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9 21:07:27作者:佚名
包豪斯 100:永不消逝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一切视觉形象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建造。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我们所有人都必须回头看工匠。而艺术家是工匠的高级形式。”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一,
2019年是影响世界的德国包豪斯学校创立100周年,今年4月,包豪斯发布了百年校庆的官方纪念标识,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包豪斯简约的风格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就连如今国内大量复制的很多粗犷的盒子式建筑,都可以追溯到包豪斯的创立。其实包豪斯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从1910年代到1920年代,包豪斯是一个以1910-1930年代为基础的学派,是一个以1910-1930年代为基础的学派,是一个以1910-1930年代为基础的学派,显然这比我们熟悉的简化印象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细节。
包豪斯 100 周年海报
1919年,德国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办了包豪斯学校。他起草的《包豪斯宣言》雄心勃勃:“让我们共同期待、设想和创造未来的新建筑,它们终有一天会通过千万工匠之手升上天堂,像一颗象征未来新信仰的水晶。”在《包豪斯宣言》的封面木刻版画中,三束代表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光线汇聚在教堂的尖顶上。
包豪斯教师合影
“”原为包豪斯的德文单词,“bau”和“haus”在德语中都是建筑的意思,格罗皮乌斯巧妙地把“”的德文单词来回翻转,变成了“包豪斯”作为学校的名字,意在显示与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区别。后来,格罗皮乌斯自己也解释说,这里的建筑指的是新的设计体系。
费宁格的社会主义大教堂(为包豪斯宣言而建)1919 年
包豪斯学校在魏玛、德绍和柏林三座城市创立。此外,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也参与了该项目。密斯·凡德罗)担任学校校长。许多重要的现代艺术家都曾在包豪斯任教,如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约瑟夫·阿伯斯和拉斯洛·莫霍利-纳吉。在学校迫于纳粹压力关闭后,大部分教师逃离德国,使他们得以将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美国。
包豪斯学校在设计教学中推行了一套新的政策和方法,形成了以下五个特点:
A、提倡设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和因循守旧。
B、把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鼓励人们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
C、重视基础训练。从现代抽象绘画、雕塑发展起来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成为包豪斯对现代工业设计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D.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
E.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在设计理论中,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
A.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B.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产品;
C.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原理和客观规律。
艺术家喜欢从屋顶拍摄
为了满足自身的要求,包豪斯在教学上采取了“工厂学徒制”:学生必须经过六个月的基础教育,学习“基础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践”。完成基础教育后,学生可以进入工作室,接受为期三年的学徒教育。经考试合格者可获得“技师证书”,成绩优异者可通过考试,进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
包豪斯学校
二,
包豪斯的首批教师包括画家约翰·伊顿和莱昂·费宁格、雕塑家根哈德·马克斯等人。约翰·伊顿是瑞士人,信奉当时在德国盛行的马兹达兹南()教派。他剃着光头,总是穿着黑色长袍。伊顿所采用的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矛盾的统一:“直觉与方法”或“主观经验与客观认同”。伊顿经常做体操,他以呼吸练习开始他的课程,试图让学生放松,然后再创造“非主流的方向和秩序”。节奏的发现和不同节奏的和谐结合是他课堂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的课堂可分为三类:课程:研究自然物体和材料、分析旧大师作品、研究和写生。
约翰·伊顿(1888-1967)
伊顿是开创现代基础课程的第一人,在他的基础课程中,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视觉训练,对平面和立体的形态、色彩和纹理有完整的掌握。这一实验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伊顿的课程特别强调对色彩、材质、纹理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二维和三维,或者平面和立体形态的探索和理解;再通过对画作的分析,找出视觉规律,特别是节奏和结构规则,逐渐使学生对自然事物产生特殊的视觉敏感度。
约翰·伊顿手稿
伊顿对现代色彩教育的贡献在于:一是提倡用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色彩;二是为课程建立了严谨的理论基础,通过系统的色彩理论教育,启发学生的色彩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色彩视觉体验;三是通过严格的色彩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习者掌握色彩创作的原理,并运用到专业设计中。伊顿的《色彩理论基础教程》和《色彩的艺术》。《色彩的艺术》是伊顿对其一生色彩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对20世纪的色彩教育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伊顿的教学逐渐偏向了感性主义和神秘主义,除了上述的图形、色彩、理论课程外,伊顿还以呼吸冥想建立起身体上的联系,以及对绘画和雕塑进行感性的分析,这与格罗皮乌斯创办包豪斯的初衷一致,最终导致两人分道扬镳。
三,
1922年,伊顿因与格罗皮乌斯教育理念分歧而离开;1923年,拉斯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Nagy,1895-1946)成为其继任者,并在任内担任学校校长包豪斯学院,是包豪斯基础课程的主持人,他摒弃了伊顿的冥想神秘主义,但保留了形式研究和实验的基本精神,同时将建构主义思想带入包豪斯,并加入了更多实践元素,将原本六个月的基础教育延长至一年。
莫霍利-纳吉(1895-1946)
莫霍利-纳吉的作品
纳吉时期,基础课程有明确的分工:克利和康定斯基教授基础理论;纳吉本人教授基础设计;而原本是包豪斯学生的年轻教师约瑟夫·阿尔伯斯则负责实践课程。授课教师没有改变,但他主导思想中的表现主义成分减弱,理性的构成主义占了上风;与此同时,教师的思想也愈发完善,康定斯基在1926年出版了《点、线、面》一书,而克利对几何抽象的探索也体现了当时的构成主义氛围。
纳吉把构成主义的元素带入基础训练,强调对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纳吉给预科生安排了三组课程:一组是工艺,包括手工工具和设备;一组是美术,包括素描、色彩、摄影、素描等,让学生熟悉造型表达的原理;一组是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纳吉结合思维的具体课程有:悬浮练习、体积练习、结合不同材料的平衡练习;结构练习、质地和感觉练习;金属线和木材纹理练习、设计和绘画基础等。
保罗·克利(1897-1940)
保罗·克利喜欢引入各种形式的生命力,但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他所谓的“通向未来的道路”就是基于这一理念。保罗·克利将自己在绘画中的创作经验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中,并试图根据自己的艺术总结出一套有用的设计规则,并在课堂上将这些形式理论教给学生,以支持他们在工作室的实践学习。他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的角色是整合我在绘画过程中塑造想法时积累的多种理解。这其中一部分是说明(例如向你展示我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分析性地解释(例如我会分析作品的重要方面)”。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
相较于克利,康定斯基对色彩表现非常感兴趣。康定斯基的出发点是三原色——红、黄、蓝,以及基本形状——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从绘画问题出发,康定斯基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他经常在课程中使用的练习。分析绘画是康定斯基教学的另一个领域,在这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步骤临摹构图元素和基本线条,直到理解绘画的基本原理,创作出抽象却又和谐的画作。
康定斯基注重逻辑结构分析如何推动训练的进步,训练学生用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处理图形与色彩的关系,教会学生在理性的掌控下,艺术如何表达饱满的情感。季羡林在自己的作品中,往往只用有限的、最基本的图形和色彩元素,传达出无限的思考与情感。
四、
由于其前卫风格和左翼倾向,包豪斯学院在魏玛一直不受欢迎。1925年,包豪斯学院迁至新兴工业区德绍。之后,他们着手建设一座非常现代化的新校区。德绍包豪斯学院的主楼由格罗皮乌斯设计,他将包豪斯建筑与历史建筑进行了对比,并说道:“文艺复兴或巴洛克时期的典型建筑都有对称的立面和一条通往中轴线的道路……我们的时代拒绝对称的立面。你必须绕着建筑走一圈才能欣赏到整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德绍校区
虽然包豪斯主楼强调的是纯粹的功能性,但车间附属建筑沿路的整面玻璃幕墙却代表了当时——乃至现在——艺术设计的巅峰。参观包豪斯的人仿佛游弋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包豪斯作为所有艺术集合体的建筑理想在这里得以实现,清晰而又现代。此外,备受讨论的新建筑、新生活和新生命的概念被毫无妥协地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信仰。
1925 年,克利和康定斯基表达了他们想教授标准课程以外的课程的愿望,比如“素描课”——以前包豪斯禁止教授的传统绘画领域。新“工作坊”给了他们这个机会。后来又开设了“自由绘画课”,由克利或康定斯基进行私人授课。与此同时,所有导师都从工作坊式导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虽然留下了很多空间,每个人都得到了“自由发展”,但教学重点仍然转向建筑。
1928年,格罗皮乌斯突然宣布辞职的时候,包豪斯刚搬进新主楼一年,学校名气越来越大,开始走向国际化发展。格罗皮乌斯的突然辞职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毕竟,没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是不可想象的!而格罗皮乌斯需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建筑上。
同年留学之路,莫霍利-纳吉也选择离开学校,格罗皮乌斯的继任者是激进实用主义者汉斯·迈耶。汉斯·迈耶于1927年接任校长,随即改变了包豪斯。迈耶拒绝了一切基于审美感知的形式主义方法,代之以直接从产品的功能和结构关系中浮现出来的规律。“早期包豪斯华丽的外表如今已逐渐被内部日益强烈的集体意识所取代。今天的包豪斯体现了一种不争的无产阶级化”,这是迈耶自己的判断。
由于被怀疑倾向苏联和思想激进,迫于各方压力,迈耶于1930年正式辞职,随后前往莫斯科。迈耶的继任者是同样追求实用主义的密斯。1930年8月,密斯·凡德罗接任包豪斯校长一职,并开始了重大改革。他首先在校园里消除了政治倾向,使之成为一所更加专业的设计学院,同时将教学重点彻底转向建筑设计。课程设置也因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修改,但他的努力并没有维持包豪斯的生存。
1932 年,政府下令关闭包豪斯学校。9 月 30 日,纳粹分子闯入包豪斯学校,开始打砸毁坏东西。他们甚至想炸毁学校建筑,但由于学校名气太大,它逃过了这一命运。豪斯学校关闭后,纳粹继续迫害其成员,指控他们为“文化布尔什维主义”( )。一些人死于集中营,但大多数人设法逃往西欧和美国。
五,
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被聘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员,在那里他们重新制定了设计课程。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创办了新包豪斯,后来该校成为芝加哥设计学院。密斯也选择定居芝加哥,并逐渐成为著名的建筑师。
黑山学院在美国推广包豪斯思想和理念
约瑟夫·阿伯斯和安妮·阿伯斯在北卡罗莱纳的山区创办了一所艺术学校,名为黑山学院。黑山学院对美国先锋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帮助约翰·凯奇、莫西·坎宁安、巴克敏斯特·富勒、罗伯特·劳森伯格、赛·托姆布雷完成了包豪斯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实践,在黑山学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舞台,实现了颇具实验性的艺术飞跃。如果说在欧洲,包豪斯有着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在美国,在北卡罗莱纳的垦荒土地上,包豪斯通过黑山学院找到了理想的土壤,将欧洲的现代主义与美国的自由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影响了世界。
包豪斯出版物
1938年,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大型展览,专门展示公立包豪斯学校对世界的影响,从此包豪斯在世界范围内奠定了其历史先驱地位。
包豪斯是一份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宣言,艺术与科技的交织、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包豪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虽然只存在了14年,但却影响了后世直至今天几乎所有行业的审美意识和设计理念,可以说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方式,时至今日,包豪斯艺术大师们的思想和理念还在不断被后人咀嚼和延展。
事实上,人类历史往往是由少数人在短时间内改变,然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追随和发展他们的伟大创造。在此期间,包豪斯成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建筑、绘画、设计、家居等方面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包豪斯带有鲜明的工业时代到来的特征和对未来人类生活的乐观预期。然而,这一切在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遇了剧变。
如今,包豪斯在各个领域的艺术创新神话不但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淡化,反而愈发卓越:那是一个对未来和人类创造力充满信心的时代;神圣并未消亡,商业与资本尚未异化人性;战争的阴影虽然迫在眉睫,但尚未彻底摧毁人类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心……
包豪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伟大的人类画卷。这幅画卷在今天看来就像一场“梦”,但这个“梦”终究是为人类而创造的——人类应该对自己抱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我为创造如此非凡梦想的设计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骄傲——尽管它从未完全实现过。包豪斯的时代已经过去,包豪斯的时代尚未到来。
“自由绘画”
中国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
由于历史原因,所谓“写实主义”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无数代画家在写实与表象的领域中辛勤耕耘,创造出了一座又一座艺术丰碑。而绘画的内在脉络与理论线索,以及当代语境中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格局与氛围,在中国当代学院教育中只是零散地存在,难以形成体系,多半依靠学生自学。因此,现代主义以来的美术教育的缺失,导致当代绘画中“新瓶装旧酒”的现象频频出现。对创新的渴望,在心灵中不断与旧观念与旧标准的束缚做着斗争,看似前卫的观念与守旧的方法论相辅相成,导致原创性低下,模仿盛行……
自由绘画非具象研究工作坊首批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
抽象艺术是现代主义的浓缩成果,已有百年历史,现代主义以来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与其息息相关,如今已成为西方重要的艺术传统,包豪斯以来的现代艺术教育也不断培育着抽象艺术的艺术风格。近年来,中国正经历一股“抽象热”,抛开浮躁的表象,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现代审美,追求一种更加尊重个体、追随内心自由表达的渴望,或许才是当今中国抽象艺术蓬勃发展的深层动因。
谭平老师在2017“以抽象之名”活动上与青年艺术家交流
经过长时间的邀请导师交流和举办“非具象”教学的实践,为了让“自由绘画”的理念影响更多的年轻人包豪斯学院,也为了让更多对“非具象”绘画研究感兴趣的艺术家和参与者有机会与国内顶尖抽象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探讨。为进一步推动国内非具象艺术的原创发展,“库艺术”倾力打造2019年盛夏第二期“自由绘画-非具象研究工作坊”,我们特别邀请了谭平、马树青、 Kribo、方振宁等国内一线抽象艺术家、教育家、评论家作为本期特邀导师。
马树青老师在2017“以抽象之名”活动上与青年艺术家交流
二十余位热衷绘画创作、极具潜力的精选成员,将与特邀权威导师一起,在十一天的时间里摒弃外界事务的干扰,在全新的课程配置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拓展和强化创作思维的实践训练中,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触及内心深处从未被触及到的精神之光。在非风景写生的学术指导下,不断突破自我设限,摒弃外在标准,真正将媒介与表现、身体与观念融为一体,将自身的精神力量与自由意识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方振宁老师参观“免费画展季”
克里博教授在“免费绘画展季”开幕式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