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8 17:09:05作者:佚名
对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战略的思考 张温州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对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战略的思考 张温州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学院,讲师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西方国家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全球制造业重新定位,为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对危机,我国制造业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迅速地进行战略调整,采取多种并购方式,大力开展境外并购,不断实施产业整合,扩大经营规模。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制造业 海外并购 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西方国家经济形势持续恶化。 很多拥有技术、管理经验优势的企业面临现金流危机。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定位,给我国制造业走出去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对危机,我国制造业应积极、迅速地进行战略调整,通过海外并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1、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所有与制造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一方面创造价值,生产物质财富和新知识,另一方面为国防、科学技术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备。制造业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
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在工业化国家十堰广播电视大学,以各种形式从事制造活动的人员约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美国约有68%的财富来自制造业,日本约有50%的GDP是由制造业创造的。我国制造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制造业为国民经济、科技、国防等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是整个工业、经济、科技、国防的基础。在非制造业领域,约有一半人的工作性质也与制造业密切相关。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都离不开制造业。我国制造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装备的装备——工业“母机”;二是重要的机电基础件; 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科技、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是制造业的核心部件,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成熟阶段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建立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2、金融危机为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相比,欧美企业的优势在于掌握着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渠道品牌,而中国企业只能在低价值的产业链中端获取简单的加工、装配费。
目前,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利润差距已达5至7倍。在装备制造业,我国装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比较优势,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国内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某一领域的技术垄断地位。例如在汽车制造业,虽然近年来汽车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大多是引进品种或稍加改型的车型,真正自主开发的产品尚未问世,产品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更是缓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危机蔓延至实体经济留学之路,其中制造业成为受影响最大、影响最直接的行业之一,“中国制造”实体经济已显现负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此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动力。 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跳出受人为制约的产业链低端环节,走向高端是一个机遇。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是消费、出口和投资。金融危机使投资和营商环境恶化,出口大幅减少,我国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全球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经营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9%,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20%。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1%,在世界多数国家尚处于弱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显示出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在有利形势下,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达国家实体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整合资源、收购拥有核心先进技术的海外实体企业股权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为今后制造业国际化奠定基础。同时,在生存和利润的压力下,西方国家制造业将加速向亚太新兴市场转移,全球制造业格局将重新排列,我国制造业也应主动适应形势,抓住机遇,优化自身结构。3、对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战略的思考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但发展迅速,已进入国际化布局阶段,海外并购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也是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 (一)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制造业的海外并购应该是国内比较竞争优势较大、资金雄厚、公司治理结构合理、企业文化底蕴深厚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这样的企业更多的集中在国有企业,相对而言,国有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理念上更有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应该成为海外并购的主体。事实上,国有企业在近些年的海外并购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从并购规模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超过民营企业。(二)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从“主导”向“引导”转变,合理宏观调控,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制定明确的总体战略规划;特别是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国有优质资产向优势制造业企业集中,增强其经济扩张能力,使其在并购和国际化经营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同时,应制定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并购环境,完善服务支撑体系。“政府、市场”将是制造业海外并购的一般模式,即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为后续并购行业整合提供标杆,成为整个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主流。(三)并购标的都是核心技术。技术瓶颈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的最大障碍。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中,高端是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制造,终端是加工组装,末端是销售和品牌打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集中在收益越来越低的终端,制造份额和收益严重分化。据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2007年,韩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在制造业的技术差距为3.8年。 韩国与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差距最大的领域是在钢铁和纺织行业,韩国领先中国4.1年。在电子领域,两国企业差距为3.4年。我国制造业必须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危机,努力在“核心竞争力”上取得进步。未来两三年,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决定企业能否突破下一次危机的重围。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危机是下一次危机要面对的重点。并购海外企业是我国制造业获取核心技术、走向国际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国际并购很难快速掌握核心技术,但这可以通过并购前期谈判技术层面的有效操作来解决。(四)控制并购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往往过于注重交易价格,对被并购企业的潜在风险缺乏认识。海外并购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包括涉外法律风险、环境法风险、劳动法风险等。由于并购案的实施还可能改变所在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份额,从而可能影响目标公司所在国未来的经济走向,因此并购的商业行为往往被目标公司所在国视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而加以干涉。因此,在并购过程中,要注意目标公司所在国当局的态度和民众的心态,也要注意并购法律文件的起草。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外资企业往往注重合同的细节。 在海外并购谈判中十堰广播电视大学,除了价格因素,文化差异、领导和员工的思维方式和作风差异也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考虑的问题。(五)并购后整合。全球范围内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于并购后企业整合失败造成的,因此整合方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并购成功只是成功的一半。 中国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考虑如何对被收购目标进行整合。整合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的重组、经营方向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新组织体系的构建、管理制度的整合、行为规范的统一、人员的改组、科学管理方法的再造等。参考文献[1]邹世建,利用信息化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筑机械化~2002年1期[2]吴天祖、陈丽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科技管理》2006年04期[3]沈媛,我国海外并购中潜在法律风险探讨,北方经贸2007年02期[4]陈志军,浅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山东经济》2001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