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28 09:03:06作者:佚名
脚的各部位名称是什么?
脚分成脚弓、脚面、内脚面、外脚背,脚掌,五个位置。
1、脚弓:位于人体脚内侧的深陷部位,主要作用是支撑人体行走,是保持人体具有弹跳力和防止振动的部位。
2、脚面:由跗骨组成的,脚朝上的脚面也称为跗面或脚背。
3、内脚面:在结构上脚背隆起的山丘称为外脚背,另一只脚面向另一只脚的脚面叫做内脚面。
4、外脚背:人体外脚背坡度较陡一般是人体较成山丘状的脚背。
5、脚掌:就是整个脚的底面,也就是脚心的那面,脚掌分布有很多人体重要的穴位。
脚部运动形式
为了实现行走跑步,足有双重功能:它不但要承受躯干的重量并接收地面的反作用力,还要在行走时保证步伐的持续进行。运动遍及整个足部,各自发生在足的不同部位。
足部朝足背方向运动为足背屈,也可称为“伸”。足背屈的幅度在屈膝时增大,在伸膝时则会受到限制。这是由于腓肠肌在屈膝与伸膝时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同。腓肠肌参与膝关节的屈运动,它们对西部与足后部起着连接作用。
当膝关节过度屈时,他们变得松弛,从而降低了作用于足的有效性。足部向足底方向运动称为跖屈,也可称为屈。足底向内侧移动的运动(升高足内侧缘)称为旋后。使足底向外侧移动的运动(升高足外侧缘)称为旋前。
使足前部外移的运动称为外展;使足前部向身体对侧移动的运动为内收。人们很容易把足部的这些运动与髋关节回旋(膝绷紧时)或膝关节回旋混淆。在实际运动中,常见的情况通常为三种运动的联合:外展、旋前、足背屈联合形成外翻;内收、旋后、跖屈联合形成内翻。
脚上的部位都有哪些
脚也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呢?分别是什么名称呢?下面跟我一起去了解一下!
脚上的部位——足部有26块骨
足部的骨骼
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 (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 (3)楔骨 有3块。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 (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 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
2.跖骨 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 (位于足外侧中部)。
3.趾骨 共14块。包括: (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2)第二至第五趾 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
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
1.足内侧 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
2.足外侧 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
3.足底部 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
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足的各局部名称
足部是人体最下部的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及 按摩 方向的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的名称和方位。
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脚的各个部位详细图,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 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足部按摩手法
(一)单食指叩拳法 一手握扶早间部,另一手握拳,食指弯曲.拇指固定,以食指的近节指间关节为施力点压刮足部反射区(简介1-5)。 适用反射区:额窦、垂体。头部、眼、耳、斜方肌、肺、胃、十二指肠、胰脏、肝脏、胆囊、、肾上腺、肾脏、输尿管、膀胱、腹腔 神经 、大肠、心脏、脾脏、生殖腺、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
(二)拇指指腹按压法 一手握足,以另一手的拇指指腹为施力点,按压足部反射区。 适用反射区:心脏(轻手法)、胸椎、腰椎、骶椎、外*和尿道、髋关节、肛门和 直肠、腹股沟、坐骨神经、下腹部等。
(三)单食指刮压法 手握扶足部,另一手拇指固定,食指弯曲呈镰刀状,桡侧缘施力刮压按摩。 适用反射区:生殖腺、子宫或前列腺、尾骨(内侧)、尾骨(外侧)、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等。
(四)拇指尖端施压法 一手握足,另一手拇指尖端施力按压 适用反射区: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颈项、支气管、上颌、下颌、扁桃腺等。
(五)双指钳法 手握足,另一手食指、中指弯曲呈钳状,夹住被施术的部位,拇指在食指中节上加压施力按摩。适用反射区:颈椎、甲状旁腺、肩关节等。
(六)双拇指指腹推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施力推压。 适用反射区:肩胛骨、胸(乳腺)等。
(七)双指拳法 用一手握扶足部脚的各个部位详细图,另一手半握拳,以食指、中指的近节指间关节顶点施力按摩(简介1一8)。适用反射区:小肠、肘关节等。
(八)食指刮压法 食指弯曲呈镰刀状,以食指桡侧缘同时施力刮压按摩。拇指固定足部。 适用反射区:膈(横膈)。
脚的部位名称有哪些?
脚分为脚弓、脚面、内脚面、外脚背,脚板,五个部位。
脚结构由人类的脚是由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而成。
脚的骨块相连接成弓状结构称作脚弓,沿纵向的称作纵弓,沿打横的称横弓也就是楦头的内怀侧、前掌碰地部位、底心凹度部位及腰窝部位直至踵心部位,是楦头重要的趾围、腰围的部位,也是马上关系到服装能否舒适的部位。
脚的纵弓有两个:在脚里侧的称作内纵弓,是由踝关节骨折、骰骨和第四、五足骨构成。脚的横弓也是有2个:前横弓和后横弓,前横弓是由第一至第五脚指头关节构成,也就是楦头的前掌碰地部位,第一脚指头至第五脚指头部位、楦头的前掌部位点、前掌凸规格、底心凹度方案设计是否符合该部位脚形周期性和融进该部位的孤形趋势分析,马上关系衣着舒适度。
骨骼的结构
负担脚更强壮与支撑身体重量,脚共有26块骨组成且分成三大部分;跟部、腰部和前掌部。跟部为7块骨组成其负责直接承受体重,且大部分身体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为5根长骨组成其负责连接前掌和后跟及传递身体部分重量至前掌。
脚前掌由14块小骨组成其具有承受体重和平衡身体及抓着地面不致身体倒斜。为了起到支撑整个体重的作用,脚的底部产生了若干拱形,特别是内弓较为发达,既大又牢固。
求脚的骨骼结构简介,清楚点的。
脚骨骨骼结构简介如下: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及跟骨前方的骰骨。
跟骨后端隆突,为跟骨结节。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记忆7块跗骨名称及排列的口诀是:上距下跟距前舟,舟前三楔外伴骰。
2、跖骨: 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
3、趾骨:共14块。足母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扩展资料:
跗骨、跖骨和趾骨的作用及易发病症:
1、跗骨、跖骨以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构成凸向上方的足弓,是人体直立、步行及负重时重要的装置,如果足弓塌陷,便形成扁平足。
2、跖骨位于足的前部,其基底部与楔骨、骰骨组成跖跗关节,跖骨头是负重区域。任何损伤造成跖骨骨 折,如不能解剖复位,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
3、趾骨之间为关节囊及韧带连接,是除踝关节以外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又由于位于足的前端,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病因多为直接暴力损伤,如重物高处落下直接打击足趾,或走路时踢及硬物等。重物打击伤常导致粉碎骨折或纵形骨折,同时合并趾甲损伤,开放骨折多见。踢撞硬物致伤多发生横形或抖形骨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足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