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13 22:04:03作者:佚名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docx
上传人:t***文档编号:上传时间:2022-07-26格式:DOCX页数:5大小:90.46KB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知觉的恒常性,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在感知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像、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视敏度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的概念:
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
5~6岁与6~7岁的幼儿视敏度水平比较接近,而4~5岁与5~6岁幼儿的视敏度水平相差较大。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
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规律:
①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和正确辨认颜色数,随年龄增长而提高;②幼儿正确辨认颜色的百分率,因年龄班级不同、颜色不同、辨认方式不同而有差异;③幼儿辨认颜色主要在于能否掌握颜色名称,如果混合色有明确的名称,如“淡棕”、“橘黄”,幼儿同样可以掌握;④幼儿对某些颜色,如“群青”、“天蓝”、“古铜”等所以不能辨认或不善辨认,并非完全缺乏辨色能力,主要是由于生活中接触的机会少,成人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幼儿视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视觉经验是促进视觉发展的必要因素。
光线照明较差、户外活动和身体锻炼较少、坐姿不良等都会造成视力减退。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
2.听觉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听觉是幼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依靠听觉辨认周围事物特点。
幼儿依靠听觉感受音乐,学唱歌曲,欣赏乐曲,从而还得到美育的熏陶。
此外,儿童与成人交往,特别是学习口语,必须依靠听觉。
听觉对幼儿智力、个性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并且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
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3)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4)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觉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
此外,反映唇、舌、声带等言语器官运动的言语运动觉也在幼儿的活动中不断发展。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如对几何图形的辨别等;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任何变化速度均匀的现象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标尺,其中包括外界的变化,也包括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理状态。
二、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
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4.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人总是有选择地以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晰。
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其他事物,虽然有的也感受到了,但是印象不清晰。
2.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的恒常性,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
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
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
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
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
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
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和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条件影响。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1.幼儿观察的发展
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以及观察方法等方面。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并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并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此外,还可以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3.保护幼儿的感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要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学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
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被知觉为对象。
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在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突出所传递的内容。
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实现的。
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