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3 08:27:35作者:佚名
中国船舶文化博物馆四楼展厅内,特设展柜陈列着中华民国海军艺术学校校长黄菊华的眼镜,陈绍宽将军题写的“业广惟勤”民办勤工助学学生,民办勤工助学校徽、校歌,民办勤工助学工业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福州建材工业学校,造船专家陈道章先生毕业证书1942年的林永华毕业证书和1952年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本展区陈列的文物、照片等史料,串联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史在中国。
在造船局的教育体系中,除了学校之外,技术工人,即学徒的培养也同样重要。 造船管理局开始筹建后,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叫一圃,集中管理学徒的招收和分配到各个车间学习。 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
造船局传统艺术教育旨在培养能工巧匠、工匠精神。 学制一般为3年,学生称为学徒。 “艺术学校以法语授课,开设有《数学》、《几何概论》、《普通美术》、《绘画》等科目。每天早上,学徒们去工厂上班,下午,去夜校学习到九点。” 三年后,将举行考试。 考核合格者,将从学徒晋升为工匠,正式派往生产工厂工作。 马尾造船研究会会长陈越告诉记者:“造船局艺校不仅有完善的考核体系,还为学徒开辟了晋升通道。经过三年的考核,除了升级对于“工匠”,即在工厂工作的正式工人,成绩稍好的也可以进入造船前校或后校学习,陈兆强曾长期担任造船局局长。民国时期,原本是艺校的学徒,后来后校开办了轮班,从艺校的学徒中选拔了最优秀的陈兆强因此进入了后校学习,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海军。现代历史上的技术将军。”
清朝时期,一圃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 它培养的人才不只限于输送到船政局。 技术骨干受到全国机械生产单位的青睐。 船管学徒遍布江南制造局、天津机械局、旅顺造船厂、开平矿务局等国内重要工业单位。 学校注重技术、强调实践技能的办学宗旨被传承给后来的几所学校。
有趣的是,造船管理局的艺术花园大楼位于造船后校和工艺学院之间,这似乎隐含地验证了学徒的两条职业道路:学习成绩好的人会去右边的后校继续深造。学习好,成绩好的就去工艺院“上岗”造船。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地理位置的安排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但这种安排已经成为造船局大楼中非常有趣的一部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造船总局前后校从造船总局分出,直属海军部,而艺园则划归福州造船厂管辖,更名为海军部。福州海军艺术学校. 后隶属马尾造船厂管辖。 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困难,20世纪30年代,马尾造船厂想关闭这所“厂属学校”,但萨镇兵、陈兆强、陈绍宽等海军将领却不愿关闭这所学校。造船管理局,所以他们呼吁海军界人士捐款建立一个基金。 1935年,海军艺术学校改为福建省麻江私立兼读制初级机械职业学校。
抗战胜利后,省立林森商船学校并入福建省麻江民办工工职业学校,学校更名为福建省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学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全部停办。 同年,船舶、发动机、航空机械系并入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后发展为福建工程学院。 航海系并入福建航海职业学校,后并入大连海事学院,即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 1953年,船舶系划转上海船舶工业学校,2004年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1982年,在高行老校友的号召下,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在1999年复办福建马尾商船学校。马尾。 1988年更名为福建船舶工业学校,1999年合并组建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留学之路,2011年正式更名为福建船舶交通职业学院。
从民国时期的勤工俭学学校开始,这所由海军学院发展而来的职业技术学校就展现出了紧跟科技潮流的风采。 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开设新专业,开设的课程不断从船舶发动机、驱动、制造延伸到汽车维修、航空机械制造等。 中国海军学院文化博物馆的展柜里陈列着民办勤工俭学学生、海军研究专家陈道章的毕业证书、获奖证书和手绘机械图。
几经变迁,抗战结束后,学校改制为福建省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学校。 学校虽几经更名福州建材工业学校,但不变的是其“血液”中流淌的科技化、“务实”的学校管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兴的航空工业急需发展。 当时,高航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设有航空机械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 “当时全国有航空工程专业的院校只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和高航学校五所,高航学校是唯一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98所航空机械全部1952年高航毕业的学生被航空工业部带走,派往全国著名的沉阳、哈尔滨、南昌、成都飞机制造厂,都是来自船舶管理局的技术骨干。” 陈越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