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1 16:22:17作者:佚名
■ 本科及研究生系列讲座②
本硕一体化不仅是一场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深层次改革,更是一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如何构建全方位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形成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如何凸显改革的教育内涵?当前,对于相关高校而言,如何突破瓶颈、推动改革探索不断深化是当务之急。——编者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师范进修班、80年代的A班,到90年代的理工科进修班,再到2008年7月成立孙越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牢牢把握全面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立足中华大地,探索出一条高质量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
先聚焦目标顶层设计
2014年,学校紧紧围绕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聚焦优势学科,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立足孙越崎学院良好的办学基础,出台了《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本硕博连读、本硕连读实施办法》,拉开了本硕连读人才培养的序幕。
2017年留学之路,学校按照“到本世纪中叶建成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代目标,聚集“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在孙越崎学院成立“理工科特色班”,试点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强大的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优势。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做好顶层设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本硕融合为路径,优化培养流程和环节,实现跨学科、跨学院、跨部门、跨平台的资源整合,引导孙越崎学院发挥直通车培养模式累积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率,全面提升自主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长期探索,学校针对“价值引领不够、因材施教不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学”“优”“用”“创”,提出了“德学并重、以学生为本、创新培养、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在新理念引领下,系统推进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践,助力建设强国、民族复兴。
在新理念引领下,孙越崎学院为实现“培养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复合型、创新型学术精英和新时代高素质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目标-内容-运行-保障”四个维度统筹推进本硕连读项目内容与实施体系、机制与责任体系、保障与质量保障体系等子系统建设,构建了以网格化多层次培养结构为核心的优质育人生态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质量和效率,增强了卓越创新人才成长的可持续性和针对性,基本实现了从本科到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全链条”下的“三个接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实施路径与学分要求的科学对接;相关专业或不同专业核心知识、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的无缝对接;本科与研究生阶段选课制度、学分认可机制的有效对接。
内容和实施体系清晰
构建一流人才培养模式。为缓解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初期面临的瓶颈问题同济本研一体化,孙越崎学院着力构建“三个融合、四个衔接、多元支撑”的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统筹推进普通教育教学融合、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国际化教育融入学生培养特别是本科培养全过程。
其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建设、教学管理改革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等多元化支撑,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多元学科育人功能。在模式实施上,孙越崎学院适应直通车培养,将四个维度细分为十八个指标,构建本硕博多学科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将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宏观层面,学生转学入校对接与“学院-学院”治理体系设计重构;中观层面,进行平台、团队、开放体系重构;微观层面,着力重塑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对本科到研究生直通车人才培养提出具体要求和实施措施。
构建衔接本硕课程体系。孙越崎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核心,协调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硕培养方案,分解落实培养标准,整合成模块化课程,系统设计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下的“4+3+X”本硕课程体系。一是以强化思想引领为标杆,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特色通识课—主题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实践”全链条、强融合的横向价值塑造体系。二是着力深化“课程先行”。 在四大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延伸课程)、三个延伸方向(专业深度延伸、挑战性课程延伸和跨学科交叉融合延伸)以及每个延伸方向包含的本硕综合课程群(X)中,建设了20余门“越启”特色荣誉课程,构建了夯实数理基础、强化工程应用、突出矿业大学优势学科的知识转移体系,满足了本科、研究生教育培养基础强、交叉强的需要。三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点,通过项目驱动,建设“探索-研究-创新”型科研实践课程,辅以本科生“双创”大赛和研究生科技创新要求,实现从探索引导积累优势到实践研究再到问题解决,再到对接硕博、博士科技创新的阶梯式能力过渡体系。 三大体系以价值塑造、学生成长、能力提升为导向,纵向覆盖本科、研究生阶段、横向覆盖各学科、专业,凸显本硕教育融合发展,及时将学科的资源聚集优势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
构建学生学业一体化体系。孙越崎学院将本科至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学业历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实行分阶段筛选、学业逐级一体化、全周期培养支持。
进阶选拔按不同学业阶段进行,即坚持“学校遴选+动态进出+综合评价”,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进行进阶选拔。
学业学习采用阶梯式衔接,即学生学习分为不同的阶段:本科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系统学习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注重数学基础、科学素养和学科认知,学习广度并重,注重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怀、全球视野和数字化思维的获得。本科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学习先进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强的专业课,学习深度和深度并重。第四年由导师主持制定本硕博培养方案,实现“一人一事”个性化培养。在此阶段,学生应完成从探索科学技术基础到跟踪学科前沿的学习过程,获得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现代工程意识、批判性思维、跨学科和系统思维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重视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学习。 该阶段为研究生阶段第三阶段,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连贯、有效衔接、分层次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强调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共同学术思维的培养,逐步获得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动态适应能力、工程领导力、全球胜任力等,并深入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研究,提高知识延伸的有效性,深化对现实的洞察。
培育全周期支持,即遵循大学生学业发展轨迹,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学业指导,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所积累、有所收获,顺利发展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机制与责任体系支撑
构建“三制”“四维”运行体系。学生学习积极性是衔接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其他外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为建立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机制,孙越崎学院将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相结合。一是不断优化完善现代学院制度,打造学院、洪友书院、学生社团“党工委”协同共建模式。二是统筹本科和研究生导师选拔工作,打通导师提前发现和选拔优秀学生的渠道,学生本科阶段即可进入导师团队、学科、实验室,实现科研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三是全学分制、弹性学制、全过程动态分流机制相结合。 同时,学院还构建了以价值观塑造为引领、以厚基础为支撑、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强创新为驱动的“四维”培养方式,与“三大体系”交叉联动,稳步提升学习效率,实现长效梯度培养,凸显出“沉浸式思政教育+宽广基础教育+一体化专业教育+开放式国际化教育+一条龙精英教育”五大培养特色。
构建治理体系与责任体系。学院改变直线管理体制,按照扁平化思路构建平台型、项目型、课程(导师)组团队治理体系与责任体系。同专业(类别)学生以项目为单位运作,以平台为载体相互支撑、融合衔接。课程(导师)组可以支撑跨学科、融合的前瞻性课程发展,实现跨学院师生联合办课、讲座的深度互动融合。平台、项目、课程(导师)组最终形成“运作—责任”矩阵式治理体系。三方责任制联动运作,解决“怎么养人”的问题,让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学生多元复杂的思维方式充分融合,形成可持续健康的教育生态。
强大的保障和质量保证体系
构建“六位一体”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一是思政引领机制。通过“四个课堂、五个强化”课程思政并举,以党政管理干部、创新导师、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多主体参与,以重点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室、学生工作、教务处、党政部门为两翼的协同育人思政引领机制。二是动态调整管理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建立动态吸收机制和筛选分流机制,注重因材施教。三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全面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实践平台建设,特别注重学生过渡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四是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建立“本土国际化+短期普通留学+学期交换留学”的开放式人才培养平台,完善经费保障体系,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五是学生成长激励机制。建立学生奖励荣誉制度,强化“内生成长”。六是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向学生开放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深化与世界一流大学、行业龙头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国际国内资源整合、教研学广泛融合。
构建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逐步明确和形成了“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保障理念,建立健全了“内外循环、协同反馈、多元化保障”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孙越崎学院建立了“检查—反馈—跟进落实”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有力推动了从本科到研究生融合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完善质量标准内容,严格教育教学环节,全面落实质量标准,将教学质量标准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循环质量保障机制,开展实时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开展专项质量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协同实现质量文化建设,推动矿业大学质量文化建设。 把质量文化作为提升工作的重要基础,内化为孙越崎学院师生在一体化培养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高质量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水平为核心的共同追求。
孙越崎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体制创新,赋予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形成了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政策,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学院将坚持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锚定本硕连片目标同济本研一体化,加强统筹设计,精准施策,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构建以本硕连片为核心的优质教育生态,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助力矿业大学写出“教育强国是什么”的答卷。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孙越崎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1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