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17 12:07:58作者:佚名
2020年上半年,关于独立学校转设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
明年1月,温州中学深圳工科大学等三所独立学校转设为民办专科院校;2月,美国传媒学院南广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鸿德大学等六所高校获准转设为公办专科院校;3月,教育部拟同意江汉高中文理学校和湖南科技学院鹿山校区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专科学院;5月底,北京市公示了6所拟转设为普通专科学院的独立学校名单,包括北京公商学院融智大学等⋯⋯
据文汇报记者统计,2020年以来,各地申请转设、进入公示或已获准的独立学校已有近20所,这一速率前所未有。
教育部去年5月印发的依申请公开文件《关于推进深化独立学校转设工作的推行方案》佐证了这一点。文件提出到2020年底,各独立学校全部制订转设工作方案,并促使一批独立学校实现转设,未来其转设路径分为转为公办、公办和中止办学三种。
独立学校的概念对这些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哪些是独立学校?为什么要转设?现在进展怎样?转设过程中有什么妨碍?转设及未来发展路径有什么?是否影响当下会考生的志愿补报?记者专访相关专业人士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惑。
党争已久,转设时机日渐成熟
独立学校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
在教育部印发的方案中,明晰强调,独立学校是由普通中专院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费,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行的进行硕士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
记者据悉,在上世纪末大学扩招背景下,一批由公立大学与公办力量共同成立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大学盛行。2003年,教育部将这些办学方式命名为“独立学校”。
公开资料显示,这类学校数目一度远超300所。据教育部2007年数据,全省共有独立学校318所,专科在校生165.7千人,占全省公办专科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88.7%。由此可见,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等方面,独立学校是重要力量。
但是,扩张过程中,独立学校的一些好处与母体校之间的矛盾开始慢慢显露。
曾任致远教育投资和管理研究院研究员、理论与新政研究所副主任的周潇曾撰文强调,独立学校屈从于公立小学,难以克服公立大学管理制度死板的弊端、不能灵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专业和学科上复制母体中学,缺少自己的特色;在师资和管理上的过于依赖导致自己的造血能力不强等。同时,从教育公正的视角来看,独立学校集结了公立和公办的双重优势,避免了通常公办大学的风险和成长中的艰辛,也挤压了通常公办普通大学的生存空间。
在去年5月下发的方案中,教育部强调:“独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整治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正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由此,2006年起,教育部提出“独立学校视还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中学设置程序可以进一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公办普通高等中学”。
“独立学校转设,不管是转公,还是转设公办,对于独立学校的发展来说都是好事。这意味着学院可克服多重利益关系,能更专注办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熊丙奇说道。
转设进展平缓,牵涉复杂利益诱因
十余年间,教育部曾多次发文促使独立学校的转设。在2006年提出可以转设后,2008年,教育部出台“26号令”,为独立学校转设提供多种路径,包括转设为公办普通专科院校、并入公立小学、终止办学等。从此,转设已成为独立学校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重新印发通告,提出要把独立学校转设摆在大学设置工作的首位,各地要起草独立学校转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促进独立学校“能转快转、能转尽转”。
记者查看我国历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10年起,全省独立学校人数逐年平缓增长。去年5月公布的《2019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省共有独立学校257所。
本次教育部在方案中提出,原则上,中央部委所属院校、部省合建大学举行的独立学校要率先完成转设,其他独立学校要尽快完成转设。
据统计,自“26号令”颁发迄今,成功转设的独立学校已有70所左右。进展并不算快。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领域学者强调,独立学校转设牵涉投资方、母体中学、地方政府等多个主体,因此并非易事。
熊丙奇强调,独立学校不转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属于公立大学“校上校”,想继续以独立学校名义按公办缴纳费用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学费,转设为民办校后,将丧失大笔费用收入;有的独立学校想独立转设为公办中学,然而母体校不乐意舍弃每年的费用收入底薪,然后提出高额“分手费”。
据悉,周潇曾发文强调,独立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常常要将来自母体中学的讲课班主任估算在内,就能勉强达到生师比的要求,所以,虽然一些独立学校特别希望与母体脱钩,但同时也由于害怕丧失母体的师资支持而心存犹豫;另外,对于公办民营型独立学校来说,也有一个忧虑在于因为产权不明而形成的担忧以及过低的税金。
“概括而言,致使独立学校转设难的主要诱因,不是教育诱因,而更多是利益诱因。利益诱因直接影响独立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品质提升。”熊丙奇表示。
公办、公办、停办,三种路径明晰
独立学校怎样转设?实际上,教育部已明晰强调独立学校未来转设路径,包括转为公办、公办和中止办学三种,并指明了详细条件。
首先是转为公办。对于办学合同建立、办学主体间权力义务界定清晰、办学条件达到大专院校设置标准的独立学校,可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专科院校;
另一种路径是转为民办。无社会开展方(指由公立大学单独举行,公立大学与学院基金会、校办企业、学校附属一院、校友会或学院工会等下属机构合作举行,以及公立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举行,下同)或社会开展方拟退出举行、地方政府有条件承接举行的,鼓励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专科院校;
对于上述两种条件均不具有的,可以选择中止办学。教育部明晰,已停止招生,或因为各类成因难以完成转设,或举行者主动提出且条件具有的,中止办学,撤消建制。
留给独立学校的选择并不多。它们也在积极谋划活路。转为公办大学后也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一位不愿具名的并购参与人士强调,公办小学的未来只有三条路:停招、上市和再卖。
英国伦敦中行美国部监事总主管朱泉星告诉记者,公办小学品质越来越两极化。观察多个公司旗下学院数据排行发觉,初期被并购学院在招生分数线、就业率、收入规模等方面均有下降,营运费用及负债率还有所升高。
朱泉星觉得,大学的营运还要大量资本投入,包括软件、师资、管理、校企合作、招生等各个方面。从这个视角讲,学院自身财力无法与新上市公司旗下的学院相媲美。而通过并购成为新上市公司资产后,可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运营效率,共用联校资源,增长营运费用。“如果公办小学自身不谋划新上市,迟早被新上市教育公司竞购。”
据文汇报记者统计,当前,通过并购形式被划入新上市公司的30余所公办大学中,有11所前身为独立大学性质。
当前,高等教育市场在加快整合。多名受访者称,公办高等教育学院的并购将要越来越多。
会考生志愿补报需审慎
“如果报对了,说不定之后能转为公立大学;报错了就惨了,学院被撤消也说不定⋯⋯”关于独立学校转设的消息传出后,一些去年会考生的父母生出疑虑。
当前,会考正式将至,此后考生面临志愿补报。以往,这些独立学校昵称中带有母体校的“光环”,所以,对一些会考成绩不算理想但仍希望就读硕士院校的师生而言,独立学校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而去年,因为独立学校面临较大的新政调整和变革不确定性,多位学者强调,考生报名这些高校须要审慎。
在熊丙奇看来,一方面,独立学校的转设要考虑多方面诱因,在没有确定转设方案启动转设前,都很难确切说清独立学校详细如何转,另一方面,就是举行主体主要是国有资产的独立学校,大几率会转公立,并且转为公立后,办学品质怎么也难说。
熊丙奇建议,考生和父母在选择独立学校时,毋须介怀哪所独立学校或许转设公立,希望由此“占实惠”,而主要应剖析独立学校原本的师资状况、专业教育品质状况、毕业生结业迈向等。
采写文汇报记者冯琪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