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2 21:36:13作者:佚名
新华网福州10月15日电(王文清)10月14日,以“共享、融合、突破、跨越”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大学校长论坛”在福州落下帷幕。10月12日至14日,来自海峡两岸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路径和未来方向。
职业教育:建设新福建的新引擎
福建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1866年,福建水师学堂创立,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职业技术学校,与旧科举制不同,福建水师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福建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源地。
福建职业教育稳步推进。
如今,福建已有民办高职院校21所、民办中职学校42所,每百万人口民办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双元制”;颁布实施《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开创国内先河;共同打造应用技术大学校长论坛、学前教育论坛等两岸知名教育交流品牌……
期待福建职业教育升级版日益成为新福建建设的新引擎。
在所有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关系最大,肩负着培养多元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把“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的重任。201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出台,为福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了路径和蓝图;2016年,《福建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了福建教育发展改革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
如今,福建产业转型升级风起云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逐步铺开,福建职业教育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新篇章、布局新局面留学之路,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人口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打造新引擎、提供新动力。
2017年5月7日,福建省2017年职业教育周启动。在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大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郭嘉倩和同学们化身“福州地铁一号线”“乘务员”,熟练地接发每一列驶入区段的地铁列车。(资料图)新华网 肖荷勇 摄
闽台交流:携手树人 开创职教合作先河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坐落于著名侨乡、中国品牌之都泉州晋江市,是福建省第一所与台湾高校合作办学的学校,也是安踏等五大集团投资创办的高职院校。
学院成立于2009年,当年成立“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支持福建省职业院校与台湾高校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此后,福建省抓住机遇,聚焦职业教育,鼓励台企参与办学,推动闽台“校企”合作,拉开了两岸教育合作发展的历史序幕。
“福建的高职教育起步晚、起点低,怎么办?我们找到了一条路,就是向台湾学习。”回顾近年来两岸教育合作的发展,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洪武感慨地说。
教育交流必须以政策为先导,近年来,福建牵头出台《福建省招收台湾学生条例》《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开创了大陆各省市的先例,为闽台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政策利好之下,海峡两岸水火不容。与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合作的台湾致远管理学院,在高职教育方面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双方一拍即合,从课程设计、师生交流到学校管理,合作路径在不断碰撞与探索中逐渐成型。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校长何世伟。这位校长有点不一样,他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大陆专家”。2016年起,他在学院内建起“理想机器人实验室”。这个由大陆学生组成、台湾教授领衔的机器人实训中心,已经培养出两位WRO(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中国冠军。这个中心今年还入选了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训中心项目。
如今的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绿树成荫、生机盎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是福建省“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生产流水线上,学生们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在他们手中渐渐成型。来自安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服装设计中心的专家们既是“老师”,又是“师傅”,将每一针一线的工艺、技巧传授给学生。这些学生不仅是学院的学生,更是相关企业的“准员工”,正是职校教育让他们实现了从“上学”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闽台合作”“现代学徒制”“双元制”“校企合作”……这些标签彰显着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亮点和特色,也是福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校际交流框架下,两岸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辐射和推广价值的项目。福建高职院校与台湾高校、台资企业签订“校企”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福建本科院校与台湾高校签订“分段对接”“4+0”合作协议,十年来已签订607份协议,福建省有35所高校与台湾60所高校开展教育合作,合作办学成果丰硕。
两岸一家亲,合作正当时。如今,闽台教育合作在空间上,正从本、专教育合作拓展到硕士、博士合作;在内容上,正从教学合作拓展到科研合作;在人员上武夷学院现代信息服务学院,正从教师学术交流拓展到学生双向交流;从学校办学、联合培养学生拓展到教师联合培养、联合培训……
“加强两岸教育交流,打造人才培养共赢局面,是大家的共同期待。”台湾教育大学校长、海峡两岸现代职业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清吉说。
福建版“双元制”:订单式教育加速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成功路径,“双元制”改革成为其中一大亮点。
顾名思义,“双元制”的本质就是抓住学校和企业两个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牛鼻子”。这一模式将把职业院校惯常的“单独培养”转变为“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出击、提前介入,以订单式方式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技能型技术人才,探索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福建省率先试点“双元制”,计划到2020年形成福建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塑造福建版“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目标既定,关键在执行。福建省长乐市民间资本雄厚,十户九商。长乐职中约有三成学生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或直接创业。长乐市立足这一特点,将原有的学前教育职教集团、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整合拓展为长乐职教集团,打造“政府主导、学校主导、家长联动、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职教“长乐模式”。目前已成功引进5家行业协会入驻校园,3家企业在校园设立教学工厂。
五指握拳,凝聚力量。过去,职教集团成员之间缺乏“资本纽带”,组织松散,协调难度大,难以形成校企合作合力。如今,福建省已启动多方投资主体共建职教集团试点,以资本为纽带、以行业为龙头,组建企业法人职教集团。“十三五”期间,福建将支持组建区域性、行业性、法人性职教集团,引导省市国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
走进长乐职中,映入眼帘的是“长乐发展什么产业,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的标语。在职校生陈民生眼中,自己毕业后能进家族花边厂工作,除了得益于职教集团搭建的直通车,更重要的是学校开设了相应的专业。“我现在在学校学到的都是上一代人不懂的东西,将来接手父亲的工作,我会更有底气。”陈民生说。
为了专业对接,长乐职业技术学校花了不少功夫“把对子”。比如,长乐发展纺织产业,学校就设置了纺织技术与营销、针织技术等专业;长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就设置了动漫游戏制作、网络技术等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6个专业群全部与长乐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基本实现了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专业的全覆盖。
据悉,学校现每年以“订单式”方式向长乐市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000余名,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近年来,长乐职中等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效、优质、精准。
在省级层面,福建省教育厅制定了专业设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通过这些清单,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做到了“头脑清楚”和“有计划”,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格局相适应的“亲产业”专业结构正在福建高校“点连成线”、“线连成网”。
在这个专业集群网络中,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子、创意设计等10大类200个服务业特色专业群将逐渐涌现。去年,福建省遴选出首批59个职业院校服务业特色专业群。现有的14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群,覆盖了九大重点发展产业,其中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有34个,占24%;服务智能制造和“中国制造2025”的有24个,占17%。
未来已来,福建将用两年时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打造福建版“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但在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看来,这种福建特色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在学校里讲,而应该站在服务区域、服务国家的战略高度来探讨,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之中。
图为2017年2月20日,武夷山中文职业学校老师在给学生上茶艺课。福建省武夷山中文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突出特色,利用“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山的茶文化特色,开设茶艺师、茶艺鉴赏师课程,为当地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人才(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邱如泉 摄
辉煌人生:用好人才 打造福建教育升级版
“职业教育让每个人有机会在人生中绽放光芒”。过去,职业教育仅限于中职、高职(专科)两个层次,本科以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存在制度性的“天花板”,不仅人们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层级结构也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做出调整,今天是知识密集型社会,将专业人才培养升级为本科层次是必须的选择。”吴清吉说。
如今,福建“五区叠加”,优势充分彰显,福建是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还有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
建设新福建机遇难得,人才储备现实形势严峻。当前,福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同时,“就业难”与“用工荒”现象并存,亟待通过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来破解这一难题。
打造福建教育升级版、用好人才关乎全局。为破解职业教育转型升级难题,福建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即打破制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武夷学院现代信息服务学院,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系统培养体系。职业教育有望摆脱“破教”的无奈。
去年,福建省确定了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31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名单,其中涌现出福建工程学院、三明学院、五邑学院等一批改革转型典型。
福建工程大学积极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建设了一批校企合作课程、国际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主动适应福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整合机械、材料、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攻克多项技术难关,走出了一条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发展提升之路。
“过去我们以‘学什么’为出发点,现在要改以‘能做什么’为出发点。”五邑大学校长吴承祯说,五邑大学的模块化教学理念,强调知识输出,非常注重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双创”项目管理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教学效益最大化。
为全面实现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教育转型,福建省计划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5所左右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高职毕业生、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分别达到15%和30%。为加快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将进一步培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规模,完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填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空白。
教育之本在师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姜继斌说。他认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对学校教育和行业技术有深刻理解,是一支“企业和学校都认可”的队伍。
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目前福建省应用技术大学普遍面临师资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师资结构调整与扩招速度加快等问题,不少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承担科研项目能力不强,“工匠”教师匮乏,缺乏理想的企业专家,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专业带头人少之又少。
为此,《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从行业企业选聘教师。在有条件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依托高水平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设5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
同时,福建将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筑牢人才优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努力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的同时,让每个人的生活都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