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8 21:33:21作者:佚名
上面我们讲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区别,以及两人在学习西方方面的根本区别。 有人认为左宗棠比李鸿章强,当然也有人认为相反。 事实上,无论是左宗棠还是李鸿章,他们的精神和学识都是从历史中继承下来的。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站在前人海防和海军建设的见识和见识的基础上的。 在林则徐和魏源面前,他们都是学生。 不管李鸿章认不认,看历史渊源:整个洋务运动都是学习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
左宗棠完全继承了魏源的思想
对于拜林则徐、魏源为“师”的问题,左宗棠一直将自己视为林则徐精神衣钵的继承者。 左宗棠年轻时对魏源十分尊敬。 甚至后来他当了刺史,无论买书还是读书、与人聊天,都对魏源的书充满敬意。
从清朝的政策来看,洋务运动的精神实质就是“师夷长技,制夷”,而这也来自于魏源。
早在1840年代和1850年代,魏源就对西方进入中国后中国儒家知识分子如何应对以及清政府如何加强自身的发展做出了全面的规划。 从国防到民生,从经济到军事,从政治改革到行政整顿,一切都已布局。
说白了,洋务运动从1860年代的蓬勃兴起到1890年代的彻底失败,都是在贯彻魏源的方针政策。 如果说在军事方面,丁日昌是为李鸿章做了布局,但丁日昌的布局也是基于魏源之前的布局。
林则徐早在1841年就提出建造西式军舰,向西方学习。当时林则徐称之为“船、枪、水军”,并提出“良器、巧技”八字格言。 、勇敢、团结的心。” 好武器专指海军武器。
1842年12月,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海防观。 直到1884-1894年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所采取的策略都没有超出魏源的思想。
他提议设立造船厂和机械局; 聘请外国人作为技术人员,教授如何建造和操作船炮; 自己掌握技术后发展自己的产业,最终形成国家的军工体系。
对于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魏源提出“欲制洋人,必先了解洋人之情”。 他乔装带着彼得大帝,乔装前往英国、法国学习先进的造船技术,努力治理国家。 他希望中国人民能够再次富强起来。 这是向外国人学习并发展技能。
在军舰制造方面,魏源提出了一条购买、仿制、自产的全方位路径,也被称为“买仿路线”。 他说:“水战的兵器一定比火炮威力更大,西夷人一定不善于制造,西夷人也一定不习惯使用它。与其控制在内地,最好从外边的蛮族那里购买。”
为了仿制、自造,魏源主张在广州虎门以外的沙角、大角等地设立造船厂和枪械局,聘请西方工匠传授造船和操作战船、兵器的各种方法。 同时强调向闽粤能工巧匠学习技艺——工匠学铸造,精兵学车攻。
向西方学习的本质是把西方的技术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需要改变。 然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很多人从思想和利益上都难以接受延续了数千年的科举制度。 因此,魏源提出改变武举制度,将西方的战舰和兵器纳入其中。
可以说,魏源在1840年代就提出了这个想法,20年后,左宗棠将其付诸实践并成形。
魏源精神衣钵的真正传承者
作为林则徐、魏源的后裔和精神衣钵的继承人,左宗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开始关注海防和海军问题。
为什么与法国合作而不是英国:阿斯彭舰队事件。
当时,左宗棠才二十出头。 结果,左宗棠三度想功成名就都失败了。 二十年后,身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感到十分愤怒。
而且,由于英美政府要么有意控制我们的海军,要么把我们当作罪魁祸首,购买大量破船留学之路,要么把我们当作乞丐,建立一支阿斯彭舰队,所以中国不仅提供了金钱,还提供了很高的招待标准。 ,结果如何?
中国官兵未经许可不得登船、驾驶(当然我们老百姓也做不到)。 未经英国指挥官员同意,他们不会参加战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参加训练,也不会接受中国的派遣。 你看,中国花钱买船、雇人。 这就像邀请了一群祖先来到这里。
购买该列即可解锁剩余的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