑。 运营中心提供统一的可视化环境、指挥调度工具、联动控制工具。 数据中心以创新港中心为基础,结合多园区公有云,形成统一资源池、统一管理运营、统一提供业务服务。
支持平台,立体支持。 管理服务平台构建智慧运营支撑,集运营管理和对象服务于一体,提供态势感知、运营监控、事件预警、调度指挥、决策分析、业务优化、业务展示、创新体验等综合功能。 数据功能平台构建数字赋能支撑,聚合学城动态数据,面向业务主题,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数据采集、处理、建模和分析工具。 超级计算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创新支撑,融合传统HPC科研需求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需求,形成面向各学科、各类用户的超级计算服务平台。 资源池与数据中心业务应用云计算资源池共享。
智能应用,五线并行。 各种应用服务被编排形成综合应用。 包括以下五个主要应用领域。 平安学城:实现人防、物理防御、技术防御、智能防御相结合,保障人员、设备、数据的多维度安全。 绿色学城:食堂、会议室、实验室、学生公寓等生活环境全面实现物联网感知。 从校园到小镇,智能化、集约化地提供全方位的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 友好学城:针对学生、教师、居民等不同服务对象,通过交大APP等服务渠道提供综合服务,实现智能推送、肖像目标识别、身份个性化标签等友好体验。 创新学堂小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结合实验室、众包平台、众创空间等,开展科研供给侧改革,匹配供需,转化孵化科研成果。
运营模式
智慧学城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健全的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 创新港智慧学城立足“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争创世界一流”的办学定位,不仅要服务师生,还要覆盖创新港学区、小镇等。地区。 仅依靠学校力量很难满足创新港智慧学城的建设需求。 期望建立一家专业的信息公司来长期经营和发展。
后期运营及维护
考虑到西安交大创新港智慧校城的整体架构,如果采用传统的项目孤岛运维方式,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且存在维护分散、支撑链长等弊端。 、响应不及时、评估不透明等问题将凸显。 建立统一、集中的运维模式已成为必然。 经过初步走访调研,预计将建立统一的运营中心(IOC)、统一的运维体系、统一的安全体系。
关于创新港智慧园区建设的再思考
创新港智慧学城建设旨在形成科技赋能的学城智慧生命形态。 项目建设和平台运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快速迭代和持续演进。 今后,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在设计方面,我们紧跟各院系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业务场景设计,推动项目组在业务上的实施和交付。 在数据利用方面,我们探索智能管理和服务模式,实时增量收集数据,进行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和多视角利用。 运营方面,探索智慧建设运营模式,选择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伙伴,从合作内容角度实现共赢,创新交付模式和对象服务。 有效性方面:衡量智能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有效性,审视智能模型+有效性、框架+路径、优化平台+生态、功能+数据等,形成面向业务的有效性评估标准和衡量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索志海、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