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23 17:12:47作者:佚名
作者/鹤飞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1949年10月1日,是祖国的生日。
共同的生日将孩子们与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45年赴美留学,1971年首次回国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资料,2003年底定居清华大学。如今,杨先生已成为清华大学的“东方归来者”。
除诺贝尔物理学奖外,杨先生还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四个领域取得了13项诺贝尔级成果。
他抛弃了正直如歌、浩瀚如海的学术成就,为世界做出了贡献,心系家国。他一直在刻苦修行,努力为国家招揽人才、培养后代。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他一生活跃在国内外演讲、世界讲坛、国家领导人会议室、科学论坛、筹款讲座、学术讲台上。
这位百岁老人一刻也没有停止为祖国服务。
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情结
1948年,杨先生获得博士学位后,曾计划回国,但未能成行。
他说:“我们本来就想回来,但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命令,说在美国获得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不准回国,这么多这样的人被封锁了。 ”
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回应此事:“国家希望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远大于在国内。”
但在无法回国的岁月里,杨先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1954年,他与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资料,为粒子物理提供了基本框架。
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12月10日,杨先生持中国护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年,父亲杨五之在欧洲见到他时,数学教授给儿子写了一句话:“饭时勿忘情,一生要感恩国家之恩。”
这句话一直铭刻在杨先生的心里,成为衡量他对国家感情的一把标尺。
杨先生曾深情地表示:“我体内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留学之路,也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1964年,因非美国公民而受到诸多限制的杨先生,为了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无奈加入了美国公民。
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始终是忠诚的。
1971年,中美两国依靠“乒乓外交”打破了长达20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刚宣布解除访华禁令时,杨先生立即申请回国。
由于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他无法办理签证。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他经过可以办理签证的法国,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程。
回国一个月后,除了看望亲戚外,他还参观了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走访了工厂、农村和医院,会见了老师,受到接待国家领导人进行深入交流。
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由衷地感叹:“杨振宁是第一位访华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架起中外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仅就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而言,杨振宁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
而杨先生则凭借其享誉全球的地位,在海外发挥着更大的影响力——
伟大的科学家和强大的人才
回到美国后,杨先生在美国多地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当地华侨更是兴奋不已,为后续筹款奠定了基础。
1972年回国后,他表达了要在中美之间“架起一座理解和友谊的桥梁”的愿望。 “我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国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
1977年,他在美国牵头成立“全国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
同年,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美国华人促进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委员会”,并自费花费8000美元发表整版《致总统的公开信》美国卡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讲话,敦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公开信全文以英文发表,旁边手写8个汉字:“亡羊补牢,亡羊补牢”。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0年,杨先生发起成立“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留学。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大学设立CEEC(中国学者访问计划)奖学金,向美国和香港筹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赴美国深造。
1200余名青年学者从中受益,其中1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大学校长、60余位国家物理实验室负责人脱颖而出。
包括原北京大学校长陈嘉尔、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顾朝浩等,他们为中国科技发展注入了活力。
杨先生不断劝说世界顶尖科学家来中国发展。唯一的华人图灵奖获得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就是其中之一。
他创办的清华大学著名的姚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计算机人才。
1997年6月2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杨先生担任名誉主任。
他为中心制定政策,引进人才,筹集资金,并为研究机构推出了新的运营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称赞杨先生:“他始终关心中国一流创新人才如何成长。”同为院士的顾秉林也表示:“杨先生实际上领导了一批人。”
为了中国的科学研究,杨先生一生始终信奉“宁拙不技,朴素不辉煌”,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未沾染过一粒尘埃。
不仅如此,杨先生还带头做出榜样,致力于支持和激励年轻一代——
大学先生·青年学生
2003年,杨先生定居清华大学,并将其住所命名为“归根居”。
作为“东里桂根翁”,他回到了童年生活了八年的清华大学,开始了“老人的新事业”。
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二号教学楼的100多名新生收到了巨大的惊喜。
82岁的杨老师居然来教他们普通物理!
整个学期每周一、三上午9:50至11:30上课。
每堂课前都会花两个小时精心备课的杨老师说:“现在很多教授都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但我觉得给本科生上课很重要,也希望自己能启发更多的人。” ”
同样受到启发的还有我的邻居罗欣,他是中山大学的学生。
2008年入选中国优秀博士生代表团。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5名博士生一起前往德国林岛参加第58届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并与诺奖获得者自由对话。
2009年11月20日,87岁的杨振宁先生亲自为25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博士生罗欣颁发了“杨振宁奖学金”证书。
2018年,罗欣成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研究凝聚态课题的青年物理学家。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谈及该校名誉主席时更是感慨万千。
“印象最深的是杨振宁以物理之美为主题的演讲……这是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演讲。”
2021年5月14日,99岁的杨振宁老人将自己的2000多件书籍、文章、手稿、信件等资料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他用自己的行动支持清华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
杨先生践行父亲“一生感恩国家之恩”的谆谆嘱托,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021年,杨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获奖感言精准解读了他——
“站在科学与传统的交汇点,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你为世界做出的贡献是那么深刻,没有多少人理解。你为祖国奉献的东西是那么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们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与国家一起走向未来。”
而那颗“杨辰宁星”正在穿越时空,将它的光芒毫无保留地洒向杨先生深爱的每一寸土地。
在祖国生日之际,向亿万中华儿女的百岁老人杨振宁致以敬意!
先生,他与国家一起,微笑着迎接未来。
附:一些参考资料来源
清华大学网站:“师资·杨振宁”
中国新闻网:《小平百年:邓小平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由来》
人民网:《分享杨振宁、李正道的“成功因素”》
央视:《感动中国·杨振宁》
央视纪录片:《杨振宁先生》
本文首发于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文经济微信公众号“水木书汇”。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进行查看。
百岁老人杨振宁:为祖国服务一刻都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