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7 08:08:28作者:佚名
记者:陆梓华(新民日报)潘晨聪(北京教育书刊分社)
有这么一所中学,在这里,女孩们可以自己设计作业,可以主动选择作业量和难度,并且可以和大小伙伴共同完成作业。
▲灵动课堂让师生做主角
这就是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试验学校。在校长方臻眼里,增加成绩,绝非仅有刷题一条路,怎么让作业显得有趣味、有挑战更有意思,成了同学们费心寻思的大事儿。
作业变样女孩学习劲头足了
方臻表示,试验学校与教科院举行的《作业设计——基于师生心理模式的学习反馈》课题源于2012年。原本,并没有得到全体父母的认可。“作业减负我们支持,但也怀疑影响学业。”方臻不止一次看到父母矛盾的心里话。
以更少的作业量,荣获更多的认知效能;让师生有更积极的情绪感受;让师生在作业中感受知识间的关联和应用……实验中学为全新的作业设计变革,定下了七大原则。同学们开始尝试放手——机械识记类作业,作业量交由师生决定;中、高初三师生可以主动选择难度,主动挑战更高水平的作业。
若在先前,英语上完一篇课文,等着男孩们的总是几道课后例题。并且,当物理同学汤桂兰读完十年级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最后一笔板书时,发觉女儿们仍沉溺在法国神话故事中,目光专注而盼望。然后,杨秀芝决定,让作业变个样。在她启发下,第二天,师生带给了各个版本的《希腊神话》。一篇英语课文,引出了一项以“穿越古埃及”为主题的“长作业”。在两个月时间中,朋友们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制做电子小报、陶俑,编写读书笔记,演出情境剧等方式,形象地展现她们眼里的古埃及。女孩们激动的样子也吸引了不少父母参与,母亲扛不住儿子软磨硬缠,忙着赶制演出服饰;父亲成为小报第一个球迷,不断提出改版要求;父亲掏出了护肤品,鼓励小孩在舞台上自信助阵。
类似的变化,在各门学科发生着。自然课有一项课后作业“数米粒”,要求师生回来统计一把米粒中好的、坏的、有瑕疵的各种米粒数目。第二天回收的作业里,不少师生很“凑巧”地回答了整百整千。师生们老老实实告诉同学,“数一把米粒费时吃力,太麻烦了”,同时,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用“数一小罐盖米粒”取而代之。看着女儿被迸发的探究热情,一些本来由于内容与考试无关反对这类作业的父母,如今却建议班主任之后每一个学期举办类似的作业活动。
▲教科院试验学校从2012年开始作业设计变革
课堂化身不满足于“你讲我听”
作业的研究引起了试验学校的“鲶鱼效应”,怎么让师生在学习过程有更多的情绪投入?2014学年,试验学校提出了新的目标——建设“灵动课堂”。
英语课上,学习长矩形的面积估算前,师生会领到一张不同初三、学科自制的“研学单”。单上有“我的经验”“我的学习”“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四小块区域,师生只需用10分钟不到时间即可完成。它们在课堂上看见的不是既定的公式定律,而是学单上自己和朋友凭生活与学习经验并且想像得出的面积估算方式。“轩轩,‘膑’该念四声,不是孙宾,你再读一遍。”语文课上,小组长文文取代同学,为同伴正音。英语班主任戎茜鼓励小孩们通过小组合作,积极探讨上海教科院实验小学,大胆发言。
▲学生动手实践上海教科院实验小学,了解时间的奥秘
“一天校园七节课,假如师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对充冒好奇的女孩来说收效就太低了。”方臻觉得,课堂不应是冰冷的一言堂,高中阶段要给儿子一个有体温的课堂,那样,它们就会生长出求知的意愿、勇气和能力。
图片由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