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9 09:16:36作者:佚名
1952年,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按照苏联模式教育体制,对全国老院校院系进行全面调整。 这场运动中,天主教徒创办的北京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原校名被撤销。 从那时起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了。
“本土化”发展
辅仁大学始建于1912年。当年9月,中国天主教两大领袖马相伯和应连之联名致信罗马教皇,请求罗马教廷派人来华建立一所大学。 1921年12月,教皇正式颁布敕令辅仁大学,在中国建立一所大学。 他们希望这所学校能够成为传播天主教的阵地。 但事情却适得其反。 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代,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党政府都强调教会学校必须由中国人管理,不应该用来宣扬宗教。
许多新教徒对这些政策表示厌恶和抵制。 有趣的是,在等级制度、风俗习惯、礼仪方面都比较严格的天主教堂,此时却表现出了非常和谐的态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辅仁成立初期,教授的课程包括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英语、数学等,宗教内容只涵盖在哲学系的课程中。 因此,辅仁大学凭借其积极的“本土化”辅仁大学,与当权者保持着良好的互动。
“闭门读书”饱受诟病
长期以来,辅仁大学以“闭门读书”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京城里流行的一句顺口溜是:“辅仁是寺庙里的和尚,六识不静就不要报名。” 暗指他严谨的学风。
虽然教学管理近乎严厉,但确实能提供真知灼见。 从这种环境中走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将来都会成为在社会各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其中有刘少奇夫人王光美、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文物大师朱嘉欣等。
然而,在1950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须伦专门批评了“闭门读书”教育:“决不能重蹈所谓的覆辙。”过去“为了学术而学术”。 “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政治经济学、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教育。” 即在这次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范围内有计划、统一进行院系调整。
1950年10月10日,为彻底解决辅仁大学问题,教育部宣布收回辅仁大学自行办学,任命陈元为校长。
辅仁失踪
1952年,准备工作成熟后,部门调整正式提上日程。 3月,北京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的方案得到政务院周恩来总理批准。
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展开了一场“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显然,这次运动为部门调整做了思想准备。
在此期间,陈元在《光明日报》上进行了长时间的自省。 他说,出于“个人利益”,“二十、三十年来,我一直是帝国主义的俘虏,忠实地为帝国主义奴役和麻醉年轻人”。 ”。
《人民日报》也无情地批评了辅仁大学部分教职员工的“思想问题”。 例如,“教育厅厅长欧阳翔在谈到中学教育政策时,实际上讲的是美国和蒋介石。人民政府的中学教育政策。赵希宇,经济系系主任,通过《企业管理》课程,向学生传授资本主义社会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
在教学调整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 每个科目都是根据教学和研究部门构建的,并遵循苏联教学大纲。 辅仁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振甲回忆,当时“教育部有一个(苏联)顾问,学校有一个(苏联)顾问团,有一个组长,校长必须听这位校长的话。”
在这次调整中,一些专业也被削减了一半。 例如,以英语为主的西班牙语系,高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大学,剩下的低年级学生全部转读俄语。 “当时我就觉得苏联是老大哥,中苏签订了条约,关系密切。” 王振甲说道。
这样,到1952年9月留学之路,辅仁大学除经济系、哲学系外,全部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曾经风光一时的辅仁大学,从此在大陆消失了。 海峡对岸,1960年,天主教会在台湾恢复辅仁大学。 从那时起,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
(周昂,《中国周刊》2012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