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1 15:17:19作者:佚名
面对面交流,佩戴“老三校”(即英华中学、华南女中、桃树女中、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前身)的校徽,赠送精心整理的相册,定格幸福相聚的瞬间,以千年杉树的造型留言,把祝福写在墙上……23日,2024年“古岭故事”分享会举行。 8位牯岭好友与多所大学的老师、学生、老朋友分享了“牯岭故事”,追忆美好时光、师生情、最好的朋友。这份爱和家乡的爱令人感动。翠绿的柳杉、娇嫩的绣球花,见证了牯岭浓浓的爱情。
分享会上,毕乐华(左)与李易瑛的手久久握在一起。记者 林双伟 摄
百岁老人永远不会忘记师恩
分享会上,来了一位英华中学的学生。说起穆爱仁,他兴奋地说:“虽然我已经100岁了,但我永远是英华中学的学生,永远是穆老师的学生。”
老者名叫陈世铭,是京陶级的学生。穆爱仁和毕力是他的老师。范哲明资助他就读于英华中学和福建联合大学。老师们都生活在牯岭,成为影响陈时明一生的良师益友。
“我是穆老师最喜欢的学生。”陈世明自豪地回忆起,他家里还保存着一本泛黄的手写校刊《潮》创刊号,那是他们友谊的开始。
原来,英华中学迁往南平顺昌洋口时留学之路,陈世明等学生编辑了一份校报《潮》,用英文撰写有关洋口的新闻、文章、散文等。穆爱仁担任该报的顾问。人们结下深厚的友谊,既是师又是朋友。
穆爱仁离开英华后,陈时明继续给老师写信,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之情。他在1941年写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心里有很多话想告诉你,但我不知道这封信能否让你满意……”
1995年,陈时明去宜许机场迎接穆老师。对方远远看到他,就用福州话叫他“世明哥”。这句友好的呼唤冲淡了久别重逢的疏离感,两人又恢复了之前的亲密。陈世明说:“穆爱仁虽然是老师,但他其实比我小3岁,他用福州话叫我‘世明哥’英华中学,我用英语叫他‘迈克’。”
在陈世明等一批英华学生的努力下,穆爱仁的名字于2018年被刻在三山公墓抗日将士墙上,成为第一位被刻在抗日将士纪念墙上的外国人在福州。
牯岭最好的朋友又见面了
23日的分享会上,毕乐华一进门就寻找李易英。两人对视一眼,张开双臂,紧紧相拥,久久不愿分离。这是两人童年失散后第五次见面。多年来之不易的拥抱,这对“牯岭小闺蜜”感动了所有人。
“这是我珍藏的相册,我送给你。”一坐下,李一莹就拿出了她提前准备好的相册。里面是两人自2014年以来四次聚会的照片,每一张照片中,两人总是距离很近。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幸福又温暖。原来,两人分别于2014年、2017年、2019年、2023年在福州相聚。
“我是‘双胞胎姐妹’中的姐姐李依莹,这是我的美国妹妹。”李依莹回忆道。他们出生于抗战时期,是英华迁往南平顺昌洋口时出生的。那时正值学校建校周年纪念日。 ,他们的父母分别以“英”和“华”为他们取名。
分别时,我们还在女儿家,重逢时,两鬓已是灰白。然而65年的分离并没有冲淡两人的友谊。他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相遇,这一次也不例外。李怡莹早早地就在现场等候,并给家里的第四代传人打电话。
毕乐华满怀珍惜地翻阅着相册,认真回忆着与李一影的每一次重逢,饱经风霜的脸上不时浮现出笑容。童年在牯岭一起玩水、爬树的经历,构成了毕乐华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李一莹透露,他们正在计划下一次在大洋彼岸的重聚。 “我已经拿到了十年美国探亲签证,随时准备出发!”她说。
浓浓的故乡之情最难忘
一百年前,牯岭避暑胜地社区充满生机。来自20多个国家的外籍人士在这里度过了暑假。凉爽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吸引了他们。牯岭见证了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也见证了一家人的繁衍和友谊。的诞生。
有些家庭在中国生活了三代以上,其中许多人出生在福州。福州是他们的故乡。
“来这里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位格致中学的学生。我很友善,因为我的祖父曾经在格致中学教过科学和生物。”再次见到老朋友后,李·加德纳愉快地打开了话题。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出生于福州协和医院。
李·加德纳是《牯岭传》主人公米尔顿·加德纳的侄孙。他有4个兄弟和1个姐妹,均出生于福建。米尔顿·加德纳在牯岭生活了9年。临行前英华中学,他对朋友们说:“我一定会回来的。”这个梦想在他的一生中从未实现过。离开故土很难,加德纳家族的几位后人在不同时期回国寻根。牯岭和福州的美好回忆,促使他们一次次回到家乡。
“这是我第六次来牯岭。”李·加德纳说。最近一次是在2023年,他从格致中学拿走了一坛土。为了表达谢意,他送给她一份来自美洲、吸引蝴蝶的香草作为礼物。李·加德纳说:“我称之为友谊草。”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高兴地向大家介绍,2013年,学校推出中美高中课程实验班,聘请美国外籍教师授课,每年招收120名学生。致力于在下一代青少年中延续“古灵园”。这些毕业生一大批被美国大学录取,教育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入。
历史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相遇时可以感受到美好的友谊,可以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牯岭正在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国际平台,也给人们更多启发。 (记者朱荣艳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