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4 02:10:22作者:admin3
嘿嘿我也是啊, 一般的写字楼里都张样,不必工厂。
你可以慢慢找机会,先认识一个人,其他的就慢慢认识了
譬如找老乡,家里一个地方的,聊聊家乡 不就有共同话题了
找有共同爱好的,男生聊游戏 女生聊电视剧 化妆品 购物
没事给点小恩小惠的,给邻桌的发个苹果什么的,午饭后问问 同事吃口香糖不····
越是白领越难相处的哦
我也是刚刚毕业的·半年···设计院工资刚来时候没人搭理我,现在我们可以天天DOTA了
一切会好的,但是工作了你就会发现 最亲朋友的还是学生时代的同学哪怕是当时关系并不是特别好的。
我曾经也在电台工作过一段时间,对这个行业真的非常了解,我想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我必须要告诉你一些事情,有时候,电台卖的即使是真药也都用“托儿”。有些老实的药商也曾经很无奈的跟他说,用托儿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那些假药都把自己夸得比真药还灵,若不夸大自己的疗效就卖不出去。尤其是一些治疗肝病的药品,其实肝病是不可能短时间内治愈的,但电台广告卖药的时候都会说“三到五个疗程治愈”,正是利用患者治病心切的心理,才可能引起关注.
所谓专家:只有高中学历
“有一次节目就要开始了,一位只有20多岁的男生走进来,当时我还以为他走错门了,他却告诉我他就是那个某某医学教授,后来才知道,他只有23岁,高中学历。”[详细][评论]
◆ 所谓嘉宾:只需培训15天
向晓告诉记者,有一个嘉宾向她透露:到电台做医药节目的嘉宾主持已形成产业和专业培训制度。他只是一个初中生,但培训15天就上岗了。而他的师傅,当初带着几万块钱来杭州,靠到电台做卖药节目嘉宾,一年就赚了1000万元。[详细][评论]
◆ 所谓听众:打个热线赚20元
向晓愤愤地说:“那都是‘托儿’!”她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假药生产厂家花钱雇来的,打一个电话能得到10到20元劳务费。[详细][评论]
◆ 所谓灵药:多是淀粉面粉
目睹假专家们的忽悠,向晓常常替听众担心。一次她终于忍不住问一位专家:“你们怎么那么厉害?不看病人就知道是什么病?吃错了药怎么办?”没想到这位“专家”非常从容地回答说:“放心,吃不坏,我们的药治不好病,但也吃不坏人……”原来,他们的药一般都是淀粉、面粉等无害原料制成。
谎言一:专家
今天我国生殖泌尿学会高级顾问XX教授会为您解答疑难……
事实:高中学历,15天培训。
谎言二:优惠
买8盒送3盒……优惠活动只有5天,一定要抓紧时间购买,否则就享受不到优惠了。
事实:一个月后仍买8送3。
谎言三:脱销
“听众”打进电话说:“怎么回事啊,某某主任,我今天去买你们的药结果营业员说断货了!”
事实:不这么说,你会买吗?
九招教你识别违法医疗广告:
1.含有“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根治”、“安全预防”、“安全无副作用”、“最新技术”、“最高科学”、“最先进制法”、“药之王”、“国家级新药”等绝对化的语言。这些在广告法中是严格禁止的;
2.贬低同类产品,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对比,有药品使用前后的比较等内容;
3.含有违反科学规律,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适合所有症状等内容,明显不合常理;
4.含有治愈率、有效率及获奖内容;
5.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形象作证明;
6.使用儿童的名义和形象,以儿童为广告诉求对象;
7.直接显示疾病症状、病理和医疗诊断的画面;直接或间接怂恿任意、过量使用药品;
8.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承诺;
9.声称或暗示服用该药应付现代紧张生活需要,标明或暗示能增强性功能
我补充回答几点:
电视上的医疗广告大家都不陌生,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解说者声音洪亮、饱含激情,有“平地一声春雷响”之效;主角刚出现时脸色苍白、痛不欲生,吃了药后很快从卧床不起变成活蹦乱跳,脸蛋光彩照人,从此生活幸福得一塌糊涂。对于不知情的人和病急乱投医的人,这样的广告想必有一定的蛊惑性。人们常说,最好的广告是口碑广告,你看它,不正是亲身经历者的现身说法吗?还加上穿白大褂的专家模样者的保证。这种医疗广告既然整个故事是虚构的,那么其宣传的医疗手段或药的功效也是虚构的,它就属于虚假广告,理应取缔。
从虚假性上说,医疗广告短片和大街上的“医托”并无二致,但它的欺骗性却远胜于“医托”,因为它进行了全面的包装:虚构治疗情节、选择权威性较高的电视媒体发布、请所谓的专家和一些明星亮相,处处表现出“正规化”的面目。照此包装术,随便什么药都能被描绘成灵丹妙药。
观众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比如李丁老爷子会告诉你那药不错,吃了上楼不费劲;张柏芝劝你这种化妆品很神奇,用了之后“小花脸就不见了”;更有唐国强貌似很认真地给婚后无子的观众支招,说去了某某医院就会合家欢乐。而实际上,这些明星代言的广告给很多观众带来了很大的误导。明星为药品、保健品代言,广告的拍摄几周就能完成。“他们基本不会尝试所代言的产品,不然不就成了药罐子了么?”一位业内人士说。药物的常规试用期在一个月以上,而企业通常在产品推广前才邀约代言明星,时间一般不会超过30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亲身验证药品的疗效。
业内人士所言,其实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名人滥用其“名”,明星乱闪其“明”,为了获取重金,不惜为药品、保健品摇唇鼓舌,给公众掘下消费陷阱,这种情形近年来愈演愈烈,几乎已成为一个社会公害。许多明星在广告中为药品、保健品鼓吹,以患者、受益者的身份出现,苦口相劝或信誓旦旦:我用过,信我,信它,没错!然而事实是他们从来没有以身试药。
以下就虚假医疗广告的招数归纳为以下六点:
“夸大疗效,保证治愈”。
虚假医疗广告最常见的是夸大疗效,往往以 “最新、最优”等绝对化的语言夸大疗效,以“根治”、“保证疗效” 等字眼诱骗患者。
“冠以虚名,夸大实力”
给普通科室冠以“诊疗中心”、“检测中心”等名目,以显示医院规模及不俗的实力。按规定,医院广告的科室名称必须和许可的科室名称相一致。
“诱导就医,引君入瓮”
商家或医疗机构捏造很多与疑难病典型症状相似的病历,再以“治愈患者”的口吻大肆吹嘘自己的医术,然后煞有介事地配上“患者”照片,有的甚至注明“患者”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当然,这些地址都是一些偏远地区的,你要是想找来核实,根本就找不到,身份证号码也基本上是假的。
“科技诱惑,唬弄患者”
一些医疗机构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往往把某种常用的医疗仪器说成是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以吸引患者就医,由于普通患者对医疗产品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很容易在他们的鼓吹下受骗。
“名人明星,现身说法”
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经常看到某著名医学专家推荐的药物能治疑难杂症。其实有些专家不乏是冒名的,也有的私自使用专家照片做虚假医疗广告欺骗患者。有些商家甚至不惜高价邀请影视明星们“现身说法”,大谈其产品的好处,但这些名人明星们一般都没有接触过这些产品或治疗,只是凭借其公众影响力,诱导患者受骗上当。
“义诊会诊,小恩小惠”
有的商家组织一些所谓的“专家”进行义诊,免费做一些简单常规的体检,然后就会“查出”一些疾病,最后告诉你他们恰好在这方面“研究”出了很见效的“新药特药”。这种略施小惠的捆绑式推销方法,严重干扰患者正确求医思路,往往是该治的病没治,不该吃的药反倒吃了不少。既浪费了钱又耽搁了病。
所以我还是提醒广大患者,切莫轻信医疗广告,建议就医要到当地信誉良好的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