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1 09:13:20作者:佚名
()
2005年12月28日 21点01分
评分:10
松 江 清 真 寺 原叫真教寺,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 1341年至1367年间,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 筑。现在存在的寺墓合壁是中阿两族文化交融的建筑,尤其是窑殿,邦克楼和达鲁花 赤墓,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1961年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 护单位。
根据(松江志府》记载:元王朝统一中国时,纳速刺了曾率领部 族人,即中亚波斯人,从嘉兴进入松江。以后他们的部族及子孙就 定居于松江,这就是松江穆斯林的来源。由于回族实际上是阿拉 伯人的后裔,六百年多年前迁来松江时,民心淳朴,信仰虔诚,而且 又是因战败而成为当时蒙古统治者的俘虏而进入中国的阿拉伯 人松江清真寺,当然忘不了他们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宗教活动的,在他们定 居之地都要建立供他们朝拜的清真寺。这便是松江清真寺的由来。
(西门饮马)
2006年1月18日 02点29分
评分:10
由人民路沿中山中路向西行至缸彭巷即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初名真教寺。明、清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充。
因此,如今的清真寺既有元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又有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是一座中外融合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寺院风格的建筑。
寺东侧为邦克门楼,又名宣礼塔,是为穆斯林前来礼拜用的。
屋面十字脊,内壁为砖拱球顶,下辟门洞为出入道口,这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
西侧为礼拜大殿,是明代建筑,古色古香,与玲珑剔透的邦克门楼相对称。
照壁,又称影壁,是中国古建筑大门前特有的设置,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外照壁有标识作用,内照壁则作为内院的屏障,并使人产生空间变换的感觉。
松江清真寺的照壁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是松江清真寺的历史见证。
(西门饮马)
2006年1月19日 00点13分
评分:10
由人民路沿中山中路向西行至缸彭巷即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初名真教寺。明、清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充,因此,如今的清真寺既有元代时期的建筑风格,又有明、清两代的建筑特色,是一座中外融合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寺院风格的建筑。
清真寺大门向北,在清真寺正门内外均建有照壁,行制同中国古典建筑。外照壁横书“清妙元真”四个大字,内照壁直书“清真寺”三字,均为楷体正书,笔意严整,笔力遒劲。经通道在西侧墙下有一个小墓,为元代达鲁花赤墓。通过上书“认主独一”的古碑园园门进入古碑园,古碑园中尚有古碑三方,一方为《重修真寺碑记》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松江府学教授、淮安进士杨才瑰撰文,松江清真寺主持赛印昌与几十位穆斯林共立。这方古碑记述了松江清真寺和建立年代,历代修建经过,是研究松江清真寺的重要资料;另外两方都是清真寺捐输碑记,分别刻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清道光元年(1820年),碑文记载了清代修寺情况。
古碑园的西侧为邦克楼(又称宣礼塔,是召唤穆斯林教徒来礼拜用的),其平面长方形,重檐十字脊,其柱梁枋椽,翼角起翘,都模仿木结构,做工极为精细。内为砖拱球顶,拱下辟门洞为出入道。
邦克楼西厢对面是礼拜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宽敞雅静,为明代形制,其内部装饰以阿拉伯文字组成丰富的彩绘图案。大殿向后为重檐十字脊窑殿,高约8米,古朴雄伟。窑殿墙系空斗,无梁架,均为元代建筑。它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特色,又运用了我国古建筑中平面布局和木结构及砖砌斗拱等形式。邦克楼南北两侧分别是“南讲堂”和“北讲堂”。
松江清真寺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同时也是阿拉伯民族与我国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遗迹。
照壁--又称影壁,是中国古建筑大门前特有的设置,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间,外照壁有标识作用,内照壁则作为内院的屏障,并使人产生空间变换的感觉。松江清真寺的照壁是伊斯兰教与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是松江清真寺的历史见证。
邦克门楼--始建于元代,重建与明代嘉靖十四年(1559年),后又历经修缮。邦克楼本是清真寺召唤穆斯林来礼拜而建的塔楼,而本建筑却是一座融阿拉伯与中国风格为一体的门楼,在全国清真寺建筑中殊为罕见。门楼上有精细的砖雕和古老经文,西面门额上的经文是:“安拉授意世间建造的第一座清真寺,是麦加的克白尔清真寺。”
礼拜大殿--礼拜大殿分前、后两殿。前殿为明代建筑,坐西朝东,穆斯林沐浴脱鞋后进入此殿聚礼朝拜真主,是伊斯兰教圣洁之地。冬铺地毯,夏铺凉席,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后殿为元代建筑,砖拱球顶,三面有门,殿内有礼拜超向之凹壁,屋顶施重檐十字,俗称窑殿、无梁殿,体现了元代中国与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
北讲堂--建于明代,为明代穆斯林少宗伯(爵号)马自强捐金缩造。据明史记载:“马自强,明万历三年乙亥九月任礼部尚书,字体乾,同州(今陕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迁少詹事侍读学士,掌翰林院。”马自强捐金之事迹见于清真寺中的明代半截残碑。马系朝廷重臣,为松江清真寺捐金造舍,由此可见松江清真寺在古代中国穆斯林中的重要地位。
南讲堂--建于清代,与北讲堂同为松江清真寺历代阿訇(宗教师)向海里发(寺院学生)或穆斯林乡老讲授经文、研究教义的场所,亦作为本地穆斯林议事之用。古代穆斯林在清真寺周围聚族而居松江清真寺,讲堂在他们的宗教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南讲堂现已辟为展厅,布置《松江清真寺与上海伊斯兰教》展览,供观众了解松江清真寺的悠久历史以及上海地区伊斯兰教的发展概况。
古桧柏--大殿北侧有古桧柏一株,植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古柏历尽风霜,依然卓然挺立,枝繁叶茂,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坊间穆斯林传说,明代大将常遇春曾拴马于此。古桧柏左方有明代古井一口,圈形石栏,形制简朴,古意盎然。
地址:松江区中山中路缸彭巷(由华亭老街进入)
交通指南:旅游一号A线(上海体育场--方塔园);乘沪松线(上海西区汽车站--松江)、沪松高速(上海体育馆--沪杭高速--松江)、松梅线(梅陇--松江)到松江汽车站后再转乘松环二线即可到达。
附松江环城二线线路走向:松江城东站,方塔北路,沪松路,九峰路,上海云间商厦,中山中路,松汇路,西林南路,玉树路,大仓桥,乐都西路,西林小区,荣乐小区,云间,中山中路,松汇路,松江一中,谷阳南路,茸南路,松江城东站。
自驾车可以走沪杭高速公路(松江有出口)、沪松公路至松江,沿荣乐路--人民路--中山中路右转即至松江清真寺以及圆应塔(西林禅寺);如沿人民路直走可达醉白池;沿中山中路向东走可至方塔园、唐经幢、云间第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