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入殓师》中的日本生死观表达!

《入殓师》中的日本生死观表达

更新时间:2023-01-21 08:02:10作者:佚名

生死是永恒的主题,是人的一生中无法避免的存在。《入殓师》通过入殓师这一职业呈现了日本人“超越生死、生死轮回”的生死观

片中有许多平淡的镜头诉说了“超越生死,生死轮回”这一生死观。当将一直照顾小林的澡堂老板娘送去火葬时,作为守门人的老者所展现出的心情是崭新、荡气回肠的,他不只是对熟悉的老板娘,而是对每一个人都如此,因为他认为“死可能是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这也是多数日本人的观念,他们认为生与死是一种轮回,是一个整体日本人的生死观,死包含在生中,生要轰轰烈烈拼尽全力彻头彻尾地活,死时要敢于舍弃对生的执著痛痛快快富有尊严地离开。因此,片中一直贯穿着的大提琴的乐声,缓缓从木质中空渗透、流淌而发出的,宛如在为离者祝福;入殓的步骤舒缓、完美日本人的生死观,这是在为离者送行。将死者梳妆打扮,调整姿势,换上寿衣,这种庄重的仪式能让死者以体面的方式离开人世,这是对这一世的尊重,也是开始下一世生的第一步。当小林第一次接触到高度腐烂的尸体,对这份工作产生质疑时,在桥上望见了洄游的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直至失去生命,他疑惑于这样残忍的生死交替,火葬场送葬的平田说的一句“这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给了他答案。为了繁衍后代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幕再次体现了日本人“生死一体”的观念。此外,“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观远非只是一种观念,而是日本盛行的一种美学—物哀之美。这种美学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的是“瞬间美”,是一种从空寂的心境中孕育出的悲剧之美、哀愁之美,亦是一种对生命须臾、岁月无常产生的悲观之情。影片中,除了表达对生死的敬畏之感还通过一些景象传达这种物哀文化。电影第一幕便是小林和社长开车行驶在白茫茫的道路上前往逝者家中,雪山、枯树、稀稀落落的房屋,总体也呈昏暗色调。这样直观的视觉感受才能触发人心底的情绪,从第一幕开始产生对死亡的敬畏之感。川端康成说:“死亡是最高的艺术”,《入殓师》所想传达给我们的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