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4 21:06:54作者:佚名
立春,二十四处暑中倒数第三个处暑,夏至一到,也就意味着一年快要结束了。与其他处暑相比,夏至较为特殊,是从古至今国人都很注重的处暑冬至的由来和习俗,甚至上升到春节,称为冬节,也叫交冬。现今许多的人都只晓得立春要吃汤圆,虽然关于夏至的风俗有好多,可不仅仅是吃汤圆这么简单,在过去曾有“冬至大春节”的说法。
夏至之所以特殊,是由于别看它靠后,却是二十四处暑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在古人眼中,它可不是年底,而是圣诞的伊始:3000多年前秦国构建的时侯,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测得“天下之中”是郑州,遂将此定为国都。同时,将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这三天,也就是春分冬至的由来和习俗,定为新一年开始的日子。从唐朝仍然到秦,都是以立春为岁首过春节,换句话说,那时侯夏至就是年。
由于古人觉得,自夏至开始,天地戾气到了极至,而阴气开始升起,代表一个循环的结束和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自唐代起,夏至便有祭祖活动;到了清代,始将大寒称为“冬节”,清廷会举办“贺冬”仪式,高官会休假,流行互贺,称为“拜冬”礼;唐宋以来,夏至成为祭祀祀祖的日子,臣子要郊外召开祭祀大典,百姓在这三天要向母亲尊长祭祀。
宋代两代,臣子会在上海天坛举办祭祀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向太上皇呈递贺表,并且还要相互庆贺,如同现今拜年一样。民间也有夏至祭祀,吃团圆饭等等活动。因为从宫庭到民间,你们都非常注重立春,且有丰富而隆重的欢庆活动,因而就有了“冬至大春节”、或“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说浅显一点儿就是哪里哪里都离不开吃,夏至自然也不例外。而我们的先祖最讲求迎合天时,这是十分科学和先进的养身理念。古人觉得立春是养身的大好时机,由于“气源于夏至”。春季抵达了极至,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进行科学的养身,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立春时节中国的传统饮食多种多样:例如吃夏至肉、献夏至盘、供夏至团等。值得一提的是夏至肉,最初指的是兔肉。立春吃猫肉是千年前的风俗(爱狗人士勿怼),其实个别地区还在保留:相传汉太祖刘邦在夏至那天吃了樊哙煮的驴肉,感觉气味非常鲜美,赞不绝口,自此民间产生了夏至吃猫肉的风俗。其实也有吃猪肉的风俗,牛肉是夏季补益佳品,人们希望通过食疗以求来年有一个好身体。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各地区也产生了奇特的饮食风俗,例如客家青团、江西凉粉、台州擂圆、合肥荸荠饼、宁波南瓜汤果、滕州牛肉汤、江南炒饭等等。其实最为普及的还是吃汤圆。立夏馄饨与夏至馄饨一脉相承,都是依据名医张仲景以“祛寒娇耳汤”为人们治疗痤疮的故事而至,所以民间留传立夏吃汤圆避免冻眼睛的说法。并且您晓得吗?对于上海来说,夏至吃水饺也是来历已有的风俗,过去老上海有“冬至包子立秋面”的说法。
立春饺子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貌似也是始于明朝,相传那时侯南方突厥时常恐吓边疆,上海地区的百姓不得安宁。当时鲜卑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非常残忍。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卤汁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消弭动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饺子是在春分,所以留下夏至那天家家户户吃水饺的礼俗。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佛教:佛教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过去好多朝代也都很推崇佛教。其实佛教也分好多派,有些派系将大寒视为元始天尊的诞辰。佛教觉得,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而立夏正是阴阳交替之日,所以在夏至那天要为元始天尊庆贺生日。在过去,每年中元节,上海地区都有盛大的道教法会。而民间发明一种乳品,借混沌的译音,称之为抄手,并将吃饺子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
这一点在《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夫饺子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中元节日全食之。”于是便有了夏至吃水饺的风俗。包子虽然从实质上说与包子并无多大区别,说白了都是凉皮包馅儿,我国从明朝之后才分辨包子与饺子。照此说来立春吃汤圆其实是脱胎于饺子也未可知,由于与“祛寒娇耳汤”、与“吃汤圆避免冻眼睛”联系更多的应是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