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唉!复旦的“文革”资料哪里去了?!

中国,唉!复旦的“文革”资料哪里去了?

更新时间:2024-05-07 11:37:30作者:佚名

1977年,全国大专院校统一行动,销毁二次革命物资。

中国,唉!

复旦“文革”资料去哪儿了?

采访时间:2005年10月30日

地点:复旦大学老干部活动室

受访人:曹冲(复旦大学图书馆退休干部)

秦邦联(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

金大陆(以下简称金):一年前,我请曹老师与复旦图书馆合作,对复旦图书馆留存的“文革”资料进行检索和整理。 说实话,我充满期待,也做好了努力的准备。 因为我想复旦图书馆这样重要的文献库,馆藏会比较丰富。 正如我听北京的朋友说的,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文革”资料都躺在地下室了! 因此,当曹老师第一次告诉我复旦的“文革”资料应该在防空洞里,需要时间才能找到时,我就等待着。 当曹老师第二次告诉我防空洞里的“文革”资料找不到时,我就催促曹老师派人去找,因为终究会找到的,所以我还是期待它。 当曹老师第三次告诉我防空洞里的“文革”资料被火烧毁时,我深感失望,想到上海的一些大学还留有“文革”资料,但现在却没有了。复旦大学. 无奈之下,我觉得这也是上海“文革”历史研究的一个“卖点”,所以就选了这个作为今天采访的标题。

秦邦联(以下简称秦):“文革”期间,复旦大学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单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 因此,大家都比较关心。 上海“文革”中的几件重大事件都与复旦大学有关。 当时,上海大大小小的单位都赶到复旦看大字报,其中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 如果当时要发生什么轰动的事情,复旦大学早就有预兆了。 也就是说,复旦对上海乃至全国的“文革”运动影响很大,学生能量很大,对各种信息都熟悉、敏感、容易获取,从而形成了信息源。 各种资料发到复旦,都喜欢发到复旦,因为各个单位整理的东西都希望复旦图书馆能够收藏。

金:“文革”期间“一月革命”后,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发出通知,向全国各地征集大字报、臂章、传单、报刊。 “一月革命”后,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档案馆、市代表大会址等也正式发出通知,征集反映上海“文革”运动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当时也被称为“革命文献”。时间。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一月革命”十分重视,理论是从“十月革命”到“一月革命”,认为“十月革命”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而“一月革命”解决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问题,这也构成了当时收集“文革”资料的社会环境。

曹冲(以下简称曹):其实今天的话题是关于“文革”史料的收集和保存。 这些史料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状况,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在现实面前,却很可惜。 想来想去,复旦大学真正开始收集“文革”资料是在“一月风波”之后。 当时,复旦图书馆已经造反了。 叛军被称为“攻坚克难战斗队”,他们有意识、有条件做一些资料收集工作。 当时传单到处飞扬,我们就想既然是图书馆,就应该收集并保存这些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图书馆成立了“文革资料组”。 当时的负责人是一位女同性恋,出身很好,胆子很大。 我也在报刊队,主要是协助。 因为复旦的名气,人们愿意去复旦大学了解“文革”。 当时,复旦有一条著名的“南京路”。 两边的路标都贴满了大字报。 他们每隔几个小时就会更换一次,以覆盖一组。 前来观看大字报的人络绎不绝,因此被称为“复旦南京路”。 那样的话,收集信息确实容易一些。 许多叛乱分子来到这里散发传单,形成了一个“信息市场”。

金:基于当前和未来的研究需要,我想绘制一张上海“文革”数据的分布图。 即上图及上层为主体结构,包括区、县、局、大学、专门机构等。 保留数据的状态,即标记它在哪里、有多少、有什么、如何使用等。

秦:这个工作非常有价值,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图书馆网络来改进这件事。

金:事实上,一些单位的“文革”资料并没有丢失,只是仍然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理睬的状态。 有的被封存,有的堆得乱七八糟,沾满了40年的灰尘复旦大学网络学院,有的已经分类,还有的我进去后整理出来的。尽管如此,相比别人的“存在”,回想起老曹提到的“文革”时期,复旦图书馆还成立了“文革资料组”正式开展工作。 复旦“文革”资料的流失确实很可惜。 由此,我们现在只能问:当时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手段收集的? 工作流程如何? 收集到的资料是否分类、装订、上架? 当时您是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 社会如何相互认识? 舆论怎么说?

曹:一开始我们收集信息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计划。 我们主要是派人出去索取、收集、收集信息。 后来有人主动送到复旦图书馆,才逐渐形成了相互交换信息的关系。 当时北京有好几个刊物、报纸,也是不定期出版的,还有武汉等地,都和我们有交流。 哪家报纸有地址,立即发送,互相转发。 当时复旦有《红色复旦》、《新复旦》等,收集的具体资料分为两部分,一是相对固定的报纸,二是油印的手写稿,比如校长的讲话。 有些是可以在市场上购买或要求的,有些是固定的,比如领导讲话时。 有些材料后面有单位签字,我们会和单位联系交流。 这就是大多数收藏的完成方式。 1969年以后,文革形势发生变化,收藏的主要形式是相互赠送和交换。

金:是的,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国外学术界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随着九大的召开而结束。 从收集“文革”资料来看,随着运动从冲杀阶段萎缩,各造反团体的山头逐渐被夷平,各种小报、传单、材料等印刷品被整顿、清理。并进行了调查。 因此,1969年以后,就没有大规模的信息传播。 当然,还有整党建党、清理阶级队伍、反三反、批林批孔、教育革命、反右倾翻案等内容。 这取决于图书馆是否继续收集它们。

曹:当时正式出版的报纸有很多,比如《红卫兵战争报》、《工人造反报》等。因为我们有固定的出版单位,所以都有交换关系,也许还有一些订阅关系。 这些信息收集后,管理还是很严格的。 我们有分类。 对于一般传单,我们不考虑分类。 一些不规则但编号的出版物被分类。 首先根据类型和性质进行分类复旦大学网络学院,然后根据地区进行分类。 它们都有分类号,并用 2 个卡盒包装。 而且,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有目录,我们有图书馆。 但这些东西,根据我的印象,基本上是不流通的。 前来查看的主要是内部人士。 这些东西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消失了。

金:我看到上海一些学校的“文革”资料也是这样分类的,比如北京、河南、四川等不同地区的资料; 比如工总局、中学红卫兵、复旦、同济等的材料。 当时,上海各大学图书馆系统的造反派甚至编写了一份“简报”,并召开专题会议,交流讨论“文革”资料的收集和保存问题。 我看过这些“简报”,我记得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都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经验。

曹: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用期号绑定起来,编了一个目录。 现在在复旦看到的,比如《工人造反报告》、《红卫兵战报》、《新复旦》、《复旦战报》等等,我们还保留着这些,而且比较正规。 现在想来,当时的规模还是很大、很严重的。 这群人大概有四五个人。 这种专心管理一直持续到文革“四人帮”垮台。

金:复旦图书馆肯定收集了文革中后期的资料。 因为三反斗争、教育革命、反右倾翻案思潮,复旦成为全市的焦点。 真是太可惜了。 我看到很多地方只有1968年到1969年之前的信息,而没有中后期的信息。 没有中后期的数据,如何能够对上海“文革”进行整体研究呢? 复旦图书馆毕竟是大学图书馆,这说明你们的图书馆工作意识非常强。 那么,当时有人读过、检索过、使用过这些资料吗?

曹:有人来看这些资料。 当时我们图书馆有一个房间,就是“文革”资料室。 包厢里有卡片供人查看,但并未正式对外开放,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房间。 “文革资料阅览室”。 后期我就不知道了,因为那时我已经“退到一边”了。

金:我和曹老师是在“文革”后期认识的。 曹老师刚才提到,复旦现在还能看到的几本“文革”报刊都是开架品种,我当时就用的。 那么,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有哪些细节值得一说呢?

曹:我一点印象都没有。 一件事是关于“复旦南京路”的。 我当时也拍了照片,后来连同底片一起提交给学校,他们应该能查到。 那个时候真的很拥挤。

金:我还想问一下信息交流的问题。 一是有人看到某人信息背面印有地址,主动与其交换; 另一种是有人写信要求交换。 当时,复旦还编印了《红色复旦》、《新复旦》等多种报刊,逐期出版。 出版后送到复旦图书馆吗?

曹:是的,定期、固定地提供给复旦图书馆进行交换。

金:除了收集整理“文革”资料外,图书馆是否主动转载、编辑了这些资料? 因为我发现当时有一些单位、有一些图书馆在转载和出售这些资料。

曹:这个好像不存在。 复旦图书馆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金:当时复旦图书馆除了交换资料外,还需要采购、采购资料。 那么有没有专门的资金呢?

曹:一部分资金用于购买书报,可以作为书报费报销。

金:文化大革命期间,很多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开始看报纸了。 复旦图书馆收到了吗?

曹:20世纪30年代的报纸不是“文革”的材料。 这是图书馆的正常业务。

秦:当时我们正在清理班级队伍,想查一下某人的历史,所以我们就来到了这里。 在图书馆业务方面,我们对解放前的报纸保存得比较完整。

金:在上海“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上,有一个专门的专题,叫“上图事件”,就是关于这类事件的。 由于上海图书馆的这起事件,许多人受到了严重迫害。

曹:很多人来复旦图书馆查找和利用这部分资料,因为复旦的藏书比较齐全,比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的各种藏书。 小报。 其中一些是有关当时政治人物的文章。 前来阅读的人可不是普通读者,他们都是专案组的成员。 人们纷纷前来查看。 其他的都是从第一期开始,所以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报纸都破烂不堪。 那时没有复印机,所以很多人拍照。

金:这方面的报刊资料有丢失吗?

秦:有些已经丢失了,但总体来说保存得比较好。 毕竟,有财产编号和登记编号,并且它们的收集和使用方式非常有规律。

金:结合今天采访的主题,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插曲。 记得1967年夏天的一天,我和同学去复旦大学打乒乓球。 天气异常炎热,已经有三十多摄氏度了,而且已经是中午了。 复旦校园里人很少,但蝉鸣却很大声。 那位同学是复旦大学的学生。 我记得他曾经是红色革命协会校友团的成员。 他人脉广泛,而且勇敢。 当时,复旦的乒乓球室在学生会的一楼。 现在已经拆掉了,后面还有一栋二层楼房。 由于天气太热,我们只划了几下就浑身湿透了。 也许我们是在寻找水或享受凉爽的空气。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跑到了二楼的小楼里。 我们抓住窗户看了看。 有一条简洁的信息。 房间。 近三十平方米,摆满了桌椅,周围是倾斜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文革”书刊。 别告诉我,我们当时只是初中生。 当我们看到满屋子的“文革”资料时,我们欣喜若狂。 同学从天窗爬进去,打开了门。 我们关上门,迅速把架子上的材料堆在一起。 正当我们准备找绳子把他们绑起来的时候,门开了,一个身材高大的大学生突然站在我们面前。 他有点严肃。 ,但并不激烈。 复旦学生比较文明,复旦“文革”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打架斗殴事件。 他说他已经发现了我们,想带我们去保安队。 我们两个低着头走下楼。 楼梯又窄又陡,只能容下一个人。 我走在前面,同学走在第二位,大学生走在最后。 当我们快到楼底时,同学大喊“快跑!”。 我记得当时我的脚很重,就像被卡住了一样。 毕竟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同学用力推我,大喊“跑”。 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就跑到很远的地方躲了起来。 大学生急了,在后面大喊“住手”,但没有用。 我想:这与我目前在复旦、上海寻找“文革”资料有隐喻关系吗? 这次数据盗窃没有成功。 曹老师说,复旦图书馆有一个“文革”资料室。 现在我可以证明,复旦红卫兵组织也有资料室。

复旦大学网络学院_复旦大学校内网络_复旦大学网络服务

秦:不知道复旦红卫兵整理的这批资料后来是否被收入复旦图书馆的“文革”资料室。

金:秦老师确实有很好的专业敏感性和敬业精神。 现在我想问,你到复旦后看到了什么?

秦:我是镇压“四人帮”、恢复高考后复旦大学图书馆系第一批毕业生。 我记得当时有一句话,图书馆在上海。 除了上图以外,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都算图书馆。 从一开始,我就加入了报刊部,跟随曹老师等人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由于当时复旦已经有70年的历史,所以有很多旧报纸、期刊。 应该说,关于“文革”的资料是有一些的,我也看过一些。 我记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领导讲话。 内容比较乱。 (2)各种小报。 每个红卫兵组织都有一份小报留学之路,造反派的首要任务就是出版一份小报。 小报的出版标志着这个组织的存在。 (三)“某活动”专用传单。 (四)当时被认为公开出版的“文革”报纸较多,主要是《红卫兵战争报》和《工人造反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全国各地出版。 当然,还有“文革”时期的《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曹:我插一句,我保护了秦老师看到的那部分“文革”资料。 那是1977年春天,因为上级通知,所有“文革”物资都要处理,普通单位必须上缴、销毁。 统一规定上海图书馆保留一套。 作为一名资深报人,我当时负责管理数据库。 我相信,无论这批信息是对还是错,都可以作为历史数据保留下来。 因此,处理这些信息并不是我的初衷。 老板让我处理,我只好执行。 那天,废纸厂的卡车停在图书馆大楼外。 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我们把“文革”资料一一扔出窗外。 当三分之二的东西掉下去的时候,我也饿了。 那时粮食紧张,吃的不够,所以很容易饿。 更重要的是,我不想再这么做了,因为我心里觉得这批资料还是有价值的,应该保留下来,所以我就向下面的人摆摆手,说结束了。 这将保护三分之一。 应该说,复旦图书馆三分之二的“文革”资料都是通过我的手扔出去的。 前天,我遇见了图书馆的一位老同事,聊起了这件事。 他说那天你在上面扔,我在下面捡。 废纸厂的卡车开走了,地上散落着一大堆,甚至还被点燃了。 为了防止火焰熄灭,他们不断地用铁棒敲打那堆纸。

金:1977年上级的通知非常重要。 说明这次销毁数据的行动规模很大,复旦执行起来也非常坚决。 我不知道其他大学图书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从本质上讲,这应该是否定“文革”的实际行动,但从长远看,从本质上看,只有深入研究“文革”,才能真正否定“文革”。 ”。

秦:现在我来说一下曹老师暂时保护的三分之一数据的命运。 我进入复旦的时候,形势其实比较稳定,是拨乱反正的时候。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报刊日益增多。 可惜当时复旦图书馆物理空间不大,所以没有仓库。 我们第一个存放资料的地方是科学馆。 当时我们在两个科学馆的花园里建了房子。 我们报刊部的举动在图书馆里是众所周知的。 当时有些部分被认为很有用,比如《人民日报》,那些不被认为很有用的就被推了上去。 当科学馆的花园已经满了,还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他们时,领导给他们安排了防空洞的地下三层。 因此,这部分“文革”资料,以及外国报纸等,都被推下去了。 这次有损失,因为这部分被认为不重要。 普通卡是分类登记的,但是没有登录,没有登录,就不算是固定财产,所以这个是不一样的。

曹:确实如此。 当时图书馆就有这样的看法。 只有那些已经登录的资产才是固定资产,以后才会被统计。 如果只是在卡上注册,没有登录,丢失的问题不会太大。

秦:文科馆建成后,物资会从防空洞里拉上来。 这样一拉,损失就更大了。 没有提出来的就失去了。 对于已经登记但没有登记号的,这部分信息就是所谓的传单、领导讲话等,我们后来找了,没有找到。 后来中文期刊等全部处理掉。 在搬家过程中,我们还招募了两组搬运工。 由于这群人对文档的了解程度较低,没有保护数据的意识,所以他们的任务就是帮你把东西搬出去,哪怕东西已经完成了。 最后,防空洞发生火灾。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文革”资料在当时是被忽视的。 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材料是非正式的并且大部分是油印的。 或许从历史价值上来说,这部分数据并没有什么新的问题有待发现,而且有些内容可能被夸大了等等,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态。 时至今日,我只能说,“文革”期间公开出版的报纸还在。

金:我注意到你刚才提到了关于“某事件”的专门传单。 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 不管是夸大还是不实,毕竟都是原始的文件和记录。 尤其是把不同派别、不同观点的材料进行整理和比较,就能发现很多问题。 类似这样分类的“文革”资料,其他地方似乎并不多。 我还想问,防空洞起火是怎么回事?

秦:我当时不在场,只是听说的。

曹:听说消防车一来,用高压水枪,剩下的资料就全部销毁了。

秦: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没有登录和走动上。 当时,上级要求你立即搬迁,并规定了一个日期和月份,让你搬到位。 被推进防空洞的物资大部分是我们报刊部的。 他们被匆忙推上来,却在运输过程中丢失了。 有些在被移动之前就被处理掉了。 我记得有两个很有价值的编目卡片盒。

金:我同意秦老师的观点。 材料不能随意移动。 一旦移动,它们就会丢失或损坏。 我见过的保存“文革”资料的地方大多都没有动过,所以积了四十年的灰尘,动起来会让人窒息。 在一些地方,野猫已经筑巢。

曹:那总比失去好。 很多年以后,复旦很难再有人研究这段历史了。

金:我这里有一个藏品,是印刷版的《巴金图书馆目录(供批评用)》。 该文献扉页印有“复旦大学图书馆,1967年9月”。 它包含了巴金几乎所有版本和文章的目录,文档厚达40多页。 巴金去世后,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我带着这份史料来参加会议,研究巴金的博士生们都大为惊叹。

秦: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比如,我们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编写了书目。 复旦图书馆有这个传统和能力。

曹:让我考虑一下。 1967年,既不被边缘化又没有能力的人大概只有少数。 如果你带了这个藏品,这件事就应该调查。 对了,金老师,您现在是上海“文革”史料专家了。 你也应该给我们讲讲你这些年的经历和经历。

金:保持简单。 这几年,我带着“进仓库戴口罩、灰烬出仓库”、“背着书包”的形象,跑遍上海多地寻找“文革”信息。在路上,一手拿着材料,一手拿着面包。” 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收获。 就你面对的人来说,第一类是那些明显用“阶级斗争”警惕的眼光看你的人,总觉得你在做坏事。 同时也有人认为这个人的行为非常负责任,对历史负责,应该支持。 第二种是“学术禁闭”,就是这些材料我们还没有解封使用,你怎么能先用呢。 如果属于个人学术收藏,当然不能随意查阅。 事实上,这是大学或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收藏。 而且,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人专门去使用它。 同时,也有人认为图书馆资源,有人使用就体现了价值,这是好事,应该支持。 第三种是“拿钱”的市场运作,读一次信息,付一次钱。 这不是复印费,而是使用费,仔细想想,这似乎很合理。 毕竟是别人的资源,但是价格却很高,相当难以承受。 同时,也有人认为这项工作有难度、有意义,甚至有功劳,应该支持。 这三种情况中,遇到前一种情况,会很麻烦,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精力去解决; 遇到后一种,就会很顺利,心情也会愉快。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是根本无法穿透的。 真可谓“水不可倒,针不可插”。 也许是因为时间不够,还需要努力。 这东西靠意志力,靠努力,还有一点点运气。 有时候机会来临时,会给你一个巨大的惊喜。 此外,民间还有收藏家将其保存在手中。 我知道上海也有废品回收系统。 或因拆迁、长辈去世、或单位注销,大量文件、资料、档案会不断外泄。 里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东西,包括各种会议纪要、文件、笔记、日记、通知、告示、信件、评论等等都被挑出来带到了文庙,那里有专门的人去购买并交易它们。 关键取决于你的承诺程度。

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为您推荐

江西抚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招生简章(通知)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介绍面向21世纪,为了进一步加快学院发展,迅速提高办学力量和水平,为培养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将把我院打造成抚州市唯一一所综合类普通高等专科院校,学院现已在抚州科技园征地1000亩,兴建一座集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新校园。

2024-05-07 11:10

福州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收官战☟今日开始!

这几天,我省迎来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收官战☟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福州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工作的情况。福州通过培养、交流、农村教师支持等措施,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师资水平。福州数字青少年宫网站介绍了这么多成绩,只是从一些方面来体现福州近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工作情况。

2024-05-07 10:23

福州一中和城门中的历史渊源,你知道吗?

曾经的福州唯一一所未达标校如今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终于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福州唯一一所三类校。(目前福州已经没有未达标校了)然后查找一下福州一中的历史也就是如今的一中(其实称为三牧中学更加合适)圣功、凤池书院和如今在大学城的一中高中部的历史渊源远远不及城门中、三牧中学与其的关联

2024-05-07 10:12

二级建造师全国执业资格将实行电子化申报和审批

通过二级建造师资格考核认定,或参加全国统考取得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人员,可在全国范围内以二级注册建造师名义执业。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实行电子化申报和审批的通知三、取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应通过新系统提出注册申请,其聘用企业确认后,通过新系统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05-07 09:24

如何申领一级建造师电子注册证书?有何使用要求?

2022年1月1日起,一级建造师应使用电子证书上的注册编号重新刻制执业印章。六、已取得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因身份信息发生变更或有误,无法办理注册业务该如何处理?十二、在福建省的一级建造师转出到其他省份,怎么办理手续?需先办理其他师种的变更注册,变更至新聘用单位后再办理一级建造师的重新注册。

2024-05-07 09:18

福建省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报名表丢失,如何处理?

答:考生不能到现场参加复核,可以委托他人办理,被委托人须提交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及被委托人身份证才能办理。答:建设执业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网址::8088//web/kszc/login.jsp)已开放,若考生不慎遗失《福建省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报名表》,可登录考试报名系统重新打印。

2024-05-07 08:3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