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9 10:45:35作者:佚名
主要内容报告
编辑
“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是积累学分,它突破了传统的专业和学习期限的限制,将技能训练与学术教育结合起来。“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为弹性学习制。按照“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完成一门课程,就会被授予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训练、参加考试也会被授予学分,然后所有学分都累计起来。同时,允许学生不按照常规的学期时间学习,而是像银行存款一样,学习时间可以集中或中断。即使过了几年,之前的学习经历仍然可以转换成学分上海港湾学校学分制,存入“学分银行”。
特点和优势
编辑
西方国家很早以前就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每学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学分银行”特别适合职业教育边学边练的特点。职业学校设立“学分银行”,让学生边学边工,工学交替。学生完成一门课程后上海港湾学校学分制,可以把所修学分存入“银行”,工作几年后再继续学习,每修完一门课程算一个学分,累计到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可“提现”相应学历资格。
“学分银行”的“灵活”优势显而易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进入市场;有利于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发展历史报告
编辑
2006年,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可学、随时学、处处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的总体目标。上海市教委就学分互认开展调研,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初步拟定了《高等教育学分互认试点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试点方案》,在成人教育、非全日制教育等领域进行试点;探索建立“公民终身学习卡”制度,记录公民终身学习状况和学习奖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分银行”,对学历或非学历成果予以认可。[2]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的‘桥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累积和转换制度留学之路,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以来,“学分银行”概念频频出现在一系列政策文件中。[1]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国家学分银行,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以不同形式认定、记录和存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学分。鼓励区域、联盟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积累和转换制度。”[1]
2020年11月,北京学分银行正式成立。[1]
本地发展报告
编辑
全国
截至2020年11月,全国共有16个省市开展学分银行建设,而学分银行的“央行”即国家学分银行仍在设计建设蓝图之中。[1]
上海
截至2020年11月,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累计开户人数376万,累计转换学分9.1万人。[1]
学习成果报告
编辑
学分银行认可的学习成果分为三类: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其他非学历教育项目。
1.学历教育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国家教育系列学历教育所取得的学分、学位、学业证书等。
(2)职业培训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取得的、经学分银行认证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培训项目成果。
(3)其他非学历教育项目的学习成果,是指学习者在社区教育、老年大学等非正规教育项目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经学分银行认证的学分、成绩和学习记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