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3 07:14:08作者:佚名
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引发市场关注。 27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就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易纲表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然展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的特征。
问:近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贬值。 人民币仍然是强势货币吗?
答:从数据来看,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然呈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的特征。 近期美元的快速上涨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加速、通胀预期上升以及美联储大幅加速加息的潜力等美国国内因素。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加大,主要受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联储加息预期骤增、英国“脱欧”、自由浮动等外部因素推动埃及镑。 这些因素让世界各国都有些惊讶。 资金回流美国推动美元指数快速上涨,美股三大指数再创新高。 全球货币对美元普遍贬值,部分货币跌幅较大。 美元下一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不排除市场预期修正引发美元回调的可能性。
人民币兑美元近期有所贬值,但与大多数非美货币相比,幅度仍然较小。 10月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中,日元、欧元、瑞郎兑美元分别贬值10.5%、5.8%、4.2%; 新兴市场货币中,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墨西哥比索兑美元分别贬值7.2%。 6.5%和6.1%,而人民币兑美元仅贬值3.5%,仅是美元指数升幅的一半。 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10月以来人民币相对部分主要货币大幅升值。 例如,SDR组成货币中,人民币对日元升值7.5%、对欧元升值2.5%、对英镑升值0.5%; 亚洲新兴市场货币中,人民币兑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新加坡元分别升值4.1%。 、 3.3% 和 1.2%。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也呈现出稳步升值的趋势。 五年来,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10.9%、11%和4.4% 。 和8.8%。 过去10年,人民币分别升值28.3%、33.4%、28.4%和11.9%。 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依然呈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的特征。
10月以来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图
问:您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以及人民币兑其他主要货币升值的情况?
答:观察人民币汇率,必须采用一篮子货币的视角。 影响一国汇率水平的因素很多,都与政治局势、经济走势、股票债券市场波动、市场预期变化等有关。 由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周期和利率政策导向不同步,例如,我国经济目前保持稳定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而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货币政策表现出稳健性。紧缩趋势,与相应的汇率走势也难以收敛。 专注于单一货币会积累超调的风险,后续的回调可能会造成比较大的震荡。 而且,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参考一篮子货币比关注单一货币更能体现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能更好地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的作用,投资和国际收支。 影响。
有鉴于此,中国自2003年起就强调人民币汇率要参考一篮子货币。 2005年汇改,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缓解后继续汇改,2015年8月提高人民币汇率中间价,2015年11月推出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全部都是按照既定思路一步步推进的。 使一篮子货币参考更加透明、规律、可预测。 今年年中新加坡元对人民币汇率,在英国“脱欧”、世界主要货币大幅波动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呈现平稳走势,体现了汇率形成机制的平稳运行和有效性。 “期末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机制。 未来,人民币汇率完全有资格继续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200多个经济体是中国的直接或间接贸易伙伴。 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可以充分反映贸易商品的国际比价。 中美贸易规模仅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4%,中美经济周期也不同。 改回单一盯住美元将导致人民币汇率陷入刚性超调困境,这是不可持续的。
问:您如何看待外汇储备合理充裕?
答:虽然近期中国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仍然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非常充足。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接近全球的30%,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排名第三的沙特的2.6倍和5.7倍。 从全球范围来看,外汇储备的适当规模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 过去教科书认为,外汇储备规模至少应满足三个月的进口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后经过一些调整,有人认为这一规模至少能满足六个月的进口需求。 外债、外商投资企业、企业和居民的股息也应考虑在内。 外币资产配置等需求,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都非常充裕,覆盖了全部外债和六个月的进口,仍然有充足的余量英语作文,而且近年来每年都有贸易额约5000亿美元。 1200亿美元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通过金融媒介供给全社会外汇需求。
中国早在1996年就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新加坡元对人民币汇率,服务贸易、留学、出境旅游等方面的外汇需求早已按需满足。 中国是开放型经济体,资本流入流出是正常现象。 虽然近年来海外直接投资(ODI)已超过外商直接投资(FDI),但从ODI的结构来看,大部分是投资于海外高新技术企业股权,用于开拓拉美市场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经济主体出于对经济下行、营商环境等因素的担忧,表现出强烈的对外寻求安全资产的倾向。 但谁也不能忽视中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回升、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改善,流出的资本将会回流。 从过去20年我们经历的几个经济周期来看,我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