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3 19:14:56作者:佚名
今天留学网整理了一篇杨老师过去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我们来听杨绛讲述她在英国跟随钱钟书留学的日子。 我们来看看英国两位前辈的浪漫故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继康,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他是中国著名作家、戏剧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者,其夫人钱钟书。 本文节选自吴学照着《听杨绛谈往事》。 作者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与杨绛详细交谈,记录了杨先生从出生到98岁的心路历程。写作以大量口述、综合史料为基础,也融入了自己的经历。 史料详尽、准确。 故事情节清晰、生动。 书稿完成后,杨绛作序说:“这是唯一一部经作者本人认可的传记。”
两人在图书馆里努力学习,像书呆子一样。
牛津位于伦敦西北泰晤士河上游。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 景色幽静,古朴典雅,有一种小镇特有的静谧之美。
钱钟书赴英国牛津埃克塞特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阿吉(杨绛原名杨继康)本来打算去女子学院学习文学,不提供住宿,但联系他入学时,文学名额已经满了,想入学只能学历史。 她不愿意,所以决定不上大学,而是在牛津大学修读了几门文学课程,并自学了西方文学。
阿吉和钟书在校外租了一间较大的房间,作为卧室和客厅。 窗户正对着花园,花园里很安静。 房东姓金先生,提供三餐和下午茶。 房间是老金老婆和女儿打扫的。
钱钟书在我国是公费留学生,但在牛津大学却是自费生()。 自费男女学生都穿着黑布背心,背后挂着两条黑布飘带。 男孩们还有一顶硬挺的方顶帽子,但没有人戴。 奖学金生穿长袍。 牛津女孩都戴着柔软的方顶帽子。 牛津小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身穿黑布背心的学生。 这街景一度让阿吉浑身不自在,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失学的孩子。 因为不忍心向已经患有高血压的父亲要钱支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辅导费,她宁愿当一名旁听生,上几门课,在牛津大学自学。大学图书馆。
开学后,钟书还收到了一件黑布背心。 在牛津的两年里,他经常穿着这件系着黑丝带的黑布背心去埃克塞特学院上课,并在学院食堂吃晚饭。 牛津规定学生每周必须在学院食堂吃四到五次晚餐。 吃饭证明学生住在校园里。 吃饭比上课更重要。 吃饭比较贵,不过钟书有家人照顾阿吉,一周只需要吃两顿饭。
由于杨先生的勤奋和细心,钱先生的所有纪念物品都被他收集并保存得如此完好。 钱先生穿的那件黑布背心,六十七十年过去了,尽管它的主人历经战火、炮火、搬迁,但它仍然完好无损。 2003年初,国家博物馆筹备百年留学历史文物展览时,杨先生不仅提供了杨先生与南洋公学留美同学的合影,还亲自抄写了银航先生的题词; 他还提供了许多夫妻俩在国外留学时拍摄的照片。 ; 还拿出自己珍贵的牛津黑布背心,慷慨捐赠给国家博物馆。
阿吉从来没有跟钟书一起上课。 他没有参加阿吉参加的任何课程。 他有他的必修课。 不过不上课的时候,两个人就一起去了图书馆。 旁听学生没有作业、没有试卷、没有考试,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阿吉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自由,正好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学习。
牛津大学总图书馆的名字被钱先生翻译为“浮瀛楼”。 藏书500万册,手稿6万余份。 两人在这里埋头学习,确实有点像书呆子。
牛津大学图书馆的书籍不可借阅。 靠近窗户的地方有一排单人书桌,阿吉独自一人坐在其中一张书桌上看书架上的书。 将未读完的书留在桌子上,下次继续阅读。 图书馆里学习的学生不多,环境很安静。 阿吉的心态也平和、平和。 她为自己制定了课程。 英国文学从乔叟开始,按照文学史一一阅读经典作家。 从头到尾逐一阅读主要著作。 除了代表作品外,还阅读相关评论。
钟书在班上。 第一年作文训练,师生一对一授课。 导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亲自批改学生的作文。 要求清晰简洁,没有印度式的堆砌。 论文必须有新的、无与伦比的见解,因此论文常常选择非常规的题目和小作者(没人研究过的)。 这样严格的训练让钱钟书受益匪浅,对他后来的英语优雅、脱俗、流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快乐世界
住在老金家里,他不用自己创业,丢掉了很多家务。 阿吉每天都抽出时间练习书法。 我从中国带来了笔和墨水,但没有纸,所以我用房东提供的纸而不是餐巾纸练习。 英国朋友、诗人延步孙来访,看到了阿吉的帖子。 她的优雅气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钟书先仿郑孝胥的风格,又粗又长,显得丑陋。 后来他看到阿吉林庐山寺碑上的铭文,也将其改为林庐碑。
钟书声称自己从小就笨手笨脚,乱七八糟,他们家都是阿吉经营的。 阿吉虽然一直照顾母亲,从不管理家庭财务,但他心胸宽广,心胸狭窄,从未给钟书造成饥荒。 钟书非常欣赏他,把全部财权都托付给他。 他从来没有看过阿吉的账目。 但当我看到一本好书时,我就会忍不住买下来。 阿吉怕带回来的书太多,就说等下次吧。 有时,“下次”这本书会被出售。 他气得在日记中抱怨道:“女人的话不该听。” 当他被困在上海时,家里最穷,但阿吉总有多余的钱记账,于是他把猪八戒塞在他耳朵里的“衬钱”给了钟书,让他可以买书。 他常常只要几枚硬币来“赚钱”。
牛津不像伦敦那样多雨多雾,晴天较多。 天气好的时候,阿吉和钟书每天早晚都会出去散步。 除了牛津大学公园和附近僻静的地方,他们还选择了从未去过的地方。 漫步在繁华的郊区、大街小巷、教堂和住宅、商店和邮局、每一所学院门前,观光探索。 当我在路上遇到邮递员时,我会亲自把来自中国的信件交给他们。 这时候,经常会有孩子在旁边等候,礼貌地向他们索要中国邮票。
阿吉出国后,非常想念家乡。 她每周都会寄信,每周都会收到家里的来信,但一封信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且她总是会收到上一封信的回信。 阿吉最幸福的事就是读家里的信。 信是他父亲亲手写的,母亲又亲笔加上了几句话。 阿七和阿碧两个姐妹不假思索地合写了一张小纸条。
钟书羡慕阿吉一家人之间的浓浓感情。 她的家信既亲切又有趣,他总是读。 阿吉写信回家时,也会加上几句话。 钟书的家书比阿吉少得多。 有时阿吉收到三封信,而他只收到一封。 他的家信中没有任何笑话。 家里只有严厉的父亲手写的嘱咐,都在指导他求学的道路。 我母亲从来不写信,但我三哥偶尔写信。 牛津大学假期多且假期长,学生一放假就放假。 中国学生也离开牛津,四处游历。 只有钟书和阿吉整个学年都留在牛津,假期里继续学习。
牛津有很多毕业于英国贵族中学的富家子弟。 他们学期期间不遵守校规,晚上出去喝酒、爬墙取乐。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两个导师:学术导师和品格导师。 钟书的道德教练无忧无虑,只是经常邀请钟书和阿吉一起吃下午茶、聊天。
牛津大学有一个中国学生会。 阿吉和钟书来的时候,加入了协会,但活动不多。 一年后他们停止参加。 联谊会主席杨宪益年轻,人称小杨。 他在默顿学院学习古希腊和罗马文学。 他是唯一一个能和外国人打成一片、一起喝酒、一起调皮的中国学生。 阿吉和钟书在牛津和肖阳接触不多。 我接触比较多的中国同学只有于大珍和于大珍姐妹,她们只是一起喝下午茶,交流一些学习或者生活的情况。
钟书的饮食习惯比较保守。 英国的奶酪、牛排、浓汤都不合他的胃口和心意。 正如他在诗中所感叹的:“喜羊肉,喜清汤,何以辨素肉与野味?” 老金家的饭菜一开始还不错,后来渐渐的越来越差了。 阿吉担心钟书吃不饱,而他胃口又小,就把能吃的东西留了一半给他。 钟书饿得面黄肌瘦。 阿吉认为自己需要租个房子,有炉灶和炊具,自己做饭,改善生活,让钟书吃饱。
阿吉一开始并没有和钟书商量,而是默默地找报纸广告,自己去找房子。 我看到了几个地方,都在很远的乡村。 在我的一次“冒险”中,我去了牛津大学公园街对面的一个高档住宅区。 我偶然在花园路风景优美的瑙伦花园里看到一栋三层洋楼的出租告示。 当我再次查看时,通知已经消失。 阿吉不甘屈服,独自闯入碰碰运气。 房东达勒女士没有透露是否有房子出租。 她只是上下打量了阿吉,问了一些问题,然后就带她到二楼看了房子:一室一厅,前面是两间房间。 汽车旅馆的屋顶有一个大阳台,俯瞰着大草坪和花园。 仅浴室和厕所。 厨房用的是电炉,很小。 这所房子与大楼内的其他房间分开,有一个室外楼梯通向花园,还有一扇用于进出的小门。
阿吉询问了租房条件,第二天就带着钟书去看房子。 这里的位置很好,靠近学校和图书馆。 环境优雅,面向寺院。 钟树看了房子后非常喜欢,就和大雷女士签了租约,并通知了老金的家人。 新年前后搬进新家。
阿吉和钟书每天需要的食物,大部分都是在晚上去图书馆或者散步的时候路过店里订购的。 店家送餐准时,非常方便。 戴利女士租的家具有炊具和餐具,两人很快就学会了使用电炉和水壶。
钟书总是早睡早起,阿吉则晚睡晚起。 搬进新房的第一天早上,刚刚跟同学学泡茶的钟书就大显身手。 他烤面包,加热牛奶,煮“五分钟鸡蛋”,泡浓香扑鼻的红茶,还有黄油。 、果酱、蜂蜜,统统用带腿的托盘送到阿吉的床边,并邀请她一起享用早餐。 阿吉又惊又喜。 他没想到“笨手笨脚”的钟书竟然能做出如此丰盛的早餐! 钟书受到夸奖,也很高兴。 从此,钟书就负责给两人做早餐了。 这一传统今后仍将继续发扬下去。 一直持续到晚年。
有了自己的厨房,他们嬉戏地学做饭、炒菜,还尝试做红烧肉、咸炖菜,从失败到成功。 阿吉“挽袖系围裙说话,洗手煲汤”。 她把做午饭当作自己的全职工作,钟书只充当助理。 自己做饭虽然费了点功夫,但也增添了不少乐趣,尤其是钟书吃的是中式饮食,吃得实在是太幸福了,简直想调皮。 正是在这段时间,他趁阿吉睡着的时候,用浓浓的墨水给她的脸提亮。
搬家之后,阿吉很满意两个人不再住在一个房间了。
阿吉渴望一些音乐。 钟书四言诗有句:“欲调无琴,欲抚无琴”。 《元曲选》被送到牛津,阿吉自己唱得津津有味。 她教钟书唱歌,钟书学得很好,但他爱开玩笑,看书时自己表演,笑得他哈哈大笑。
阿吉和钟书这段时间过得很开心,仿佛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
幸福的世界有时会出现意外,但充满生活智慧的阿吉总能找到方法巧妙地避开危险。 难怪钟书如此欣赏她。
1936年早春的一个早晨钱钟书英文文集,钟书去大学上课。 阿吉看见他出去了。 突然一阵风吹来,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哎呀! 钥匙被锁在房子里了,她无法回来。 她该干什么? 找个锁匠来开门可是很贵的,而她又没有钱。 她转向大楼后面的花园。 园丁正在修剪树枝和草坪。 那里有一个二十、三十级的长梯。 阿吉让园丁把长梯移到阳台边上,她就爬了上去。
阿吉仔细观察:门是一扇很厚的木门。 门框上方有一扇镶玻璃的横小窗。 窗户开着,有一条两英寸多宽的缝。 如果往后推,可以开得更宽一些,但是太高了。 吉无法到达。 阳台上有一个木盒子。 阿吉站在木箱上。 他实在是太“着急”了。 他脚一蹬留学之路,侧身跳了下去,左手竟然搭在了横梁的下沿上。 当她站直时,她的头可以推开窗户。 她的头进去了,上半身也进去了。 她不知道自己的下半身是怎么进到房间里的,但无论如何,她还是进了卧室!
外客厅中央的桌子上,一串钥匙整齐地放在桌子中央。 阿吉连忙接过,系在腰带上,不敢再分开。 钟书下课回来的时候,家里一切如常,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听了杨老师讲这个故事,我心想,这是多么惊心动魄啊! 如果阿吉不是从小就是个爬树爬绳的顽童,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不知道今天这件事会如何收场!
两人突然又想在人少的客厅里喝下午茶,说说笑笑。 钟书要上课,忙着出去。 阿吉独自一人坐着,感到头晕目眩,浑身无力,晕倒在沙发上。 突然我闻到一股味道,以为是煤气中毒。 我从沙发上站起来,打开窗户。 我感到我的心在狂跳。 钟书已经去上课了。 那时我并不知道阿吉有多危险。 随后,戴利女士去找房东时,连声道歉。 原来是煤气管旧了,漏水了,她立即请人来修理。
杨老师回忆说,在牛津的第一学年是她学习最刻苦的一年。 除了思念之情之外,这也是她一生中最轻松、最幸福的一年。
后来,中书考试结束后,他们决定去伦敦和巴黎度假、“冒险”。 他们和达利女士商定,放完假就回来,把行李寄存在达利女士家。
这是他们去牛津上学后的第一次旅行。 今年暑假,钟书的表弟钟翰去德国和北欧实习,并不在伦敦。 两人各自“探索”:从富裕的东区到贫穷的西区,从圣詹姆斯公园到海德公园,从动物园到植物园,从特拉法加广场到二手书店。 他们还在伦敦认识了一些中国同学。
到了巴黎,中国同学就多了。 阿吉和钟书还没来得及与老同学、老朋友交流,就匆匆赶往瑞士日内瓦,参加1936年7月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青年会议。钟书被政府当局通过中国电报任命为代表; 阿吉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巴黎的一名中共党员,并邀请她成为中共青年代表。 他们两人与共产党的代表一起工作。 会议前夕,他们乘连夜火车前往日内瓦。 他们和陶行知同车,三人聊了一夜。
会议期间,阿吉和钟书都出席了重要会议。 按理说,在会上代表中国青年发言的人应该是国家的特派代表,但钟书不喜欢做这种事,所以他把自己的中国青年英文演讲交给了中国青年代表。世界青年在舞台上给别人朗读。
然而阿吉和钟书却双双逃离了会场,继续到处“探索”。 两人原本有一个绕莱蒙湖徒步的幻想,但后来发现湖水越来越宽,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他们放弃了。
“我不想要儿子,我想要一个女儿——只要一个,就像你的”
阿吉怀上了孩子。 在返回牛津的路上,她开始感到“恶心”(无锡话“尔”,发音像“妮”,北方称为“害喜”)、头晕。 同车厢的加拿大女代表抱着阿吉,将她放在腿上。 另一个女朋友在车厢里来回走动,用湿手帕给阿吉的额头冰凉。 代表们称阿吉为“那个女孩”,非常喜爱她。 钟书和阿吉觉得加拿大人既有法国人的热情,又有英国人的真诚。
去了巴黎并停留了一段时间。 盛成华在清华大学与阿吉同班学习法语,目前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国文学。 听说阿吉和钟书有兴趣去巴黎大学攻读学位,他建议他们尽快注册,因为攻读学位需要两年制学位,而巴黎大学与牛津不同,没有每周有一个“吃饭”的制度,以证明你在学校。 他们委托盛成华代为办理登记手续。 1936年秋天开学时,两人虽然身在牛津钱钟书英文文集,但已经是巴黎大学的学生了。
回到牛津后,达利女士搬了出去,因为另一个房客搬走了,所以她把他们搬到了一个更大的房子,浴室里有一个大浴缸和一个电热水器。
秋季学期开学,钟书按照要求接受了一学年的严格学术训练,开始撰写论文。 钟书原来的题目是《中英文学》,他已经写好了摘要。 但他的导师对汉学并不熟悉,不了解这个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和价值,所以没有给予许可。 钟书不得不大幅缩小研究范围,将论文题目改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钱先生的论文写完后,经过多次修改并获得通过。 打字装订成册,现藏于牛津大学图书馆,编号为MsB.litt.d 288。抗战时期,钱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论文印刷本送给昆明大后方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季刊》主编袁同立阅览。 后于1940年、1940年分三期出版。1941年发表于《中国图书季刊》。2004年10月,为出版《钱钟书英文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派工作人员到牛津大学图书馆查阅钱先生论文的原件,但没有找到。 据说,英国女王在1986年10月访华前曾审阅过这份文件。
钟书的潜心学习和努力,并不影响他对怀着孩子的阿吉额外的照顾和体贴。 钟书学会了做家务,分担一些劳动,也会说一些傻话; 他对阿吉说:“我不想要儿子,我想要一个女儿——只要一个,就像你的女儿一样。”
1937年春天,钟书早早来到牛津妇产医院,为阿吉订了房间,并预约了助产士。 女导演问道:“想要女医生吗?” ”钟书答道:“我要最好的。 女主任推荐了斯宾塞博士。 他和阿吉住在同一区。 他的房子坐落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诊所就在附近。 位于家里。 阿吉定期去检查,先是每月一次,后来每两周一次。 步行往返只需十分钟左右,非常方便。 斯宾塞医生计算出了阿吉的预产期,并估计婴儿将在国王加冕仪式当天出生。 他对她说:“你将生下加冕日的婴儿。”
但已经过了预产期快一周了,还没有动静,医生就让她住院观察。 5月18日凌晨,出现临产迹象,钟书赶紧开车陪着阿吉住进了医院。 阿吉开始有阵痛,但并不剧烈。 她躺下来读一本小说。 钟书又来陪她喝下午茶,已经回来了。 阵痛还很轻微,医生给她打了一针,让她睡了一整夜。 19日,阿吉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能让孩子出生。 医生无奈,只能对阿吉进行麻醉,并用产钳将婴儿取出。 由于缺氧,婴儿窒息而死,浑身淤青。 是护士用力拍打她,才让她苏醒过来。
护士们表示,这是牛津出生的第二个中国婴儿。 也许是斯宾塞医生的镊子让她脸红了,她心里很委屈,尽管她死而复生,放声大哭。 由于她哭声很大,护士们称她为“Sing High 小姐”。 阿吉后来为女儿译名“高歌小姐”,音译为“星海小姐”。
可此时,阿吉却因为用力过度,再次嗅到了麻醉药的味道。 他全身酸痛,昏昏欲睡,什么也顾不上。 钟书当天四次拜访阿吉。 公共汽车无法到达他,所以他来回步行。 早上他来了,发现自己有了一个女儿,正是他想要的。 我想去探望阿吉,但医院不允许。 第二次来的时候,发现阿吉处于麻醉状态,还没有醒来。 第三次见到阿吉时,他已经睡着了,无法说话。 下午茶过后,钟书又来了。 阿吉醒来,得知自己已经来回走了七次。 他怕他累坏了,就让他搭车回去。
护士特意为钟书把孩子从育婴室抱出来,拿给钟书的父亲看。 钟书看了又看,高兴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 阿吉记得钟书的“欢迎词”。 当女儿长大后,阿吉想起了父亲的“欢迎辞”,告诉女儿她很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