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三轮冲刺阶段专业课攻略之经济法:过滤关键词,记忆关键表述!

三轮冲刺阶段专业课攻略之经济法:过滤关键词,记忆关键表述

更新时间:2022-12-11 21:03:48作者:佚名

前言

人大经济法一直以来不算是最热门的专业,上岸难度并不算特别大,所以这是一门性价比很高的专业。但是,经济法的初试相对散乱,时有超纲题目出现,因此对大家的记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后期记忆经济法,和民法的思路相反,如果说民法是“逮住重点知识深挖”,那么经济法即使在后期也强调铺开面的广度,但不是深度,这就是题目所说:过滤关键词,记忆关键表述。

八、经济法怎么背诵?

(一)过滤关键词

经济法,不论是基于其所规制的社会关系,还是其中部分知识的技术性,这些知识点往往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较远,某些表述也是我们在其他部门法的学习过程中非常少见到的,相应表述也显得有些生涩,且原理性知识点中充斥着大量的长句;原理性较弱、没有什么理论深度的基础知识点,又有很多以列举的方式呈现,动辄八九条甚至十几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经济法知识点难以背诵的特点。

为了在背诵初期克服这一困难,建议考生在尝试背诵某些重点内容的时候,若出现一时无法全部背诵的情况,那么就先将大段论述分层,记录要点的数量经济法案例分析题,并将每一层/每个知识点过滤出关键词,让这些关键词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即可跳到下一个背诵的知识点。例如,“经济法的含义”这个知识点,考生在初次背诵时,在分层后应当首先记住“纵横统一”、“经济管理关系”、“体现纵向因素的横向关系”这些关键词。之后若有条件,可以此关键词为核心,前后展开,将相应论述全部背熟(详见第二点);若无条件,也可以凭借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掌握,得出自己的理解,在“输出”环节尝试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具体阐释。

(二)记忆关键表述

在牢固记忆关键词的基础上,考生应当在次轮背诵中尝试记忆这些关键词所在的论述,尽可能地记住一个完整的意群,即“以关键词为核心,理解并记忆上下文”。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排斥将数个句子简化并融合成一句的做法。如在“市场准入”这一知识点的背诵中,考生在记忆了诸如“市场主体资格”、“普遍准则制”、“某领域或地方”、“法律政策壁垒”等关键词后,应当设法将这些知识点融汇成一句自己能够背诵的几个句子,如“对市场主体进入某一领域或地方进行限制的制度,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法案例分析题,该制度往往以普遍准则制的形式存在,即市场主体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一般条件,既可以获得市场主体资格。此类市场准入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法律或政策壁垒”。

对于拓展性的前沿知识,以及一些本来并非重点知识,只是因为成为热点而变得重要的知识点,考生需要牢记“点到为止”,把讲义和课程中的论述当作“素材积累”,根据这些材料中发现的问题、思考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组织答案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素材,记忆它们的关键词、关键表述、知道它们应当归类于哪个知识点之下,确保真的考察到能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三)默读/默写

在记忆了关键表述后,考生可以在次轮背诵中尝试着默写或默读自己脑海里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表述,尽可能的语句通顺,结构分明。应当注意,默读和默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劣势,考生应当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掌握情况、时间和进度安排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采用最适合自己、最有效率的一种方法。

默写的优点在于,这种输出方式,和最终考场上的作答方式是一致的,对知识点的默写可以视为一种全真模拟。很多同学会出现“背的很熟,写不出来”、提笔忘字等问题,或者掌握不好答题时间、书写速度、篇幅安排和字体大小等,那么这种模拟输出和作答的过程是很必要的。但是默写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同样的内容,默写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并且默写容易造成大量的延宕(指在数个知识点之间的默写间隔了太长时间,影响效率)和虚假的成就感(即看着自己厚厚的一堆默写纸,感觉自己的掌握情况非常好)。因此,为了节约时间、缩短周期和避免造成盲目自信,建议考生如果是对知识点的默写记忆,采用默写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如果想要全真模拟,则可以完完整整地做一道材料分析或者论述题,而不只是针对某一个名词的解释。

默读的优缺点与默写基本完全相反。同时另外需要注意,在默读的过程中,考生务必要正确对待不会的知识点,直面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切不能因为记忆不完全就放弃这项任务或直接翻阅讲义查看。若发现数量上有所缺漏(即和第一点中的“标注知识点的层数/数量”联系起来),需另外做好记录,后续进行重点突破;若实在无法完整复述,可在关键表述或关键词的基础上自行发挥,尽可能地表达出讲义中的意思,同样也需要做好标识,事后要进行攻关。

这个过程是非常消耗脑力的,也是非常痛苦的过程,但是它可以迫使考生将之前学习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输出能力。“以为自己记住了”很容易,是否“真的记住了”,需要检验。以“垄断协议”这个知识点为例,考生须马上反应过来它下面尚有含义、构成要件、分类(及其法律规定)、法律责任等几个次级知识点,并且在脑海中生成它们的具体内容,对于未落实的内容须强化理解记忆。这一阶段完成之后,考生应该就对自己的实力有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估计,之后进行冲刺计划时也更得心应手。

(四)相关知识联想

到此为止,考生对于单个知识点的掌握基本上已经足够了,但这还不足以应对专业课的一道材料分析或者案例分析题向我们提出的“从知识点储备中提取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并将它们融会贯通”的要求。在这一阶段,有条件(条件不成熟的同学可以借助各种展示工具)的同学依然可以尝试不借助载体而是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联系。那么如何建立联系呢?

我们建议从总论之外的知识点入手(如对照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内容的目录),在回忆每节知识点的同时,查找自己在总论部分的知识储备(在此过程也可以试着默读以加固记忆);“一体两翼”的主干知识点梳理完毕后,考生可以转向总论(经济法总论和小法总论)知识的目录,结合相应知识点,查找自己在经济法主体、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的知识储备,以此检验自己是否能够做到“目光在总论和分论之间穿梭往返”。

下面将以个税法为例演示这种方法。首先,我们看到个人所得税,以它为原点,联想到它的分类、征税对象、税率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联想到与个税课征模式密切相关的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之间的折中妥协;又联想到专项附加扣除制度和反避税措施所基于的量能课税原则,而个税法及其制度本身也是税收法定原则的最显著体现形式。个税作为一种重要的税,当然也具有所有税种一般性地具备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也均分享相同的概念和性质。如果考生仔细阅读了拓展资料,也会联想到个税属于直接税的显著表现形式,进而联想到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差别;拓展资料中还包括新个税法引入反避税条款及其不足,这些条款和反避税措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内容,因此有些内容可以和企业所得税法相互联系,甚至二者共同呼应了税法总论的一些内容(如:属人管辖与属地管辖)。我们也知道税法作为宏观调控法的一种,在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方面上也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引出宏观调控的概念、调控手段、调控原则等。最后,经济法作为整体所具备的政策性、政府主导性、综合性等性质也适用于个税法,其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等原则也仍旧适用,个税法也追求社会范围内的实质公平正义这一价值。

在进行多次这样的训练后,考生可以尝试以总论知识反推其他知识,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知识点联系的其他知识点太多的情况,所以这应该是考前不久冲刺阶段的任务。

(五)模拟练习

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配套地进行一些模拟练习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模拟练习”,区别于自己对于知识点的默写,而是对于真题或者习题的回答。之所以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是因为默写是一个自己主动去探索的过程,即“我背/写到这里,继续往下背/写”,是一个像背单词从A到Z,按顺序进行的过程,类似于做1000题时,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会做,而是根据上下题,知道这道题该考什么了,所以选了和这个考点相关的答案,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而考试和模拟练习,提问是“抽查”,就像用“乱序版”来背单词,对体系搭建、知识点的定位、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与其他知识点联动的能力都有一个综合考察。

整体思路方面,从题目的复杂程度(而非难度)上,应当由简单至复杂,即可以先从名词解释做起,再到讲义或教材每章的相关题目,再到真题和综合性的大题,或者是对于名词解释题目的“小题大做”;从题目的难度上,自然也应是由简做到难;从答案的组织上,可以由孤立的知识点阐述,到相关知识点的列举,最终做到可以完整地组织一份答案出来,以应对考试。

(六)形成整体记忆

反复多次的总-分、分-总头脑风暴后,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已经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在考前几天,考生可以抛开一切讲义资料等信息储备,用白纸或者软件制作该门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图,制作的过程也是慢慢回忆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拓展性知识的过程。这项任务完成后,我们就算彻底完成了经济法专业课的复习。

百日冲刺阶段

购买说明

全程班课程和全程资料体系均可单售,具体价目如下:

购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