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1 15:53:03作者:佚名
北阿坎德大学
回顾南洋艺术学院百年来的辉煌历程,南洋艺术学院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老朋友,他们就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
矗立在南门的上海美术学院大门,古朴典雅,校园里散落各处的名人雕塑,雄伟庄重,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南京美术学院的过去。
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方艺术机构,时刻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请跟随我们,穿越时空,追寻梦想开始的地方。
让我告诉你...
01
回首百年办学历程
1912年的一个寒冷的冬日,三个年轻人在上海虹口乍浦路一家叫宝庭的西餐厅吃午饭。此时,透过餐厅的窗户,他们隐约看到街对面的弄堂墙上贴着一张招租的告示。他们激动地吆喝了几句,吃完饭就赶往租住的房子。这套房子的门牌号是上海市乍浦路8号。
——那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美术学院前身)旧址。
上海市乍浦路8号
这三位年轻人分别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现代美术教育的创始人刘海粟和他的朋友们。
刘海粟年轻时的照片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刘海粟17岁时,南美艺术学校的百年传奇就此拉开帷幕。
上海美术学院白云寺
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美术学院是近代我国第一所艺术学校,正式创建于1912年11月23日,校址位于上海市乍浦路7号,后几经迁址,最终定址于上海旧法租界采石路。1915年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1年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改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校最初设有绘画科,后改为西画科。1919年又增设中国画、西画、工艺制图、雕塑、高等师范、初级师范六个科系。同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董事会成立,由蔡元培、赵居教、王震、沈恩甫、黄炎培等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从而完成了较大规模艺术院校的建立。
苏州艺术学院
1922年南艺学分制,另一所颇具特色的私立艺术学校——苏州美专在离上海不远的苏州成立,与上海美专遥相呼应,共同举起现当代艺术运动的旗帜。
1952年,经历了战争洗礼的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苏州艺术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美术系、音乐系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2月8日,合并完成,从此,这一天就成了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庆日。
1958年,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南京,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次年,学校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制,完成了学校的本科建制。
1967年,南艺迁至皇冠园,至今在虎踞北路15号,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专业,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艺术院校。
2012年,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南京艺术学院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风雨兼程、历经沧桑而日臻成熟。
02
不断变化的校门
说到南洋艺术学院,最具标志性的一定是那几扇“不断变化”的大门。
南艺的学生们从这扇门进来,又从这扇门出去,不知不觉中,南艺的大门已不再只是一个物件,它更是南艺学子对这所学校的印象,一种朦胧却又难以忘怀的感觉……
启动期
上海美术学院永熙堂大门
1921年,学校为方便教学,开始在上海徐家汇附近建造校舍,1923年,学校租用采石路浙江绍兴公署永熙堂,将其修葺,成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永熙堂大门。
这一时期学校开辟一席之地并不容易,于是校门与建筑合二为一,就成了上海美术学院的校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校门见证了上海美术学院自成立以来所经历的艰难岁月。早期因引进西方先进的美术教学方式而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从四面受敌到突围而出,学校几经搬迁,依然坚持着学校早期的办学方针。上海美术学院依然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要把上海美术学院办成一流的学府。这也是其可贵之处。历经风雨的上海美术学院校门成立后,成为一代又一代上海美术学院师生的精神象征。
上海美术学院永熙堂校门17级版画万子龙
永熙堂大门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体现了学校“弘扬东方传统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办学宗旨。大量采用巴洛克装饰风格,但整体结构仍为中国古典牌楼建筑风格。永熙堂大门很好地诠释了上海美术学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主题。
苏州美术学院沧浪亭校门17级版画班田淑瑜
1922年9月,颜文樑创办苏州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10月改名为苏州艺术专科学校。
采石路学校大门
1930年,学校向地堂公司租用蔡石路(今顺昌路)土地,建造了一座三层新校舍,内有六间实习教室、五十间女生宿舍,取名海涵斋。同年,学校奉教育部令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次年核准登记。由于租地价钱昂贵,学校增设了类似观海阁门的围墙大门,并以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制作了校徽南艺学分制,用水泥制成,结合墙上的装饰柱。1932年12月,学校在寸天阁旁购买了一栋两层小楼,用作图书馆、师生宿舍,取名海容斋。
合并期
南一瓜园学校大门
1963年,南京艺术学院与南京化工学院签订协议,南京艺术学院将丁家桥校区划转给南京化工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迁至瓜园1号,占地160亩。
南京艺术学院接管校园后,对校门稍加修缮,增建艺术楼,并于1966年正式迁入原址。瓜园一号成为南京艺术学院,校址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共同记忆。校门亦由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干部学校修建。校门连同留言室、门厅合二为一,结构新颖,构图严谨,比例适宜,为砖混结构,风格上既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又有中国建筑装饰纹饰,颇似凯旋门的风格。南京艺术学院迁入前虽对校门进行过修缮,但仅修补漏水处、粉刷破旧处,并未做任何结构改动。
发展时期
南一校门一期
1977年,南京艺术学院恢复本科招生,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成立学术委员会,逐步推动各项学术研究的进步。至2002年建校90周年时,学校共有8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齐全的办学层次。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校门也经历了多次变迁。1992年,正值南京艺术学院八十周年校庆之际,原有的瓜园校区早已破败不堪,老校门被新校区包围,于是学校决定在虎踞北路修建新校门。校门新建时,没有沿用传统的柱门结构,而是采用了汉白玉立柱。由于老校门校区与校舍之间有一条短道相隔,自然形成了市区与校园区的合理过渡。校门左侧原有三块校训纪念碑、一块公示牌。之后,学校二级学科楼不断修建,购置了古林公园,新建了美术学院楼和成人教育学院楼。在此期间,学校修建了电动门,将原有的校训校门移至原校址。
2009年,工业设计学院成立,为了建设工业设计学院展厅,校门口的告示牌被拆除,形成了现在的校门格局。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南京艺术学院校门见证了1978年以来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学校艺术学科的不断完善,以及各个二级学科的设立,见证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不断繁荣发展。
南一校门二期
自1999年起,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学校扩大招生,实行“完全学分制”,教育资源逐渐扩大。学校二级学院由8个扩大到14个,师生人数不断增加。此时,学校校园显得拥挤不堪,扩建学校校区刻不容缓。2003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南京工学院西校区有偿调换给南京艺术学院。此时,学校原有校区古林园、南工校区组成新校区。
2007年,学校进行完整校园规划,将学校划分为南北两个校区,并结合学校地形,建立几何空间丰富的校园。学校依据轴线关系修建校门,并在入口广场恢复永禧堂校门,一是借南一标志性建筑吸引人流,二是表达对学校前身的纪念。
南门造型简洁,门卫室的彩色玻璃构成了南京艺术学院独特的风景线。至今,许多来南京艺术学院的人都会在南门拍照留念。南京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们在南门的“南京艺术学院”大字下留影,纪念难忘的校园时光。
03
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红色基因
刘海粟院长远赴东南亚举办“救济画展”支援抗战;沙飞不顾自身安危,用照片捕捉八路军在枪林弹雨中的战斗场景;中国第一位朝鲜族党员韩乐然,以在奉天创办艺术学校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这些曾在上海美术学院学习、任教的“红色人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顾名利、不计后果,把最赤诚的心献给国家、献给党,为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发展义无反顾地奋斗着。
回顾南艺百年历程,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南艺艺术家的血液中。前辈们当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今天的安宁与安宁。在寻求救亡图存、民族独立的革命征程中,老一辈南艺艺术家不仅亲历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黄镇的《安顺场》和《泸定桥》
沙飞经典作品《古城墙上的搏击》
韩乐然作品
“抗日可以生留学之路,不抗日可以死。抗日救国已经成为每一位同胞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