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1 21:06:38作者:佚名
东伦敦大概是整个伦敦最不伦敦的地方,却可能又是最伦敦的地方。现在如果还要在伦敦重温大英帝国的旧梦,除了白金汉宫、除了林荫大道上的英联邦总部,东伦敦也许是个另类的选项:伦敦的新金融中心在狗岛上的金丝雀码头,当年从金丝雀群岛(加那利群岛)远来的船,就在这个码头卸货;金丝雀码头属于西印度码头区,最早由西印度群岛来的商人经营,后来东印度公司也建起了东印度码头区,码头虽然都已经停用,两个名称还是被现在的地名保存了下来;金丝雀码头往西是加拿大水,那是当年加拿大来的货船装卸的码头,新金融区的中央广场也叫加拿大广场;码头区轻轨上还有一站,直接叫塞浦路斯,大概和这个前殖民地国家也有种种联系。这不是退守海岛的先总统把经纬台北的道路改成大陆的城市名,就可以怡然守在介寿馆里独自凭栏无限江山,而是的确与地名里那些遥远的地方发生过接触。但话说回来,既然是重温旧梦,又何尝不是一晌贪欢?
维基百科配的金丝雀码头夜景标准照,从格林尼治往北看
不过我想说的东伦敦,在伦敦被叫做东尾,在泰晤士河北岸,从伦敦城东端的奥德门,往东一直延伸到利河;和伦敦城以西、剧院集中的西尾遥遥相望。其实官方定义的东伦敦,是伦敦城以东、泰晤士河南北两岸的10个区。只是诸如大伦敦最东的黑弗灵区,居民八成以上都是英国白人,族群多样性在大伦敦的33个区里算是很低。而东尾的纽汉区,英国白人只占总人口的17%,印巴孟加拉裔加起来却超过三分之一。纽汉西邻、同样属于东尾的哈姆雷特塔区,也就是几乎每天都会路过的东伦敦清真寺的所在,光是孟加拉裔就超过了三成。所以这里所说的东伦敦的一小片,又可能是整个伦敦最不伦敦的地方。不过东尾倒是和东伦敦邮区基本重合。英国的邮编分两段,第一段邮编的第一或者第二个字母代表城市或者郡,只有伦敦是例外。这座人口占英国八分之一的大都会,主要部分被分成了八片,每一片直接用方位字母,比如北伦敦是N,西南用SW,市中心则用EC和WC。东伦敦是E,但只覆盖东尾这几个区。越过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格林尼治区们划成了东南邮区;利河以东,黑弗灵和它西边的巴京区,邮编已经不用方位字母开头。
在东伦敦住满了九个月,离开之前的确想写点东西,却发现很难。这不是新有的感觉,去年冬天在都柏林街头晃悠,就已经觉得很茫然,到爱尔兰乡下,就更像是被放逐到了陌生的原野。毕竟在国内的城市走走停停,无论对地方史和轶事掌故何其不熟悉,也能够把城市置于还算熟悉的大历史里,也算能自以为多了一些对于城市的感受。可是这里是异国他乡,即便可以速成式地在穷游网之类的地方读些攻略,或者哪怕作出最精心的准备,把与目的地相关的书籍电影预先看上一堆,做个双足书架在城市里穿行,无论见到什么建物人群,至少都能说出个子丑寅,但这也不太可能把自己培训成城市史家,顶多算博地学者(相对于博物学者吧,又不是城市地理学者)。我则作这些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在经验陌生的地方时,感觉不得不开始变得迟钝,那种以前与地方互动时偶尔能感受到的冲撞和惊讶,也愈发暧昧不明。话又说回来,作为初访的游客,在与地方互动的照面里或许还能迸发出不少惊异,而自己毕竟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不短的时间,所谓的英伦风情(其实通常只有风啦)早已去现象化退入了背景。不妨像这座城市里大多数的居民一样,把它们当作身边最熟悉的地方来无视,就又能存有一点陌生感。尘埃一样的自己可以随着时间在空间里飘荡,或者与空间互动着,又随着时间之流流淌。那不妨写写行走的流水。
纽汉
住的地方在纽汉。纽汉现在是伦敦的32个自治行政区之一,本来是埃塞克斯郡的东汉和西汉两个镇,六十年代被划入了伦敦,合并成纽汉。虽然我开玩笑说西汉和东汉合并大概叫晋才对,但听上去有点像把廊坊的一些地方划入北京,尽管大概不会有那么大的跨度。不过英国人比较拿腔捏调,人名地名中的ham英国东伦敦大学,h都不发音(想想伯明翰、白金汉宫,或者贝克汉姆)。所以读起来其实应该是纽安。纽安也不错,我住的镇属于West Ham,这样也算在西安住了大半年。
纽汉区的政府大楼建在水边。所谓水,原来是泰晤士河边的皇家码头区。现在码头停用改成工业区,八十年代又建起了伦敦城机场。机场很小,几乎四面环水,绕一圈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但因为在码头区,离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的新金融中心都很近,反倒成了伦敦极高端的一个机场,主航厦旁,还有一个私家小飞机的专用航厦。小机场视野也不错,区政府这一岸的水边,就有几个老爷爷捧着相机,看各种小飞机擦着水面起落。
伦敦城机场,一架英航的飞机对着金丝雀码头的高楼们起飞
哪怕是小飞机,机场终究还是很吵。机场的南边社区是银镇的一部分,对于这里的住民来说,飞机咆哮着在头顶往来,或许就不是一件还能拍成风景照的事情。社区的南边是一座巨大的糖厂,员工专用停车场里停着数量庞大的汽车,足以表明工厂规模。红砖厂房有六七层高,却没有一扇窗户,换气扇嗡嗡交换着厂内和外面的空气。围墙顶架着铁丝网,监视器虎视眈眈对着工厂大门。这一带都是工厂,但蔗糖厂多多少少会因为它的产品而可爱些。英国人民最喜欢的甜蜜从这种高度规训的空间里被制造出来,又多少显得脱节。社区和糖厂之间筑起了绵延的高墙,伦敦的横贯铁路正在铺轨。这一年来受够了欧洲之星从窗外咆哮着极速往来的我,现在实在对铁道喜欢不起来(你够了,你马上就要坐那么久的火车)。横贯铁路虽然铺成了无砟轨道,也还是没在铁道顶上加个盖子。以后被飞机和火车夹击的住户,不知道会不会团结起来控诉。未来的火车会在两道水泥屏障之间行进,没了窗外远处的风景,没了夹竹桃夹着的铁道和夹竹桃丛里的蝴蝶,也一定是糟糕的旅程。
伦敦城机场旁,典型的英国社区
蔗糖厂,正在铺轨的横贯铁路
纽汉的决策者们把区政府大楼盖在机场正对面,如果不是对飞机的轰鸣有特殊癖好,那大概只能解释成政府为了拉抬地价,身先士卒,要把这一片待开发区域的地价给拉抬起来。让政府搬家来协调区域建设的逻辑,大概并不只适用于大帝都。纽汉区政府的大楼也是严肃对称的,楼层虽然不高,体量倒也不小,房子的中庭里还种着树养着草。这大楼和国内政府大楼的照片排在一起,应该不会显出什么特殊。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中国送了一组雕塑作礼物,说是一对唐朝男女穿越时空,和两个英国男人一起打马球。原型是08年曾经摆进过北京奥体中心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打马球的雕塑。本意是想安放在伦敦奥运公园里,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发配来和这政府大楼作伴。只是画风略显得奇怪,人物组合也可以做些意味深长的解读。
伦敦市纽汉区人民政府大楼,楼堂馆所在英国
中英马球爱好者切磋技艺。CCTV是英国对监视器的称呼
区政府所在的地方已经是纽汉的南缘,纽汉的北缘便是奥林匹克公园,中间大片区域都是典型的英国老房子:道路很窄,只能并行两车;路旁是联排两层小楼,灰色的墙显得特别晦暗;坡屋顶,顶上有一段矮矮的烟筒、一架天线;有的人家门口围合一个小庭院,院里手植几株花木,夏时正是花开的季节,或者只是歪歪扭扭摆着几口垃圾桶。但纽汉真是伦敦的开发热土,从区政府出发,沿着河往上游走,滨河正在如火如荼开发着泰晤士河江景房,建商在围挡上打的广告也还是那些熟悉的词,诸如为伦敦打造一席新的水岸庄园之类。大概现代建筑越来越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同一种形制可以随意摆到世界上水土迥异的任何角落,又或者这些建筑师们骨子里都系出同门,读同样的教材、看同样的案例,设计出的房子也就大同小异了。如果不与行人照面,不去留心店面的英语招牌,这样的小区是在这异国他乡最能抚慰乡愁的去处,毕竟它们是最熟悉的陌生地。泰晤士河防洪闸的北岸管理处就藏在一个滨河小区里,要穿过小区开放的私家路,才能到小区留出的一小段开放河岸。北海涨潮时,防洪闸关闭,防止海水倒灌进伦敦市区。往年闸门通常只会关一两次,去年却关过50次,据信北海潮汐会越来越强烈,这一道闸门已经不敷使用。倒是别致的造型让它成了一处观光点。阳光下,只我一人坐在唯一一条长椅上英国东伦敦大学,听海鸥发出令人毛骨悚然掠过河面,三三两两停在闸门上。高纬度的紫外线不至于更强,不过晒不了一会儿皮肤就略有些发烫。在伦敦街头经常会遇见些红彤彤的英国人,大概是太把晒太阳当成了最重要的一项娱乐活动?
泰晤士河防洪闸
纽汉的北半城则是,音译之后写起来太累赘,索性就这么叫它吧。又是英音:ford发音从ferd,所以牛津大学的校名,其实不是通常那种念法。但英国人会怎么念斯坦福大学的名字呢?不知道。其实也是很老的市镇。现在的镇公所建筑,底层有块奠基石,写的是西汉郡辖自治市( ),1901年。这房子应该就是从两汉合并之前的西汉那里继承下来的。镇公所门口飘扬着米字旗,在城郊结合部显得非常严肃。不过最活跃的区域要更偏北一些,以火车站为中心。站是伦敦地下铁银禧线的东端起点,中央线设了一个站,虽然远离泰晤士河,泰晤士河的支流利河和许多蜿蜒的运河绵延到这一带,所以码头区轻轨也随着运河延伸过来,再加上伦敦地上铁、去往郊区的通勤火车,以及开往更远地方的大安格利亚线火车,成了东伦敦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火车站西北是奥林匹克公园,火车站门口立着纽汉区政府做的广告牌:纽汉欢迎您!去年写的是,作为2015年橄榄球世界杯的主办城市,我们超得意,今年则是简单写成了2015年橄榄球世界杯主办城市。这新一季大型运动会,9月会在伦敦碗开幕。算是活化奥运遗产吧。只是2012年奥运会后,伦敦碗就一直在改建,快三年了,工人们还在碗里进进出出。火车站门前的小广场,每天会站着几个不懈传教的人,偶尔出现一支印第安乐队、黑人说唱组合、滑板比赛、筹集儿童援助基金的年轻人,两段高高的台阶就是看台,哪怕这里不比戳法家广场,却也能看鲜活的、汇合东半球与西半球的伦敦,在一片小而边缘的场地上展演。
宽道上的老镇公所
火车站
E20
E20是奥林匹克公园专属的邮区。其实是一片不大的地方,从E15邮区里抠出来,地跨纽汉、虹桥、哈姆雷特塔和沃珊森林四个区,西北枕着利河,隔河是哈克尼区。奥林匹克公园里,有些建筑专门用来展示地方变迁和区域更新的历程,会很自豪地写着,是的,奥运会创造了一个新的邮区。这的确是个新邮区,刚来的时候,住的地方邮编都还没被编入邮编库里。
东伦敦邮区,纽汉区人民政府在E16,E14是炫目的狗岛
E20并没有什么特殊,无非是奥林匹克公园而已,全名叫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这里不比北京的奥体中心,不太会有游客对概念奥运趋之若鹜,千里迢迢跑来看一眼,事实上伦敦地下铁并没有奥体中心这一站,大概是不想以此作为地域营销的噱头。伦敦本就是国际大都会,市政府会说,伦敦不像巴塞罗那或者悉尼(加上北京又未尝不可),要通过奥运会来行销城市,都市更新才是伦敦奥运的着眼点。奥林匹克公园所在的地方,以前大概是受了利河工业污染的影响,原本就是片废地,哪怕伦敦已经蔓延到更偏东的地方,这里还保留着一大片空荡荡的土地。这么说来,奥运对伦敦的确不无助益,至少这个门可罗雀的奥林匹克公园建得很棒!跑道沿着利河起起伏伏,偶尔和也沿河跑步的歪果仁打个照面,还能回我一个点头,就觉得很棒了。夜里也可以躲到利河边来看星星,风拍着芦苇丛声声作响,迎面扑来河里升腾出的独特气息,虽然没有圆圆的路灯作伴,风声在耳,身体体验也被调动得似乎回到了未名湖畔。同在一片星穹下,星声虽不至哗然却也不只是吝啬地点缀两三,不知道星星有没有在看躲在黑暗里的我。
伦敦地上铁正驶过伦敦奥运主体育场
利河谷自行车公园
我住的楼在利河上投影
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奥运会!伦敦碗的西南是哈姆雷特塔区的弯社区。社区以南边东伦敦大路上的弯教堂为名,教堂始建于15世纪,走近看,教堂后墓地里哪怕最新的墓穴,写的也已经是上上个世纪。教堂把东伦敦大大路劈成两半,午后的和风里,一位胖胖的英国大叔和大妈坐在树荫里聊天。他们大概是太熟悉,聊到实在没有新话题可聊,所以我走过就一定要用问候来揪住我,执意和我聊,而且还是用我最听不明白的中老年嗫嚅式英语。大妈一上来就是问那个据说对外国人而言非常敏感的问题问我:你多大呀?啊,对我来说问年龄也是会造成伤害的好伐?其实大妈还是好意:还在读书的年轻人!你一定要好好读!读得越多越好!不然就会从这里(指指自己的头)掉到这里(指指自己的鞋)!像我们一样成了穷人!
Bow
弯社区还是都更前的老样子,连片是许多厂房,有的改作了民居,零零乱乱,和国内好一些的城中村并无二致。最大的差别除了利河上漂着的船被用作水面住宅,就是社区里连片的涂鸦,图案很夸张,用色很鲜明。一户在门口的涂鸦里掺了一句标语:这里的每个人都讨厌奥运会!弯弯社区住着许多青年,北面邻近的哈克尼 Wick也一样。即便不作访谈,青年大概会和都更带来的缙绅化过程如何互动,还是能设想出一种模式作为解释吧。整饬的奥林匹克公园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遇到好天气,他们就懒洋洋地坐在利河边由老厂房改建成的酒吧里,端着啤酒晒太阳。据说艺术家们已经在入侵哈克尼,奥林匹克虽然没让哈克尼的老旧厂房被拆除,却还是变相推进着都更进程,不知道会不会让整个社区也进入和Zukin描述的曼哈顿苏荷一样的轨道上,由艺术家驱逐工厂,再由中产阶级购房户驱逐艺术家们。
哈姆雷特塔
说起双面东伦敦来,哈姆雷特塔区其实比纽汉区更典型。塔就是伦敦塔,做过王宫,也做过监狱,复数的哈姆雷特就是塔东边的一个个小村子,住在塔里的领主向他们收租,这些地区联合起来,便有了哈姆雷特塔的称呼,意译应该是“伦敦塔诸村”吧。说起它的双面,一方面,因为地近码头,当年的码头工人们大多住在附近,所以直到现在,至少在东伦敦大路的两侧,房子的确显得不怎么好。现在伦敦城的东门奥德门已经没有门楼了,但奥德门遗址旁的苏格兰银行的大楼,似乎就是在为伦敦金融城把守,一越过这幢楼,建筑的画风瞬间改变,立刻知道已经出了伦敦城。传说中的开膛手杰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区恶名昭著的白教堂附近。我在哈姆雷特塔走了几圈,也没见到白教堂,倒是东伦敦清真寺,就在东伦敦大路上显眼的地方。哈姆雷特塔区的孟加拉裔居民超过三成,也许是当年低廉的房租吸引了这些从殖民地来满足宗主国劳动力需求的人群,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聚合成了一个小孟加拉。每天一大早,小贩们就会在白教堂站附近、沿着东伦敦大路,或者北边的小谷仓树林沿线支起摊位,卖各式各样零碎的东西,下午五六点再把摊位撤走,往往留下一地狼藉,日复一日。这些街头市场里,通用的语言是孟加拉语,以致我都怀疑只会英语能不能在市场上好好购物。真是足够不伦敦。我不懂孟加拉语,对于这样的社区自然是完全疏离的。但看着那些摊位在兜售做工和质量都不怎么样的皮包、穆斯林女性的纱巾,或者用写着孟加拉语的看板标示流量和价格的手机卡,又觉得这是最真实、最亲切、最没有伦敦城的英式拿腔捏调的大市集,就是弱化版的(已故)西苑早市。
白教堂街边摊
皇家伦敦医院旁的一个孟加拉集市,也能见英裔老奶奶
在东伦敦大路上看金融城
但另一方面,金丝雀码头在行政上也属于哈姆雷特塔区,尽管加拿大广场附近被能一掷亿金的卡塔尔投资者买了下来,获得了更大的自主管理权。英国最大汇丰和巴克莱银行的总部,以及诸如花旗美银美林毕马威等等一大堆能叫上名字的金融机构,都聚集在这里。伦敦现在以金融立市,所以金丝雀码头当然可以连同伦敦金融城一起构成伦敦最为伦敦的地方。这些高企的建筑,搭建起了伦敦这个西欧最大城市的天际线。可这样的天际线搭建方式,不又是那种现代主义的最熟悉的陌生地吗?如果把那些西装革履的外国面孔的男女抹去,说这里是纽约、是香港(是香港连外国面孔都不用抹)、是上海,甚至雄心勃勃往天穹上扎高楼的重庆,也未必不能骗倒一众人等。当然,这里其实和中环那些高楼一样,让我感到极为不安和不适,或者没有西装革履的我本身对于这些地带就是格格不入的,那还是赶紧搭车逃走。
金丝雀码头的诸金融建筑近观
从里尾站附近摄政运河旁的天桥上愿望金丝雀码头的天际线
这算是关于伦敦的印象的第一章回,一个我日复一日茫然经历的东伦敦。这里离游客们愿意围观的任何一处伦敦,大概都很远。但无论是哪一种直击人心的经验过程,最后大概也免不了会转化成乏味的、单调的、例行的日常生活。搬离东伦敦的我,意图开始咀嚼东伦敦的好,可我又何尝不是那个被堵在25路上动弹不得的我呢?无非那个我是一两个月前的昨日之我罢了。
摄政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