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30 21:04:40作者:佚名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已经新鲜出炉。高考向来体现教育方针,也是了解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参考,更是中考语文的风向标。
本次高考语文考了什么?试卷中又有何亮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2021年广州高考采用新高考1卷,作为部编本教材全面使用后的全国性统一考试,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出语文教育在立德树人上的重要作用。
今年也恰逢建党一百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出意料,本次高考语文命题,也紧扣了这一时代主题,让高考考生,在这一关键的人生阶段,进一步懂得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选自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鲜明生动的“不同面孔”的爱国朴素民众形象,从守“石门”到守“国门”,向学生们讲述了文章的核心“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在历史与文学创作中体会初心使命。
而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试题材料如下: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材料立足点是“体育之效”,表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对于品德树立的重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在本次考题中,体现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更为看重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文化浸润,博古且通今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高考语文试题中,汇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少题目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今年高考语文试卷,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考生在解题答卷的时候,除了需要通过扎实的文言文基础,解读陌生、有思想深度的文言文段落,更需要对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唐代的明君贤臣故事如能有所了解,将会大大提升对于文言文段落的理解速度与精确度。
名篇名句默写中,《过秦论》《阿房宫赋》都总结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游褒禅山记》阐释追求人生理想与志向毅力的关系。以上选篇均为历代名家经典之作,除在文笔方面各有风骚,在思想深度上更是值得学生从小了解诵读。
从考题选择中,我们也能看出近年来热议的“大语文”趋势。大语文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小学开始大量阅读文言文篇章,积累古今经典名篇名句。孩子既能坚实文言文基础,更能激发其对于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古人在人与自我、社会、自然关系中积累的经验,树立良好品德。这些古代优秀经典篇目,与古人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从小在孩子心中树立标杆。
三、全面发展,思辨与运用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文学科以其兼顾树德、启智、审美三者的特殊性,本次高考命题中鲜明体现这一要点,意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考试题中,不但有常规的信息整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更注重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与融会贯通的思考方式。
例如,试卷的第五题题干是: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题干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开放性更强,需要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并具有知识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才能准确作答。原材料是朱光潜和钱锺书的两段材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拘泥于课本内容,没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或者拘泥于“选择正确答案”的思路,不能辩证思考看待关于“诗”与“画”的美学内涵,这一主观试题不但难以动笔,更难写出深度。
在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有名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这实际上考察了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迁移与联想。倘若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与理想理念,倘若掌握更多的文学、成语典故,便不会在理解诗歌意义的选择题中,陷入关于“病鹤”意象所指的迷茫,或苦思于“一衣带水”典故的运用。
现如今,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能力的全面提升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不仅是识记,更有思维拓展,知识迁移与流畅表达。大语文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侧重不同能力层级的培养,从低年级的识记,到中年级的拓展,再到高年级中学阶段的辩证思维,将语文方方面面的学习,囊括在“大”识见中。
尾声
2021年高考语文立德树人,传承经典,引导全面发展,真正表现出语文学科正在逐步走向更高能力层级的培养与考察,意在全面提升考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可以说,熟记课本,死记硬背的语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立足于经典,展望向未来,不忘记“语文”的初心,最终承担起“树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