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呼儿嘿哟歌词 “画廊”上有个桃花源!

呼儿嘿哟歌词 “画廊”上有个桃花源

更新时间:2022-12-27 09:01:54作者:佚名

画廊上

有个桃花源

周飞亚

土家族善歌舞。在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句民谚:凡土家人,不分男女,“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

长阳最有名的一个古镇,叫资丘,曾发生过这样一桩逸事:

上世纪60年代,一场大洪水袭击了资丘镇。镇卫生院的负责人呼儿嘿哟歌词,跑到县里去求援。他是个结巴,平时说话就不利索,心里一急,竟是半天蹦不出来一个词来。众人正无可奈何,有个同志灵机一动,说:“你要是说不出来,就用唱的吧!”

结巴顿时如释重负,张口就来了一曲小调:“资丘镇出了拐(方言,出事的意思),清江河儿涨上了街(gai),冲走了药品和器械,呼儿嘿哟,你们快点派人来!”

这个有趣的故事呼儿嘿哟歌词,令人过耳难忘,成为土家人“善歌”的一个最生动的例证。

今年10月中旬,我去宜昌出差,有幸亲眼见识到了土家人的才艺。那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三峡大学联合主办的一个论坛活动,主题是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和一带一路民间文艺传承。活动邀请了很多外地的嘉宾,为了使我们这些“外人”,能够对当地民间文化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在论坛正式开始的前一天,主办方带我们去资丘镇采风。

沿着有“画廊”之美誉的清江河道行船,3小时后,就到了资丘。资丘在清江边上,靠山临水。因着这点便利,就成了古时鄂西南交通物流的一大集散地,曾有“小汉口”的美誉。“骡马驮来长乐酒,扁担挑卖巫山盐”,据说,在清末民初的古镇街上,甚至还能见到金发碧眼的外籍商人。

南来北往的人,也带来了南腔北调的味儿。商人和财货匆匆流过,却将远方的痕迹留了下来。资丘人因此见多识广,资丘文化也不再是纯粹的原生态,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留影,成为著名的“民间文化之乡”。

最典型的外来腔,要数南曲。与土家山歌高亢的音调、热情奔放的歌词完全不同,与充满了江南的柔媚婉约,可称得上民间艺术中的“雅乐”了。

唱南曲是有规矩的,曰“三不唱”:夜不静不唱,有风声不唱,丧事不唱。可见人们待它是何等的郑重其事。

在资丘镇文化馆,我们看到了南曲的演出。仿佛回到了清末民初。夜色渐浓,一家的主妇将三弦请出,拭尘,轻放于小桌之上。少顷,三五乐友相约而至,与主人一一见礼后入座,众人携琴,一人持简板, 咿咿呀呀的歌声伴着丝竹,回旋于无比静谧的空气间。曲至中途,抱着婴儿的主妇也走了出来,一边轻哼着加入这合唱,一边轻摇着怀中婴儿。听着南曲作为摇篮曲长大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将这美妙的音乐传下去吧?

南曲、山歌、跳丧舞,是“长阳文化三件宝”。

丧舞名叫“撒叶儿嗬”,旧时是由男人赤膊跳的,现在,女子也能加入其中了。这是土家人隆重的送葬仪式,每有人去世,四山五岭的乡亲都聚拢过来,入夜,众人打鼓踏歌,通宵达旦。

最奇妙的是,撒叶儿嗬有一种欢快的气氛。土家有句俗语:“丧鼓一响,脚板发痒。”这是一个参透了生死的民族,他们觉得,死去就是升天,是“白喜事”。虽然难过,也值得庆贺。

撒叶儿嗬也被翻译为“撒尔嗬”或“撒忧儿嚯”。但我以为,“撒忧儿嚯”这个翻译是最传神的:舞曲结束,悲伤也就随之撒去了。

还有花鼓子。赶上喜事、丰收、祝寿,最流行的就是这种舞。二人对跳,动作轻柔浪漫,最适合男女谈情说爱、打情骂俏。跳舞的时候,多唱情歌小调。“姐儿生得乖,脚上穿草鞋(hai),虽说穿草鞋,还是逗人爱。”纯朴的歌词,藏着乡民纯朴的爱情观和纯洁的心。

难怪今日的资丘,还被人叫做“桃花源”呢。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