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4 08:51:26作者:佚名
今年年初,北大与清华互开本科生课程的消息席卷网络。 不少网友调侃说,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去北大还是清华了。 事实上,北清之间的互通课程早在多年前就已进行过探索,而这一互通课程于2020年初重启,至今已稳定运行一年。
作为中国大学的排头兵,北大、清华大学的此举无疑产生了相当大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随着众多大学在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等方面进行探索,大学之间的“围墙”不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牢不可破。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些举措一方面盘活了很多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与清华互办课程合作升级,共开设83门课程、695个名额。 其中,北京大学向清华本科生开设核心通识课程56门,名额396个; 清华大学将为北大学生开设27门优质课程,其中299个名额。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随岩在接受中青报、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大与清华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悠久的合作传统。 据了解,两校生命科学学院已经开设了互选课程。 2020年1月13日,北京大学教务处和清华大学教务处同时发布通知,宣布两校已达成校级互开部分本科课程并相互认可的共识。学分。
付随言说:“这确实是第一次全校本科生能够互相选择彼此的优质课程并互相承认学分。 这将更有利于两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对于两所学校的学生来说,隔壁学校的“网红班”都非常有吸引力。
“我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两所大学不同的学习氛围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生梁先生2020年秋季学期选修了清华大学工业基础训练中心开设的“3D打印创意设计与制作”课程,他对各种实验和操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就希望有机会在实验室里体验亲自设计制作物品的乐趣。
经历了上学期抢课失败的经历,本学期,清华大学新雅学院学生王天宇早早地站在了选课系统面前,成功抢到了李猛老师讲授的《哲学概论》课。 。 按照新雅学院的培养计划,他已经修完了哲学基础课。 事实上,他不需要这门课的学分。 不过,他仍然愿意每周两次骑车往返北京大学,以获得前两排的座位。 据他介绍,他每堂课都记了3000多字的笔记,只是为了“学术追星”。
对于开放课程的选择,傅随艳透露北大清华互选本科课程,两校在不影响本校学生选课的情况下,根据各自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初步选择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课程。 “清华可能会开设更多的工科课程,包括一些动手实践的课程,而北大主要侧重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包括一些很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未来,我们将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选课范围,稳步增加开放课程数量和学生人数。
付随艳认为,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学习机会,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学习自主权也变得更大。
“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需要增加各种优质课程的供给。无论多么优秀的学校,教学资源都必然会受到影响。”通过学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可以有效挖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力,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建构选择和可能性。”付随艳说。
另一方面,付随岩表示,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气质,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体验不同的大学传统,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这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
如今北大清华互选本科课程,北大、清华等一些地理位置接近、教育水平相近的“CP大学”,开展了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措施。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于2011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校每年互派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开设课程,并互相承认对方的学分。 2019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河南高校校长签署校际选课、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 河南省高校率先实行校际选课和学分互认。 本科生可以跨校选课。
不久前,教育部在回复政协提案时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学分互认,逐步完善学分网上互认机制。 接下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指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以这种方式打破大学之间的围墙有何意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鲁晓东表示,北大和清华大学此举实现了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我们要推倒‘看不见的墙’。这不是北大培养人才,也不是清华培养人才,而是大家共同努力,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培养优秀人才。这种开放举措,是为了开放。”上墙有特色,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学培训不应该局限于一所学校,我们应该打开这扇门,共同推动人才培养。”陆晓东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
鲁晓东表示,进一步打破大学之间的“围墙”,推动大学之间学分互认是大势所趋,但“技术问题”仍需解决。 “推动学分互认英语作文,还必须建立完善的学分核算机制。高校之间只有建立严格的学分财务核算机制,才能让‘学分互认’走深走远。”
(原标题:《北大、清华、清华开始互选课,要打破大学之间的“墙”还需要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