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1 09:12:32作者:佚名
毛主席的一生取得了无数的伟大成就,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领导人。
而我们知道一个伟人之所以是伟人,除了他们的才智之外,他们往往有超越常人的品性。
尽管普通人和伟人都是吃得一样的五谷杂粮,但是真正的伟人一定是超凡脱俗的。
可是再优秀的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的赏识才行,那么在历史上是谁看到了毛泽东的不凡,在路上给了毛泽东点拨和帮助,谁成为了毛泽东的伯乐,谁最早预见到了他有一天会成为伟大领袖的?
毛主席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毛主席伟大的一生中,许多人都给予了他肯定和支持,他人生路上遇到的帮手很多,如果没有他们帮助毛主席,毛主席凭一己之力也难以带领我们走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
但是这些人之中,重中之重的人主要是出现在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他们在毛主席的革命事业还没有起步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支持毛泽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因为他们的存在让近代中国的革命道路走的更加顺遂,同时他们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青年毛泽东勤奋好学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尽管生活非常贫穷,但是毛泽东依然保有非常高的读书热情,从最早的私塾时期到后来的务农,毛泽东从未停止读书。
年轻的毛泽东阅读了许多经典名著和传统小说后,产生了很多疑问。
他认为这些书中的主人公非富即贵,在他们之中为什么没有一个农民。
农民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当家做主,只能任人宰割?
少年的毛润之非常困惑。但是后来他知道了,这些书都是用来赞美统治阶级的。
他们里面的人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人们哪里还会去种植土地呢?
如果主角换成了勤劳的农民,统治阶级就显得太难堪了。
这种说法在过去的封建社会肯定是行不通的,根本就不利于上层阶级的统治。
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少年的毛润之读书更加刻苦了。
早期的毛主席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2月并入了省立第一师范,当年毛泽东21岁。
21岁,正是青春萌动期,“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然而,毛泽东没有时间去想这些儿女情长。
他不愿意为学习之外的事情分心,当时的青年毛泽东就明确了“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的学习目的,坚持“野蛮体魄”的信条,坚守“三不谈”。
“三不谈”:不谈琐事;不谈金钱;不谈恋爱。
当时,毛泽东的同学们都见证了他努力学习的时光。
当时毛主席的同学罗章龙回忆说:“当时学校的作息制度是学生早晚都要到自修室学习。每天晚上自修到九时点名后,他们离开自修室回到宿舍,九时半吹号熄灯。而在学校检查完寝室之后,大家都平静地睡着了,毛主席就会起床在走廊的灯下看书,直到深夜才睡觉。早上,毛主席天不亮就会起床,到操场上慢跑,然后洗冷水澡,四季都是如此。等同学们起床时,毛主席已经进自修室大声朗诵古文诗词了。”
张国基记得,毛泽东在翻阅教材和课外读物,总是会指出哪些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他就会打上“x”。如果是进步的或革命的,他就会打一个“圈”,并为这样的内容写下读书笔记。
就是这样的勤奋刻苦地学习,年轻的毛泽东很快就有了“大家风范”。
青年毛泽东
张国基回忆,当时的毛泽东作起一篇文章,洋洋洒洒就是几千字。
文章气势磅礴,观点也是十分犀利!
而除开毛主席自己的内心驱动,在他的求学和革命道路上还有几位伯乐现在的主席是谁,给了他极大的帮助,这几位伯乐都是谁呢?一起往下看!
毛主席在湖南省立一中的伯乐——柳潜先生
少年毛泽东在报名湖南省立一中,参加入学考试后,在发榜之后,他成为了第一名。
毛泽东省立一中的国文老师叫柳潜,他是湖南湘阴人,同时他也是前清秀才,知识渊博,通晓古今,擅长文学和历史。
他深受屈原的爱国主义影响。 在校内任语文教师期间,他特别欣赏毛泽东的爱国热忱以及勤奋好学的精神。
他对毛泽东的文笔和人品都十分肯定,称赞毛泽东“必成大器”。
可谓毛泽东早期至关重要的一位“伯乐”。
这一切都可以从柳先生对毛泽东的作文评论中得出,这是柳先生命题的《商鞅徙木立信论》,而这篇文章至今仍在长沙一种档案馆里。
青年毛泽东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真稿
“商鞅徙木立信”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大意就是说秦孝公在战国中期接受了商鞅变法,欲使秦国兴盛。但商鞅担心人们不会相信变法,于是就在国都南门立一木头,对外宣称谁将这木头带到北门,就赐金十两,却无人相信。之后商鞅宣布,谁搬了木头,就给五十两黄金。有人试着搬动后,商鞅立即给了赏赐。随后,商鞅宣布颁布新法,表示自己变法的“信用”和“徙木即赐”一样取信于民。
当时毛泽东就在这个内容上进行了十足的创新,他写的内容与时代、社会现实相联系,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批评当时的统治者袁世凯之流。
当时毛泽东的见解真可谓十分大胆具有胆识,就算在当时的杂志报刊也很少有这么优质的作品,就算现在读起来也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柳先生对这篇佳作写了六条眉批和篇末总评,共计141字评语,充满了赞赏和鼓励,对这个后辈给予了厚望。
标题上注明“传观”二字,破例记100分,体现了柳先生对毛泽东的赏识。
柳先生的眉批“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尾批又强调“是有功与社会文字”等等,充分说明他基于社会价值和责任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肯定赞扬。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袁世凯窃取了1911年辛亥革命果实,“立宪”公布了一系列“新法”,愚弄民众。
袁世凯
毛泽东对此写道:“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直指袁世凯和他的“新法”。
柳先生还评论毛泽东“目光如炬”、“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这是对毛泽东高贵的人格和出众的才能的强烈肯定和重视。
同时也说明柳先生本人也是“目光如炬”、“伟大之器”;
柳先生还强调“吾不知其所至”,也就是说毛泽东可能取得超越古今的高度,这里无不渗透了柳先生对自己学生殷切的希望。
而从毛泽东后来在事业和理论、学术、文学创作等方面来看,柳先生真的是毛主席的“第一伯乐”!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邀请同学周世钊来北京做客时,特地问了柳老师,并反复强调:“柳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毛主席
之后还拜托周回湖南问柳先生问好。
他还说,如果先生不在了,请询问柳先生的妻子和后人,如果生活困难,请代行帮助。
这些都表达了毛主席对柳先生无尽的思念,也体现了主席对自己的老师“教导和帮助”得刻骨铭心。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毛主席和柳先生之间的师徒关系正式映照了这句话!
为救毛泽东差点牺牲性命的恩师——符定一先生
1912年,时任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校长的符定一,在众多入学的考试试卷之中遇到了一份让他惊诧的试卷。
他看着试卷里的文章《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他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惊叹于这位考生的文学才华和胆识,于是符定一对写这篇文章的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这个学生真的是一个可塑之才,自己说不定可以给予他一些帮助。
符定一出身书香门第,从小便得到了不错的教育,可谓是学富五车,他不仅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还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
符定一毕生热心教育,堪称湖南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不仅对文章赏析非常擅长,而且对教育事业也非常严谨。
当时的一个入学考试,考生都是年轻人,一下子遇到了这么好的文章,一方面是惊叹于文章写得好,但是另一方面也会觉得这篇文章太优秀,或许有作弊的嫌疑。
当时,年仅19岁的毛泽东本来报考了几所学校,但之后对那些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治学方法都不满意,于是自动退学开始参与省立一中的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符定一给出的这个题目还是蛮宏大的现在的主席是谁,难度系数也高,即使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年人或许也写不出好文章出来,更别说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了。
但是这丝毫没有难住青年的毛泽东,当时的毛泽东已经经常思考这样的话题了,看到这样的话题,他的脑子里很快涌现出非常多的想法,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大量地评古论今,针砭时弊,行文有理有据且层次清晰。
最后青年的毛泽东成功写出了一篇辩证十足的奇文。
在这篇文章之中,他把教育、实业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梳理得很是精彩。
为求证真伪,符定一决定见见这位名叫毛泽东的青年。
符定一得知毛泽东是韶山冲的农家子弟,就做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毛泽东比他想象的更加出类拔萃。
符定一在和这位农村出身的学生交谈时,毛主席不卑不亢、条理清晰,而且对问题看得也非常透彻。 完全就不像是一个青年,而像是一个成熟的学者。
符定一看着眼前如此年轻就有大才的毛泽东,心里赞叹不已。
他出于选材之心,临时制定了一个题目,想再请青年毛泽东当场写一篇。
毛泽东沉着冷静,稍稍沉思,展纸挥毫,结果又是写出了一篇不错的文章,文章不仅文采斐然,而且思路清晰,符合当时国情,真的实属难得。
符定一看完后,连连点头称赞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是难得的人才,在心里决定日后全心全意栽培。
符定一当场就发现这个青年知识积累非常厚实,思维也异常敏捷,未来肯定是大有作为,当即决定让他入读。
毛泽东入校后,符定一也是密切关注他,在得知毛泽东喜欢历史之后,符定一还送给了他一本《自己圈点过的《御批通鉴辑览》,希望他能够从历代王朝的兴衰之中找出当代中国的问题。
就算是在毛泽东毕业之后,符定一依然很关注他。
1918年8月,毛主席来京组织湖南青年赴法留学,当时的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管理员。符定一当时也在北京工作。
因此,毛主席经常到符定一家拜访他的恩师。
傅定义在得知毛主席的情况后,经常资助毛主席。
符定一和毛主席
此外,当初符定一甚至为了救毛主席差一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1925年,当时在国民党高层做官的符定一回到长沙省亲,在一位时任省府秘书长亲戚的家中看到毛泽东被逮捕的密电。
他立即说道:“你们不要抓他,他将来会为这个国家做出卓越的贡献的”。
他付出全力保毛泽东,而正是因为符定一先生和毛泽东有“密切接触”,国民党军队之后逮捕了符定一。
面对狱卒的严刑拷打,符定一坚定地在纸上写下了“无间师生”四个大字。 这里真切体现了他对毛泽东的真情实意可见一斑。
而符定一先生晚年虽然已经跟不上毛主席的思想了,但他仍然支持毛泽东的各种方针战略,这位毛主席的伯乐也从最初的欣赏转变为由衷的钦佩。
毛主席和符定一
而真正建设一个国家需要无数中国人的努力,一代又一代,只有这样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
而事实也证明,符定一没有看错毛泽东。符定一最开始就认定毛泽东将成为未来国家的关键人物,将会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做出大贡献。
不出所料,在之后的毛泽东克服了一切困难,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符定一受到新政府的礼遇,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在1958年符定一去世,享年81岁。
与毛主席亦师亦友的伯乐——柳亚子先生
毛主席的另外一个伯乐叫做柳亚子,江苏吴江人。
柳亚子先生也是著名的民主人士和优秀的诗人。
柳亚子先生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认识了毛主席,两人不仅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有很多共识,而且都具备同样的诗人气质,也因此他们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虽然毛主席每天日理万机,但对于那些在共同事业中奋战过的友人,他都会与之一起共同学习进步。
在学习方面,毛主席绝对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对于柳亚子这位挚友兼伯乐,毛主席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了很多帮助。
柳亚子
而早在1929年,柳亚子就觉得毛泽东这个人了不得,中国将会因为这个人的存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曾写过一首诗《存殁口号》。诗曰:“人间毁誉原休问,并列支那两列宁。”
在这首诗之中,他直接将毛泽东与列宁、孙中山并列,在当时就对毛泽东如此高的评价,足以说明柳亚子对毛泽东的钦佩。
在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先生也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以自己的才能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想必大家都读过《沁园春·雪》这首诗歌吧,这首诗歌就是毛主席写给柳亚子先生的。
而之所以说柳亚子先生是毛主席的伯乐,就是因为在毛主席的革命道路之中,柳亚子很早就对毛主席给予支持和鼓励,毛主席很多的决策都是和柳亚子的交流之中催生的,这无形就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你说这个伯乐重不重要。
毛主席和柳亚子
毛主席的恩师、岳父——杨昌济先生
杨昌济先生出生于湖南长沙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先后在日本、英国、德国留学深造。
学成回国后,才华横溢的杨昌济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人民广受剥削。
他毅然拒绝了当时政府让他做官的邀约,他改换了自己的志向,之后的他决定以培育人才为己任,为此他写下了诗词“强避桃园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杨昌济先生
对于毛主席来说,杨昌济先生是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老师。
杨昌济先生可谓是毛主席启蒙的先驱。在长沙的时候,杨昌济先生就看毛泽东的与众不同,他希望未来毛泽东能成为像曾国藩、梁启超那样的“异才”。
而杨昌济对于毛主席的人生导向也起了关键作用,正是因为杨昌济才促成了毛泽东的首次北京之行,而更让毛泽东毕生感激的是,杨昌济先生把毛泽东引荐给了李大钊,而且还把自己心爱的女儿杨开慧许配给了毛主席。
毛泽东和杨开慧
1919年,杨昌济先生染上了恶疾住院,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作为学生和亲人,毛泽东在医院里把最后时刻的杨昌济先生照顾得很好。
临终前,杨昌基忍着病痛,写信给朋友章士钊,向他推荐了毛泽东和蔡和森。
他在信中郑重其事地说:“二子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不得不说,杨昌济先生的确是眼光毒辣,在毛泽东早年就预料到了他以后的发展。而毛主席也不负自己老师的厚望,成为了救国救民的重要领袖。
在后来的回忆中,毛泽东经常说,给他印象最深的老师就是杨昌济,毛主席说从杨昌济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之后的人生之中起了非比寻常的作用!
结语
这些毛主席的恩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毛主席给予了无限的爱与支持,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为毛主席所引导的革命扫清了很多障碍。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这些伯乐,毛主席引导的革命势必会更加艰难。
而真正建设一个国家需要无数中国人的努力,一代又一代,只有这样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
毛主席曾说过:“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传承的重要性,而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必将担负起老一辈的重担,延续中华文明之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为此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