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30 09:11:08作者:佚名
本文共3790字,建议阅读时间为11分钟。
华尔街英语,虽然名字有些奇怪——华尔街是金融街,华尔街上的人大部分都不会讲标准英语,更别说高级英语了——但在我的印象里,它一直是一家实力雄厚的高端培训机构。没想到最近有消息称华尔街英语在多地倒闭跑路,似乎已经进入了破产倒闭的倒计时。
之前跟一些朋友聊过英语培训行业,发现其中的一些现象是教育产业化的典型表现,可以用来思考教育产业化的问题,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我有一个朋友,以前是做英语培训的,后来辞职了,因为觉得这个行业很扭曲,而且越来越扭曲。
如果你是做英语培训的,靠收学费赚钱,那你自然希望学生能学得越久越好,学得越久,交的学费就越多,最好能跟着你学一辈子,这样才能实现收益和利润的最大化。但是,作为英语培训机构,你的工作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英语,让他们不用再学习,这不是借刀杀人吗?
培训机构努力改进教学方式,研发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华尔街英语怎么样,相当于给自己的钱包找麻烦。那么,英语培训行业,到底是应该努力帮助学员尽快掌握英语,还是应该忽悠学员,尽量延长学员的学习时间呢?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想了想,他还是想不通。于是,虽然当时生意不错,发展势头不错,合伙人也很热情,但这位朋友还是决定转行,不再做英语培训了。他说,至少要选择一个越努力越好的行业。
我还有一个朋友也做英语培训,而且现在还在做。他毕业于名牌大学,水平很高,对认知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非常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我了解了一下,觉得很有意思。以后我打算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他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和他的英语学习方法。
尽管如此,他的英语培训业务却只能用不温不火、规模不大来形容。最近,当我和他聊起华尔街英语崩盘时,他又有了另一种解释。
他说华尔街英语其实水平很高,教学方式独特,英美教师等资源充足,确实能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只要你愿意花钱、愿意花时间去学,是可以学好英语的。
问题在于,英语培训市场有个怪现象,就是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你花重金投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研发,聘请正宗的英美外教,用高端豪华的教学场地,但消费者并不认可你。而那些临时拼凑的英语培训团队,随便拿教材,找个老师开课,根本不关心消费者。招收学员的时候,两者并无区别。
这种情况下大家就没办法了,只能花钱做广告和营销,业务量基本是跟着广告走,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是营销费用也增加了,不可能靠培训本身的高水平,也不可能靠学员的口碑,全靠营销。
所以,即使是华尔街英语这样的顶级培训机构,为了招人,也只能用街头发传单这种低俗的营销手段。没办法,市场就是这样。你能想象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招生时发传单吗?
随着竞争加剧,英语培训行业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光靠正常的成本控制已经不够了,于是不得不开始杠杆操作,想尽各种办法骗人,没钱交学费也没关系,我帮你贷款……
所以我们看到有人居然为了华尔街英语花了几十万。对此,有人讽刺说,花几十万就够养个洋情妇,同时还能学英语,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去上课?其实这些巨额的学费,很多都是杠杆操作的结果,这些杠杆操作当然会进一步加大市场风险,现在机构倒闭跑路了,杠杆倒推,危害更大。
华尔街英语的倒闭,固然和近期疫情防控导致的客流量减少有关,但那并不是主要原因。其实他们这些年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但还能掩饰,疫情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即便没有疫情,整个英语培训行业也越来越难熬,没有出路。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营利性培训机构,也就是教育的产业化,也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教育,存在一个“天生就有”的问题:一方面要教育消费者,但另一方面又希望消费者在接受教育之前,能够评估自己的水平。问题是,如果消费者有这个水平,能够准确评估培训机构的水平,那他们就没必要接受教育了。
如果你给一个不懂英语的人介绍一种学习英语的方法,告诉他这种方法有多有效,如何快速掌握英语,他怎么知道你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他怎么知道你是不是在忽悠他?而且很明显你想从他身上赚钱。你有很强的动机去忽悠他。
可见,把教育视为一种在市场上出售的服务是有问题的。
而其他服务行业,就不存在这样的教育问题。比如餐饮业,餐厅老板不需要向你介绍某个菜是怎么做出来的,烹饪方法有多巧妙,厨师的手艺有多高超。你只要吃他们端上的菜就行了。好吃就是好吃,难吃就是难吃,很容易分辨。
因此,现实中的正规教育体系从来就不是市场上出售的普通服务,它要么是国家办的公立教育体系,要么是私人创办的非营利性事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
当然,正规教育体系也会收取学费,但收费不等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公立教育体系和非营利机构收费只是为了维持正常运营,多余的利润不会与投资者分享。这些机构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是教育,不能改变业务,也不能做其他赚钱的事情。这样才能避免营利机构面临的问题。
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所以没有动力希望学生尽可能多付钱。按规定收费就行。收太多钱又麻烦。而且他们也不是想从你身上赚尽可能多的钱,学生自然会更安心。这样一来,学校要做的就是做好教育;学生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大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尽可能简化,不至于干扰学习。
有人会说你错了,社会上有一些培训机构,比如驾校,培训挖掘机司机,培训厨师,培训电脑程序员,这很正常华尔街英语怎么样,这些培训机构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没有错。
讲到这儿,我们在谈中国社会对于学习英语的需求到底是不是真实的。
上述正常运转的培训机构,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学目标明确,培训成果衡量标准明确。在驾校学车,目标是考交警,挖掘机、厨师、编程也是以客观标准衡量。一方面课程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你学了没学,学不学的原因是什么,争议性相对比较小。这种培训机构可以市场化运作。
但英语培训却复杂得多。什么才算掌握了英语?英语水平如何衡量?是能流利地说英语还是能读懂莎士比亚?什么是流利地说英语?学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是老师教得不好,还是学生不够努力?
要知道,英语培训和客户的关系,就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关系。培训机构对学员不可能像学校老师对学员那样严格——顾客就是上帝,所以只能礼貌,不能打骂顾客。但这样一来,如果学员学得不好,责任又归谁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学习目标比较明确的英语培训机构留学之路,比如以托福、GRE为目标的培训机构,运行得还比较好,而像华尔街英语这种针对成年人的“综合性”英语培训机构,招生难度会越来越大。
事实上,很多人想掌握英语,但又不努力,归根结底,英语对中国人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成年人的英语培训需求是一种虚假需求。
以前,如果你进入外企,可以拿到国内公司无法企及的高薪。那时候,学好英语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现在,外企已经今非昔比,薪资甚至比国内好的公司还要低。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外企的吸引力大大下降。而且,在外企内部,已经不再需要“会说英语”。
至于一般的需求,比如出国旅游,阅读简单的英文资料等,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付。而且,其实现在出国旅游,并不需要会外语——中国人随处可见。旅游区的很多商店,都配有中文店员和服务员,提供地道的中文服务。即便在必须使用英文的场合,各种翻译机、翻译软件也能解决大多数问题,没必要刻意追求“流利的英文”。
对于中国人来说,高端的英语教育,比如阅读莎士比亚或者专业技术资料,都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的,而对于大众教育,翻译机、翻译软件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那么,学好英语到底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呢?
基本上,社会上的英语培训机构,面对的都是那些“不愿意”不懂英语,但又不愿意花功夫去学英语的人,因此培训机构想出了很多花言巧语,加上贷款之类的杠杆操作,来吸引这些对英语没有强烈实际需求的人。
这些人交了钱之后,很大概率会半途而废,而培训机构也知道这一点,他们知道这是一次性的事情,不需要再去细致的去培养业务本身,纯粹是浪费。
于是,英语培训行业就形成了一种负淘汰——比拼的不是业务能力,而是营销能力和撬动杠杆的勇气。这种局面显然难以为继,最终会爆发式地跑路。
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教育产业化的困境。当然,中国还没有完全实行教育产业化,但通过一些“贵族学校”和英语培训等产业,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如果完全实行教育产业化,后果会有多糟糕。
在教育全面产业化之下,驾校、厨师培训等简单的教育品类尚可正常运转,但其他更复杂、更难客观衡量的教育品类,尤其是那些基础学科,必然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大幅倒退。因为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学校肯定会把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招生上,否则难以为继,无法满足投资者的盈利要求。
在这些相对复杂的教育门类中,深入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水平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学生或家长无法理解,也没有办法区分学校的真实努力和营销骗局。专家欺骗外行的方法数不胜数。这就是为什么即使专家无意欺骗,外行也不敢相信他们。
可以说,成人英语培训行业对教育产业化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证明,在部分教育类型,主要是内容比较容易的教育类型,可以实行产业化,但其他大部分教育类型,特别是基础国民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宜实行产业化,只能是国有和非营利性机构,这是由教育行业的特性决定的。
在这个问题上,教条地、僵化地运用市场原则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全文完结,如果喜欢的话请点赞或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