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23 07:11:43作者:佚名
科学教育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人才引领和带动……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技术与人才的关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在于学校教育,核心在于科学教育。
近年来,重庆巴蜀中学践行“挖掘潜力、扬扬个性”的教育理念。通过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重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注重科学教育的增补。 “主张”是提质量、增量、挖储备、激活变量。
01
连接内外部资源,搭建广阔舞台
初春的阳光透过巴蜀中学图书馆的窗户照在陈淑蕊的脸上,让她显得格外阳光、自信。她是巴蜀中学2025级18班的学生,正在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重庆赛区萌芽赛道项目”。她的项目团队已经进入调查和数据收集阶段。 “我很享受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很好。”陈淑睿说道。
就技术创新而言,潜力就是想象力的极限。想象力来源于对世界的理解。多年来,巴蜀中学坚持贯彻“挖掘潜力、弘扬个性”的教育理念,积极对接校内外资源,为巴蜀学子搭建各类“舞台”,充分挖掘和释放学生潜能。
2023年11月5日至10日,学校科技创新竞赛教练刘金涛、彭俊超带领2026级12班学生唐宇翔、10班学生李牧阳参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大赛。 “路”青年科技创新伙伴计划重庆行暨第七届“一带一路”青年创客营暨教师研讨会活动入围。经过一周的科技创客活动重庆市巴蜀中学,巴蜀师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别获得了人工智能和多彩生物创客活动的“最佳团队奖”和“最佳团队奖”。 “最佳表演奖”。
活动中,唐宇翔与来自甘肃、伊朗的学生合作完成了人工智能模型,完成了视觉无人车和红绿灯的组装,然后根据所学的编程对小车和红绿灯进行了编程和控制。承担项目制作主要任务并带领团队荣获“最佳团队奖”。在该项目中,李牧阳与来自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澳门的学生合作完成了工作报告,并获得了“最佳展示奖”。
李牧阳说,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国内外优秀的青年朋友。参加活动的第一天,他的视野就大大开阔了。 “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提高学习能力,但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李牧阳说道。
这是巴蜀中学构建科普教育多元化协调发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缩影。正如巴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晓科在活动中所说:“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必须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坚持科学与人文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构建多元化、协调发展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为了让巴蜀学子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拓展想象力上限。
深圳零一学院青少年国际暑期学校的主题是“创新无界——火星转型计划”。该活动由郑全水院士、杨军院士等发起。该项目从全国优秀中学、大学中选拔了103名热爱科学、大胆追梦的创新青年齐聚深圳。全球不同领域的顶尖科学家担任导师,亲自点燃、引导、陪伴,共同探讨科学家梦想的突破。挑战问题,研究人类在火星上的衣食住行,共同发起“疯狂”的“火星改造计划”。巴蜀中学刘金涛教练带领巴蜀学子们进行了各项选拔。最终,巴蜀中学2025级田处一、彭友泉、文云杰、夏宾云、王策五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暑期学校贝语网校,并在暑期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数。
此外,巴蜀中学还举办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含全国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等11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竞赛(含全国赛)。包括全国比赛)。队伍配备专业竞赛指导老师,选拔优秀巴蜀学子参赛。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如开放实验室、巴蜀中学科技节、爱鸟周科学实践活动等。
其中,爱鸟周科学实践活动已连续7年在巴蜀中学开展,并被中国科协办公厅评选为2021年“全国优秀科普活动”。本项目整合“山水之城”重庆当地的生态资源,结合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城市鸟类多样性调查与保护”为切入点,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技术工程实践、生态伦理因地制宜。和生态美学实践。在项目活动中,学生全面学习了鸟类分类学、动物行为学、数理统计、空气动力学、仿生学、人工智能、自然地理学等领域;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专家指导、实地调查、分析讨论等方法,观察鸟类的飞行姿态,调查候鸟的多样性和迁徙规律;尝试分析鸟类的飞行姿势和原理;构建机翼仿生模型等。通过选择和利用优化的学习资源,学生获得跨学科知识,培养科学探究实践能力,体验科技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接受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教育,提升中学水平。学生的家国情怀。它还促进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全面素养发展。
据巴蜀中学季欣老师介绍,“跨界·科学美学创新课程”工作室团队积极参与学校课程改革。以“立美——育德——启智”的课程设计目标,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结构。互动式、跨学科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和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将科技创新实践与科学审美实践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科学完善和创新思维发展,努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育人”。有文化;立美修德,德美双修。 ;以美启人、智美和谐的教育目标。
02
学科“三融合”连接科学教育“立交桥”
对于技术创新来说,个性是创造力的极限。表达个性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飞自我,而是让学生通过技术创新来表达自己的创造力。
经过多年探索,巴蜀中学逐步走出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科学教育之路,并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此,巴蜀中学成立了“跨界·科学美育”实践创新课程工作室,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体验从“知”到“应用”到“创造”的完整过程。目前,巴蜀中学正在筹建科学教育教研室,进一步完善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科学教育体系,为中学科学教育贡献“巴蜀智慧”。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科学教育方法非常有效。巴蜀中学李德伟在第十二届全国“明日小科学家”活动中荣获全国“明日小科学家”金奖。重庆市首次荣获“明日小科学家”金奖; 2015年10月,巴蜀中学高中部2016年,徐登钦在第十五届全国“明日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荣获“明日小科学家”称号,苏星宇获得银牌。
近年来,巴蜀中学不断深化国家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学科理科课程综合实施途径和方法,综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实施促进学生深入“5E思维”跨学科科学探究和实践学习的方法。
“5E-思维”跨学科项目式课程分为动机激发和创意情境引入;认知冲突与探究练习的探索部分;自主搭建与合作交流的讲解部分;应用转移和关键创新的拓展部分;包括自我监控、反思、总结评价5个部分。 “通过‘5E-思维’跨学科项目式课程学习,我们准备了不同的实践内容,促进学生‘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因果兴趣-理论兴趣’的高级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学得更深入。学习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跨界·科学美育”实践创新课程工作室负责人吉鑫表示,“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约束、讨论、想象与调查、分析数据、提出意见、构建与沟通、测试、优化与反思,完成跨学科的项目式课程内容设计,探索了培养后备人才的新途径。科技创新。”
以“端午节期间中药植物芳香油的提取与应用探索”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科学实践为例,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四个领域的学科核心概念。科学、地球和宇宙以及工程和技术。涉及的跨学科概念主要包括系统和模型;结构和功能;物质和能量;稳定与变化。同时,在本次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调查研究、实验探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吉鑫说:“这个项目的背景是立足健康大主题,兼顾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通过学习和探究,将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融入到实践中。”通过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将药用植物资源用于抗菌免疫、驱除瘟疫、防病保健以及现代医疗技术等目的重庆市巴蜀中学,可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的魅力,培养核心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健康生活的科学认识、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
吉鑫表示,跨学科科学美育实践课程项目基于跨学科课程设计理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通过构建跨学科学习共同体、打造智慧学习空间、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力也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铺平了道路。
通过“5E思维”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不仅学到了与中医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如何设计科学实验、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调查、如何不断改进科学实验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创新思维。
巴蜀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晓科表示:“古往今来,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在智能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只能坚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激发自己的创新内在动力,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而已。你能忍受吗站在未来竞争的最前沿,真正实现个人价值。”
03
探索新路径,在实践中结出丰硕成果
近年来,巴蜀中学不断探索科学教育新路径,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重视科学与人文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五个主要方向,构建多元化协同发展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巴蜀中学王培海、吴朗、王瑞义、陈宏宇、杨聪明、徐登勤、曹英典、李阳旭荣获第四届、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分别颁发市长奖。巴蜀中学共有15名学生荣获青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和提名奖。 2021年,在第36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巴蜀中学师生共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5名学生荣获“2020年度小科学家、小发明家、小科技能手”奖。
在科技创新竞赛方面,近10年来,巴蜀中学科技创新竞赛代表队成绩显着,取得了全市最好的科技教育实践成果。巴蜀中学是全市唯一一所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学生多次荣获市长科技创新奖、“明天小学”称号。 “小科学家”称号、参与人数和成果均位居全市前列,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青少年是科技创新的希望。巴蜀中学将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定“投身教育事业,以我强国”的志向和抱负,创新学生培养模式深化理科课程教学改革,重视科学与人文融合,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构建多元化协同发展体系,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信、自我- 可靠、努力工作为建设强国、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重庆科技发布、重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