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10:17:03作者:佚名
老师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人。在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有一位老师,他恪尽职守、育人为本;他潜心科研、勤奋刻苦;他风趣幽默、乐于奉献,亦师亦友。他就是33岁的李小川老师。
他自2013年6月起在学校任教,短短四年间,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艺装备实践创新大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今年他指导的团队还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于他来说匡亚莉,带领学生共同攀登科研高峰,是他永远坚守的初心。
脚踏实地的“行动主义者”
“作为普通人,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步步走来,最终才明白自己内心最想去的地方。”李老师说,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一步步的稳健进步,最终他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他的谦虚给我们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他说:“与匡亚丽教授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师相比,我的经验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向前辈学习。因为对于工程学科的教师来说,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拥有真正的知识,才能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李小川老师工作勤奋、积极主动,短短四年间,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博士后基金等科研奖励和多项科研项目。在他看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落实到实践中去,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他认为,“技术和创新只有很好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才算成功。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脚踏实地、深入现场,边操作边细心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创新应用的道理。”
作为一名学生,李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感悟:“自学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此外学习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兴趣了才能专心学习,所以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非常重要。”
因材施教的“指导老师”
李老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谈起那些优秀的学生时,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魏涛同学的钻研精神很可贵,一心一意投入科研,带领团队从无到有,积累了不少成果;薛斌同学作为本次“挑战杯”比赛的主辩手,充满阳光与自信;沈志远同学踏实肯干,执行力强,付出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在他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精力无限、潜力无限的人才,而他的任务就是因材施教,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领域,李老师注重学生团队成果培育和过程训练,曾指导过2项国家级、1项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其指导的项目曾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奖”和江苏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最具潜力创意奖”。对于社会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说,这些经验将成为他们一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敬佩的人,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创造出值得自己敬佩的学生。”李老师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他乐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说,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不一定都是尖子生,但只要他们愿意参加,他都会大力支持。比赛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科研热情。
“学生们的热情和朝气也让我感动,这激励我和他们一起努力。”他表示,自己愿意当一名好老师,指出错误、指明方向,让学生大胆前行;愿意当一名好朋友,关心同学,与同学共同进步,做学生可靠的后盾。
冷静而坚定的“乐观主义者”
科研之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李教授家境并不富裕,一路打拼到现在,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失败和挫折让他多次心灰意冷,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总是向同学们传达下一刻就会取得成功的乐观态度,”他说,“成功不仅取决于你的能力,还取决于你受挫时能承受多少挫折。大学生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保持乐观。”“在挫折面前留学之路,你可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性格,积累应对更大风浪的能力和经验。”他认为,韧性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
除了承受挫折的能力,他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表达能力也很重要。“大学生参加工作后匡亚莉,有很多场合需要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表达中词语的恰当使用、关键信息的完美传递都很重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对于工科生来说,优秀的沟通能力最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因此重点培养这一能力至关重要。此外,李老师建议大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执行能力。没有行动的计划等于零,有了目标,执行更重要。“你不能每天只是躺在床上想着今天、明天要做什么,你要采取行动。如果你想参加马拉松比赛,那就锻炼和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经过完善、认真的准备,你一定可以实现目标。”李老师说。
在李教授看来,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个初学者。“与其做梦,不如脚踏实地。”他说,“生活永远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