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4 11:52:06作者:佚名
2015年7月,《光明日报》刊登了《林语堂《红楼梦》英译本在日本被发现》的报道,该报道一经发表,立即引起红学界和翻译界的广泛关注。
林语堂
林语堂真的翻译过《红楼梦》吗?原来故事是这样的:2014年,一位从事《红楼梦》日译本的南开大学博士生从资料中得知,1973年,日本翻译家佐藤良一就收到了林语堂寄给他的《红楼梦》英译本,几个月后又收到了修改稿。佐藤良一将林语堂的英译《红楼梦》译成日文,并于1983年在日本出版。顺着这条线索,几经周折,这位来自南开的博士生终于在日本的一家图书馆里看到了这份珍贵的手稿,里面有林语堂的评语、序言和64回译文。林语堂的英译本并不是完整的译文,而是《红楼梦》全120回的汇编。
手稿为单面打印,共计859页,厚约9厘米。稿纸上,有林语堂在不同时期用黑、蓝、红笔所做的大量修改笔记,以及两页英文手稿。手稿第一页是《红楼梦》英文书名“The Red Dream”;书名下有副标题“A Novel of a ”,并注明“曹雪芹著”、“林语堂译编”。
林语堂翻译了《红楼梦》,为什么不自己出版,而是请日本学者把它译成日文出版呢?林语堂和佐藤良一都已经去世了,他们当时的想法和约定我们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林语堂一生喜爱《红楼梦》,曹雪芹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
上世纪初,林语堂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初到北京,他发现自己因就读教会学校而疏于中文mistress是什么意思,“结果,只能说半流利的中文”(别误会,林语堂的“半流利”比今天那些自称“全流利”的人要好得多)。为此,他开始努力学习中文:“先读《红楼梦》,学习北京话。习仁、晴文的语言之美,令许多想用白话文写作的中国人汗颜。”
在《我和我的家乡》一书中,林语堂向外国读者介绍了《红楼梦》:
我认为红色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梦想之一。它深刻而丰富,风格独特,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它生动活泼,比我们自己更真实,更能吸引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林语堂认为,《红楼梦》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深厚而丰富的人性,其完美的风格和动人的故事,完全配得上世界级巨著的称号。小说中的人物比我们身边的朋友还要真实、熟悉,我们甚至可以分辨出他们的口音和语调。
林语堂对《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有非常个人化的分析:
太乙和保镖都有 ,还有其他种类:陈、 、 、 、 、 ,每种都有,每种都有。要知道一个人 的 ,就问他更喜欢太乙还是保镖。如果他喜欢太乙,他就是 ,如果他喜欢保镖,他就是 。如果他喜欢陈,他会喜欢 ,如果他喜欢李白,他会喜欢李白。
在林语堂看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大众喜爱的情侣,此外,还有意志坚强的晴文、女性柔弱的袭人、风流倜傥的湘云、能言善辩的凤姐、才华横溢的妙玉……每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人物。
选一个喜欢的角色没问题,林语堂也能以此判断人的气质。一个人如果喜欢黛玉,他就是理想主义者,如果喜欢宝钗,他就是现实主义者。这种判断方法简单易懂,但不一定准确。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两者都喜欢,你就是“理想现实主义者”或者“现实理想主义者”;但如果两者都不喜欢,那这个人就有麻烦了,这里也罢,那里也罢,他一定是个缺乏个性、平淡无奇的人!当然,林语堂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方法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可能西方读者更容易接受,我们也不必太过认真。
林语堂对《红楼梦》倾注了大量心血。在1943年出版的《万言集》中,有关《红楼梦》的专文多达十二篇。例如:《论晴文的头发及《红楼梦》后四十回》、《续论《红楼梦》后四十回问题》、《论高鹗《红楼梦》手稿》、《《红楼梦》人物年代与考证》、《曹雪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新发现》、《再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高鹗公论》等。此外,他还单独翻译出版了林黛玉的《葬花曲》。我想,这些应该是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准备工作。
我知道林语堂翻译过《红楼梦》,但是看不到英文译本,有点可惜。所以我先看看他翻译的《葬花曲》。
黛玉的《葬花歌》是一首古长诗,以七言律为主,对排比、平仄、韵律的要求不如七言律那么严格,但由于篇幅较长,更易于叙事抒情。林语堂没有拘泥于文字,而是采用意译的方法,还原了原诗缠绵悱恻、凄婉凄婉的情感。
花儿落花飞,漫天飞舞,失去了颜色和香味,谁来怜悯它们?
柔柔的丝线系在春亭上,落下的柳絮轻触在绣帘上。
飞吧,飞吧,你们已经消失了,
的,因为的已经消失了!
这个,这个,
并亲吻石头。
一只fly不够,林语堂用两只fly连在一起对应原诗的“满天飞舞”,并译出“红凋零而归”,意为“春花碎梦”,而“谁怜”则不译,而用for is gone代替(因为春天已逝)。句中、gone三个无奈的过去分词叠加在一起,给读者传递着晚春的气息。太多的伤感,太多的无奈,如同李后主的“林中花谢了,太快了!”《香亭》和《绣帘》,林语堂没有直译,而是用and stone,避开了外国读者不易理解的and,也使得译文不至于太冗长,影响诗的形态结构,而最后的stone也能与前面的gone押韵。
第二节“闺房闺秀惜春末留学之路,愁肠断无以言表”林语堂的译文令人印象深刻:
从她门外传来
无人能分享。
“无释处”是无人能说出口的意思,译作“无人分享”最为合适,与“分享”连用更能表达姑娘的心意。若直译为“不得不(放过、放下)、那就不是林黛玉了。
第四段“香巢三月初筑,梁上燕子好无情!”表明林黛玉心中满是忧愁,无处宣泄,只能向梁上燕子诉说,与前面的“满腹忧愁无处宣泄”相呼应。
甜蜜的巢穴,它的爱
这些屋檐和优雅
明年他们会来看望
发现她已经不见踪影。
林黛玉其实并没有说燕子无情,而是抱怨它们只知道筑巢,却没有想到来年它们从南方飞回来时,家主已经不在了。因此,林语堂并没有说“How cruel you are!”而是省略了这句话的翻译,以免外国读者当真。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雨、霜雪、刀光剑影、剑影纷飞……
美丽和新鲜又能维持多久呢?一旦消失了,就很难再找到了。
这四句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句mistress是什么意思,表面上是写风霜雨雪摧残花儿的惨状,实则在感叹贾府中受到的种种冷遇和算计:
霜冻和风的循环
' 轮。
不久前他们还微笑着
然后就有一个声音。
“一年三百六十天”是典型的中国式表达,英国人要么说一年,要么说每天,这样直译肯定不符合外国读者的思维习惯。万一外国读者把“风霜”理解成自然界的风霜雨雪,而看不懂林黛玉讲的生活中“风霜”,就会疑惑,中国怎么天天刮风下雨呢?
因此,林语堂把“一年三百六十日”译为‘轮回’(季节循环),把“霜风”译为‘霜风’,又用“轮回”(一轮又一轮的吹拂)来译“严压”,都恰到好处。
原诗第六节是:“花开时易见,落时难寻。台阶前埋花人心事重重,我倚花锄偷偷流泪,血洒空枝头。”后两句翻译起来比较困难,中国读者都知道这是“杜鹃哭血”的典故,但林黛玉并没有说出来。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不但看不懂,还可能误以为林黛玉真的哭伤了眼睛,流了血泪。林语堂把“空枝上流血”译为And sheds her tears,应入杜鹃的歌声,林黛玉的眼泪化作杜鹃的悲歌,不仅还原了杜鹃哭血的典故,而且过渡到第七节也十分自然,不留痕迹,天衣无缝。
但就在前夜,
她回到了她唯一的家
灯光投射在墙上
又夜雨,寝。
(杜鹃黄昏无声,我捧着锄头回家,关上厚重的门,绿灯照在墙上,人们渐渐入睡,冷雨敲打着窗户,被子还未暖。)
《葬花歌》的结尾有句经典的诗句:“今日你葬花,人笑你愚笨,来年谁来葬你?”林语堂对这句诗句情有独钟,甚至在《吾国吾民》的《中国妇女的生活》中引用过。林语堂认为,中国爱情诗大多是消极的,主题或离别,或黄昏冷雨,或佳人的缘分、情人的背叛,而黛玉的两句诗句将这种无尽的悲凉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情绪在太宇的悼亡诗中得到体现,诗中写道:
今年我是
明年谁来埋葬我?
后来,林语堂在另一本出版的《葬花曲》英译本中,重译了这一句:
让我傻傻地在你的坟墓上哭泣,
明年谁来埋葬我?
显然,《吾国吾民》这句的翻译,简洁多于细致,而下面的翻译更为恰当。“人笑痴”译为“让我傻笑”,意思是人想笑就可以笑,林黛玉就是这么傻。“葬花”译为“在你的坟墓上哭泣”,比“埋葬”更细腻、更深情。
以上就是林语堂翻译的诗歌,一知半解未必准确,欣赏诗歌,首先要理解,反复吟诵自然会加深理解,这就是“好诗百读不厌”的道理。
发现林语堂《红楼梦》译本手稿是一件大事。如果林语堂的译本能够出版,将是翻译界的一件大事。我很喜欢林语堂独特的翻译风格,流畅的过渡,轻松的表达,诙谐幽默的语言。每次读《吾国吾民》,看到他把《水浒传》译成《人皆有情》,我都忍不住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