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26 16:02:46作者:佚名
最近,美国克瑞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袁劲梅给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开除信”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青年参考》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人认为,信中提到的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值得深思。
“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名中国留学生因为成绩不合格,被校方劝退。作为当初录取该生的老师,袁劲梅给该生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董事会坚持开除这名学生的原因,并表示“发生这样的事情不单单是学生的失败,也是老师的失败,老师同样感到难过”。信中,袁劲梅表示,自己是因为感觉这名学生很“聪敏”才予以录取,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该生做学问及做人的态度存在很多不当。袁劲梅在信中痛心地承认这是自己判断失误,“我不该录取你”。
袁劲梅是克瑞顿大学哲学系的终身教授,也是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的委员。关于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袁劲梅在信中并未过多披露他的背景,只提到他“本科成绩并不好”。袁亲自在北京对其面试后,决定录取他。等到该生正式入学后,袁劲梅才渐渐了解了这名学生的想法。
“你说你将来想在大学当教授,你还对我说过不止一次,你必须得到这个学位。我懂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这是我们之间的误区。我是在你选了我的两门课之后,才认识到我们之间的这个误区。”袁劲梅写道,“你想要的是到美国来见识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使一些点子,让教授按着你的设计,给你一些作业,你轻轻松松得到一个学位,再靠这个学位,在中国或美国找个挣钱多又体面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在不触犯法律和校规的前提下,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做学问本无可厚非,但该生敷衍了事、随意糊弄的行为引起了袁劲梅的注意。袁劲梅写道,“上课你不看原著、不买必读书,光看网上一些第三手的书评和简介,就敢于宣称自己读完了、看懂了,就敢狂加评论……你有你的机巧,但你的读书‘机巧’我完全不看好美一大学驱逐中国留学生,那不是做学问的技术”。
更让袁劲梅痛心的是他的抄袭行为。“你可以解释来解释去,但你在课上交来的作业,超过7%的部分与网络上他人的东西一模一样,按照学校的规定,7%以上的雷同就是抄袭。”袁劲梅写道,“在学术领域,你必须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可走。”
“现在,我对你的评价是‘你不聪敏’,你没有一点儿做学问的人所必需的聪敏,这种聪敏就是苏格拉底说的‘我知道我的无知’。”她写道。
被网友极力推崇的,还有袁劲梅关于做学问态度的阐释。她写道:“做学问,是一点一点地积累,是在他人工作的基础上,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凡你能说的,你说清楚,凡你不能说清楚的,要留给沉默,在一知半解的时候,你胡说那叫‘扩散无知’,是害人、误导,是浪费别人生命,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负这个责任,你别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销商,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
“学生身上表现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袁劲梅的“开除信”在社交媒体上传开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海洋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看来,袁劲梅在信中承认自己存在过错,但“这并非袁教授的判断失误”。“长期在美国生活的袁教授可能不知道,国内有一些留学机构专门指导学生面试时如何给教授留下好印象,还有很多学生研究了面试攻略,也正因此,该生在面试中表现得非常聪敏。从这个意义上说,袁教授的判断并没有错。”王天定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
“而且,这些学生大都智力出众,只是他们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像袁教授这位学生,一旦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就不好好用功——不读原著靠二手文献拼凑读书报告、用各种改头换面的抄袭技巧对付论文……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毕业了,岂不知,在国外一些高校,教授并不是那么好‘骗’的。”王天定写道。
这类学生爱用的“伎俩”,袁劲梅同样看在眼里。她在信中写道:“你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说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但是,他们与你我都无关,你要做学问,不必去追啥‘名人’,对学者来说,做学问本身就是乐趣所在美一大学驱逐中国留学生,想用‘名人’来衬托自己的地位,你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
细看了袁教授的信后,北京十一学校一位李姓教师深有感触。“袁劲梅的说法客观又犀利,现在有多少大学生在高校一味追求所谓的情商和人脉,靠着自己的那点小聪明在学业上混水摸鱼。”
李老师向《青年参考》记者表示,不光是高校,在一些重点中学内,同样有部分初中生表现出这种倾向,靠着跟老师套近乎来拿高分,“不过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当一部分人在嘲笑书呆子‘百无一用’的时候,当一群人在嘲笑有些教授不够圆滑不会说话的时候,当一群‘学渣’在嘲笑学霸‘我以后当老板雇你’的时候,当一群家长宣言读书无用论、谁谁家的孩子不读书赚大钱的时候,袁教授信中所痛斥的现象就已经定型了。”李老师告诉《青年参考》记者,社会上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风气,同样影响到了校园,在大部分人都向钱看的时候,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中国学生出国前要改变一些观念”
看过袁劲梅的“开除信”后,曾在加拿大渥太华读书5年、现在温哥华工作的中国姑娘Hong把这封信转发到了朋友圈,“有些人把到美国大学读书想得很轻松,其实北美大学的淘汰率很高”。
Hong对《青年参考》记者表示,中国学生出国念书前需要改变一些观念。在国外,每门课都有大量的参考读物,不但要读懂,还要撰写出有理有据的读书报告,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普遍方式;但在国内,许多研究生导师并不在意学生读了什么书,授课过程中依然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研究生培养机制也缺乏严格的过程评价体系。“中国学生如果照搬国内那一套,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加拿大大学的淘汰率略有提高,我身边每年都有超期被清退的研究生。”
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一位陈姓教授告诉《青年参考》记者,她最赞同的是袁劲梅的这段话:“学术不是社交,不是出名,是坐冷板凳,你做学问的目的,必须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心,名不名与学者无关,得奖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陈教授对《青年参考》记者说:“现在很多人做事并没有真正的内动力,兴趣点不在该事业本身,而在于它所能带来的副产品,比如名利。国内很多大学生相信,依靠智巧就可以获得成功,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的败笔。一个高智商的滑头其实远不如一个勤勉的笨蛋。”
正在哈佛大学攻读文学博士的马洲洋认为,中国的教育往往是越往上走越轻松,美国的高等教育正好相反,一个高中生可以无忧无虑,时常参加社区劳动和社团活动,但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的将是堆积如山的课程和作业。对美国大学生来说,每天学习到午夜以后是家常便饭,临近考试更是常常通宵。美国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在18岁之后身体和心智才完全成熟,这时才具备最强大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因此将最严苛、最高强度的教育放在18岁到24岁之间的大学。
“如果选择了读博士,那么学业压力相比本科来说更是有增无减。”马洲洋在《中国留学生被教授开除冤不冤》一文里写道:“我初到美国时非常震惊的一点是,许多美国文科研究生具备2到3种以上的外语阅读能力,许多东亚研究方向的美国研究生汉语或日语说得比本国人还溜……我在国内的高校也算是名校,但实话说来真正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其实寥寥无几,而现在,我一周内的阅读量至少是1000页英文书,还必须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发言,否则便难以取得好成绩,这与中国人对高等教育‘一考定终生’的想象实在是大为不同。”
不过,Hong认为,被开除的中国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抄袭和混文凭等硬伤,这名学生爱交际、善表达的特征都是美国教育所鼓励的。假如该生当初选择商学院或是其他专业,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反而会帮助他更好地学习。“我觉得,归根结底,这位同学还是在学业规划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位置,换句话说,他并不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