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16:03:48作者:佚名
基本介绍
1935年,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摄影系学生吴红云在一次学生游行中,对已加入地下党的高海伟一见钟情,因爱从军,投身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高队长(高海伟的父亲)为救吴红云而牺牲。满怀愧疚的吴红云更加坚定了杀鬼子的决心。在共产党北京临时工委骨干刘永祥的推荐下,吴红云与宋毓泉启程前往延安。途中得知八路军正在平型关集结抗日,便毅然投身。吴红云凭借机智,在攻打老爷庙的关键时刻立下战功,八路军最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吴红云、宋玉泉、高海伟等北京学生到延安后,延安领导命令吴红云组建摄影队并任队长,宋玉泉任警卫班班长。两人先后向高海伟表白了感情。面对两个性格迥异的追求者,高海伟左右为难。为了赢得高海伟的芳心,队长和班长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事事都要争个高低。后来,吴红云和宋玉泉一起编了《前线》杂志,参加了黄土岭战斗,攻打井陉煤矿,招了黑马队。两个对手也在竞争中建立了别样的情谊,共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投掷
张博 饰 吴红云
战地摄影师须知
韩雪 饰 高海伟
注:艺术公关员
印小天 饰 宋羽泉
注:摄影队警卫班长
金晶 饰 林兮
备注:现场护士
袁晓旭 饰 司徒嘉慧
注:清华大学学生
马强 饰 刘永祥
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核心成员
李希儿 饰 苏颜
王朝伟 饰 韩宝顺
注:共产党员在经历种种变故之后留学之路,毅然抛弃黑暗,投向光明。
吕忠 饰 高海伟(晚年)
杜雨露 饰 宋玉泉(晚年)
员工名单
制片人 孙茜
导演苏洲
编剧: 苏舟
人物介绍
吴红云
演员 张博
一个帅气可爱又风趣的学生,一个摄影爱好者,因爱情的驱使,意外投身革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与高海伟、宋昱泉等青年知识分子一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那段饱经战火的岁月。
高海伟
演员 韩雪
高海薇,一位美丽、正直、爱国的女大学生,在国家危难之际,继承父亲的事业,成为一名文艺宣传员,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宋毓全
演员印小天
一个是北大的学生,一个是热血聪慧的大学生,两人从互相看不顺眼逐渐发展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兄弟,最后一起走上了抗日之路。然而两人却因为同时喜欢女学生高海薇而成为情敌。三个热血青年在战争年代上演了一段曲折的三角恋。
林曦
演员 金晶
林兮兮宋玉泉,年轻女子,宋玉泉表妹,后成为战地记者,天真活泼直率,对吴红云一往情深,但最终还是选择屈服。
司徒嘉威
演员 袁晓旭
她原本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经历革命的洗礼后,到延安接受战地护理培训,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地护士。她温柔贤惠,腼腆腆,对宋玉泉情有独钟,却羞于表达,总是默默地为他付出。可惜的是,宋玉泉早已对高海伟情有独钟,由此展开了一段凄美的战地恋情。
欣赏与评价
与其他抗战剧不同的是,《大浪淘沙》除了描写正面战场,更以独特的方式聚焦战地摄影团队,通过战地摄影师吴红云的成长经历串联起重大历史事件。它尊重历史,真实接地气,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了光辉岁月里一群热血青年的形象,反映宏大的历史事件却不流于表面,视角新颖,选材独特(新浪娱乐评论)。
其他信息 幕后
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往往在室外拍摄,环境相对恶劣,难免会出现很多危险的动作场面,比如骑马追打、赤身裸体的肉搏、炮灰飞扬等。男主角张博就因人工血浆跳入眼睛,导致角膜灼伤、腿部受伤。此外,演员在拍摄过程中经常受伤,剧组配备齐全的取暖和医疗设备,确保演员的人身安全。
拍摄过程中,以印小天为首的男演员们经常因枪炮弹药的不断轰击而满身尘土,因为枪声、爆炸声较多,片场经常被炸得粉尘四起,演员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喉咙里几乎都塞满了沙子。
韩雪和印小天私下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由于拍摄条件极其艰苦,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张博会私下陪韩雪练习英语口语,印小天则经常陪马强打羽毛球,导演也会在闲暇之余参加娱乐活动。
女主角金晶从小就留着长发,从来不舍得轻易用剪刀。但为了角色需要,她做出牺牲,在妆容开始的时候就把头发剪短。虽然很后悔,但她表示《大浪淘沙》的剧本很吸引她。
拍摄期间,对美食养生一向了如指掌的印小天对宜南的美食已经相当熟悉,鸭肉羊肉好吃,蔬果新鲜可口,尤其是西红柿,是他吃过最甜的西红柿。韩雪和张博在戏称印小天能拿出一本宜南美食攻略的同时,也夸印小天人品好、演技精湛、生活习惯好,每天拍完戏都会抽时间运动。
拍摄动作戏时,印小天需要被钢丝悬空,身后是坚硬的岩壁。由于操作难度较大,印小天在专心拍戏时撞到了岩石,差点发生意外,但他始终坚持所有“危险”的戏都亲自上阵。
创作团队
作为中宣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指定献礼片,该片汇聚了国内众多幕后创作团队,导演兼总编剧为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苏洲,文学统筹为编剧王海平。同时,该剧的灯光、摄影、录音、服装、道具等团队也均为国内高水准。
拍摄与制作
电视剧《大浪》精心制作,投资逾8000万元,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编剧团队还走访了多位革命后裔宋玉泉,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将大量真实历史事件融入艺术虚构之中。该剧在定位为主旋律作品的同时,也强调个性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