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3 10:08:45作者:佚名
【原来的】
目不能见者曰夷,闻者不知者曰兮,战者不知者曰卫。 此三者不能引证,故混为一。 上无黑暗,下无无明,绳不可名,归于虚无。 名为无相、无像的状态,名为恍惚。 迎人不见其先,追人不见其后。 坚持古法驾驭当下。 能知远古之始,谓之道。
【翻译】
时间、空间、心灵、物质与道的作用
按照王弼长期以来排列的《老子》八十一章的顺序,从这一章开始,又重新开始,转向辩论物理的领域,似乎并不一致。 其实,正如第十三章所说,我们不应该被物质感情所累,被世俗的恩惠和耻辱所困扰,从而产生得失的欲望。 而且,我更明白了,恩辱的发生,都是因为自己身体的负担。 “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麻烦呢?” 那么我们就知道留学之路,在现实世界中察察为明的意思,所谓的自我与无我的关键,是受到这个身体的存在的无限影响的。 但我的身体是由血肉构成的,血肉的生理状态是物质创造的结果。 因此,进一步说明,心物合一的形而上、形而上的原理,在逻辑上仍然是模糊的,有很多可遵循的。 这就是为什么道家总是从生理、物理出发,到达形而上的专长,这与后来的儒家和佛教的道理有很大不同。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种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浑源之物。 说它是物体,它与物质世界中的物体不同,它是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 要说它不是一个东西,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它创造出来的。 因此,这个概念被称为“道”。 实际上,它被称为混元一号。 但从它无名的外表来看,它到底是什么? 老子将其命名为三部分。
看不见的就是看不见的存在,特命名为“易”。 夷的意思是平坦、畅通无阻。
未闻者亦有闻所未闻之效,特名“兮”。 希望,它不是无声,它只是一种超出人耳和眼睛所能承受的响亮声音。
有些东西是感官无法触及的,有些东西是感官所不知道的,特称为“微”。 当然,微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 后来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涉及到物理深奥的方面时,也借用了老子的概念,译为“极小”,具有同样的内涵。
总之,视觉、听觉、触觉这三种基本功能本来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它们与物质世界的声、光、触觉密切相关。 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三种功能,其个体的界限是无法探寻的。 因此,它的意思是“融合为一”。 老子以来的道家、道家都沿用它的名字,称其为“混元一义”或“混元一气”。 这是老子当时对物理学的分类,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学的粗略解释之一。
进一步解释,他说这个声、光、触“合而为一”的东西,没有上、下、左、右等方向性差异,也没有明暗之分。 也可以说,上下明暗“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属性。 “上面没有光。” 虽是九重天之上,却并没有被光芒的明亮特性所污染。 “下面没有无知。” 虽在九地之下,却并没有被晦暗异象所污染。 它说看似无关却又相关的事物永远联系在一起,“绳子不能命名”。 你想说它是具体的物质的东西,但它不是物质的,“回归虚无”。 总之,没有固定的形状,“无形”不能与它的现象、“无象”、任何事物相比较。 我只好随意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恍惚”。 关于,我在文章后面有自己的解释,这里就不再解释了。 它无来无去,无去无来,超越了古今新陈代谢的时空效应。 它不知从何而来,而你却无处可去迎接它。 就算去了也跟不上。 如果你试图追踪它,它早已隐形,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迎敌不见头,随敌不见后”。
它无始无终,但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我们几乎无法区分它有始有终,有去有来,有古有今。 所以,从无始以来,姑且称之为“古”吧。 没有不能得到的开始,也没有不能保留的过去。 只要把握当下,就能体会到“风月无古今,情由浅入深”的真谛。 “坚守古道,驾驭当下”。 但不要忘记,它没有过去和现在,也没有结束。 这样,你就能掌握道路的轮廓。 “能知古之始,谓之道。”。
虽然本章主要从时空、心物的关系来阐释道的实用功能察察为明的意思,但从普遍注重用世之学的角度来看,它与所谓的御术有着深厚的哲学关系。以及后世的领导力研究。 。 因为从传统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国王设置官员治理天下时,所谓的“官”应该有两种定义。
1、从政治体制上看,官员当家。 官方意味着管理。
2、从领导人的领导政治哲学来看,官员就像人体的机能。 五官各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各自的事务,必须报告中央领导英明处理。 。
辅助心灵的最强大的器官是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以及接近人的全身感觉器官。 从古至今,无论是帝制专制制度还是自由民主制度,这个道理始终如一。 然而,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触摸到的、心里想到的终究是有限的。 例如,孔子的弟子曾子、子思等,虽然比老子晚一些,但在儒道尚未分家的时候,就已经对此提出了深刻的警告。
曾子曰:“一心可以事百王,百心不能事一王”。
子思曰:“百心不能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 “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
他们都极力主张领导者首先要注重诚心和正气修身,谨防依赖错误的耳目。 因此,从正统儒道学术思想的立场来看,大多数人反对“科举求真”,而过分赞成法家或权力的制衡。 这就是“深渊见鱼不吉利”这句话的意思。
至此,让我们超越老子道家的范围,插入一个晚唐禅宗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彩感悟。
古灵神赞禅师得道后,有一天,看见师父在窗下读经,一只蜜蜂飞进了纸窗,出不来。 顾灵趁机说道:“世界那么大,不肯出来。我们回到驴年吧(驴年意味着永远不会有今年。因为有在黄道十二宫中没有驴)。” 诗曰:“空门不肯出,投出窗外是愚人,数百年研究旧物,何时出?” 他的师父受此启发,终于开悟。 后人对此又作诗一首:“苍蝇爱在纸上寻光,却看不透重重困难,忽然又踏上了来时的路,开始相信自己已被掩盖了一切。”他们的生活。”
人老了才会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很多人都被自己的耳朵和眼睛所欺骗,被自己的情感主观性所蒙蔽。 既然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很难完全相信它的真实性,那么只有认真了解历史的规律,“以古法制今。知其始”才更为实际和恰当。上古之道,就是遵循道教。” 同样的道理,却相反的表达,就是子思在《中庸》中所说的:“生在今世,逆古道,这样的情况,会给身体带来灾难。” 其实,子思和老子一样,极其重视历史哲学和历史经验中的因果规律,轻视“自强不息的智慧”和“自用的师心”,但他强调“观察的启迪”是不恰当的。 这反映出,当今世界,人们普遍依靠眼睛和耳朵收集信息作为统计政策。 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统计来确定人事管理。 有时候遇到计算机本身的错误,或者计算机操作的故意错误,我就会想起老子的至理名言“此三者不可质疑,故混为一”。 没得选择的时候,我也只能会心一笑。 知道了!
---- ----南怀瑾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