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17 21:02:36作者:佚名
守守/整理
12月21日,百度发布了2011年度搜索风云榜,在年度十大随身应用中微博排名第一,而在十大时间杀手的排行中,新浪微博当仁不让地排在首位。微博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微博控”越来越多。而“新香江四少”之一,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却不敢做个“微博控”。
网络:现实版的“盗梦空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还在美国写博士论文。当时我很喜欢一个叫“美国在线”的网站,我以不同的身份,进入不同的聊天室,扮演着“美国中西部白人妇女”、“美国东部黑人男子”等角色跟里面的人聊天。我发现我可以融入到那些人的情景之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语言方式,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感受到自己成为另一个身份的认同感,虽然我用的是一个伪装的身份,但是那些喜怒哀乐确确实实对我产生了影响。
因此,我就在想,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我使用一个虚拟的、伪装的身份,但是如果这个身份所接触到的东西真实地发生了作用,真的影响到了我,使我感受到了真实的东西,这真的是伪装么?
那不是伪装。那是被我们隐藏起来的“我”,那是真实的“我”,片面的“我”,片刻的“我”,组合的“我”,延迟的“我”,重来的“我”,部分的“我”,而不是虚假的“我”。
在网络里,时间可以重组、延迟、重播,主体也可以是不完整的,我们可以先将东西停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网络的出现无疑对传统的哲学命题发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中,主体与肉身不再被局限在时间里。
大家都看过《盗梦空间》,里面的人侵入同一个梦,然后又在别人的梦里制造自己的梦境。其实互联网有一种类似的快感:我们大家可以分享一个梦,在梦里创造快乐的事情,你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别人也可以进入你的梦。但是当你加入这个游戏的时候,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别人可以随意进入你的梦,评论你的梦,而你却不知道别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去写下那一些评论的。
微博的力量:情绪动员
通过微博我们可以交换内容和资讯,可以动员能量去做一些事情,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动员别人的情绪。
“转发”这个动作本身就已经具备动员的作用,一发就可以产生力量。微博,或者说网络本身的存在,已成天眼,你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虚幻的实在,实在的虚幻,你以为你在其中,你以为你有力量微博控歌词,但是你却不知道其从何而来,也不知道其危险何在。
我们一般认为不会有人去关心别人吃什么早餐,事实上,我们常常去管别人吃什么早餐。比如一位明星的微博里发了一个感叹号,就会有无数的人转载并且加以猜测。真实世界中有很多审查机制,而网络的把关机制相对来说是少了许多。当没有人把关时,你要害人很容易,你要被人伤害也很容易。
在微博中,事情常常会被扭曲、放大,许多人看不到全面的事情经过,看不到动机和理由就主观地将当事人“未审先判”。有的人仅仅因为一些小错误,被爆到网络上之后,这些小错误就被无限扭曲和放大,而这些人也因为自己的小错误而受到超重的惩罚。更为严重的是,网络给人第二次机会的几率很小,因为你的档案被握在网络的另一端,你无法有机会拿走或翻新。最后,大家只能有一种态度微博控歌词,那便是置之不理,但是能做到置之不理的人又能有几个。
美国有一首歌很流行,歌词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你想要和我的化身约会么?如果你不认为我是你想要的,你只要下线我们之间就无瓜葛了。”在网络时代,有时候撇清东西是很容易的,你只要下线就行。这样,我们就要问这样的问题:当你不用真实的身份的时候,你的承担又在哪里呢?
为什么不敢做个微博控:只因我太容易爱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