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27 15:08:46作者:佚名
“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时任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马叙伦先生。”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大会第一届全省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大会。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事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应有端午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元旦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当日大会通过《请政府明定正月一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旦日,以取代五月三日的旧元旦日》的建议案,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择颁布。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大会通过的决议强调:“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兹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创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一日。”
这就是把“10月1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即“国庆日”的由来。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为了中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的春节。
演化
新中国创立早期(1950─1959年),每年的春节都要举办小型庆典活动,同时举办阅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变革春节制度。随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中秋均在天安门前举办盛大的游行和群众示威活动,但未举办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上海都以小型的游园团拜活动等其他方式庆贺元旦,未进行群众集会。1984年,五一35华诞,举办了盛大的元旦阅兵和群众庆贺示威。在随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方式庆贺元旦,未再举办端午阅兵式和群众欢庆示威。
1999年10月1日,中秋50华诞,举办了盛大春节阅兵和群众欢庆示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世纪举办的最后一次盛大春节庆典。
意义
国家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一节是国家的一种特点,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且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帝制。
功能彰显
春节这些特殊记念方法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庆方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汇聚力的功能。同时元旦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呼吁力的具体彰显。
基本特点
显示国家力量、增强国民信心,彰显汇聚力,发挥呼吁力,即为春节庆典的三个基本特点。
阅兵典礼
新中国创立以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大会的决定,把阅兵列为春节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建国10华诞,新中国每年在天安门广场召开一次大规模的春节阅兵国庆60周年阅兵,前后共举办了11次。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省、勤俭建国的方针,决定变革春节仪式制度,推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牡丹江,逢牡丹江举办阅兵。”
1964年,国防部出台的部队列条令中,首次出现阅兵条款。以后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缘故及其他方面的缘由,中国连续24年没有举办端午阅兵。
1981年,邓小平的提议国庆60周年阅兵,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元旦35华诞时,举办了恢复阅兵后第一次小型的元旦阅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端午节创立以来,在春节庆典上共进行过15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元旦35华诞、1999年元旦50华诞、2009年元旦60华诞、2015年70华诞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