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4 17:07:12作者:佚名
新课改强调小学数学要和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展开学习,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事物激发数学兴趣,既可以有效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攻克难点,收获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认真地投入数学课堂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用单一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点,忽略了师生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性。数学课堂同样如此,通常是由教师先行介绍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将公式定理展示在黑板上或大屏幕中,亲自示范它们的使用方法,而后带领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枯燥的流程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地位也不利于他们思维意识的发展。这就导致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得不到学生的积极配合,使得班级氛围低沉,没有活跃的课堂环境,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更加不愿意学习,由此陷入恶性循环,久而久之极易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是由教学方式单一导致的,原本数学知识就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复杂性,没有多元化活动的支撑很难调动学生的热情,无法保证数学教学质量。
(二)应用性质不足
小学教育近年来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逐渐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但是对于小学数学科目而言,依旧存在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的情况。原因之一便是数学科目包含大量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在没有多元化活动支撑的前提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习题中,大部分内容缺少生活气息,没有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小学数学教学网,导致学生对数学有陌生感,不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展开学习,没有办法保证最终的学习效率。过于复杂的题目设置导致部分学生连题目要求都不理解,导致解题思路出现偏差,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这些都是数学应用性不强导致的,不仅无法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在具体的应用中也存在阻碍,导致教学效果甚微。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不具备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并且缺乏生活经验,对待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仍旧喜欢用“是否有趣”作为判断标准,来决定自己对一件事情的用心程度。如果有趣便会专注地投入课堂,如果感受不到乐趣很容易出现走神、与同桌做小动作等行为,影响听课效果。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授课方式,以激发兴趣为首要目标,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身心发展特点开展与大家接受能力相符的活动,摒弃原始的教育理念,利用生活情境加以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此保证数学课堂效率。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并掌握二者的周长公式,能够利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个机器人玩具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随机点名回答问题,机器人的头部是正方形,上半身是长方形。在掌握它们的基本外形特征后,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两种形状构成的。如班级的黑板、课桌、铅笔盒等是长方形,窗户、魔方等是正方形。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让学生产生熟悉感,以此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将生活情境用于课堂导入环节,不仅能有效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还能有效加强对新课内容的吸收,从而保证教学效率。
(二)情境回归生活,提高应用能力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在课堂中一味输出理论知识,采用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根本不理解公式定理的真正内涵,在习题中遇到稍微困难的类型便难以解决,何谈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失去了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网,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学生能够顺利应用也是对学习成果的考察,不是单纯依据考试成绩决定某个学生的好坏,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解答问题后,就会收获学习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数学自信心,从而更加认真地投入课堂中。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情境回归生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复式统计表”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意识到制作复式统计表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根据具体的表格进行数据分析;在形成、认识、填写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逐渐明确统计理念。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统计表,让学生对它有大致的了解,而后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如何在真实情况下加以运用。班级即将进行一次关于颜色的调查,将同学划分为四个小组,给出红绿两个选项,每一组派出一名代表帮忙调查自己小组的情况,而后完成表格。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表的应用,并且借助生活中常见的颜色问题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从而积极配合完成取样,既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升华生活情境,培养逻辑思维
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解完某个知识点后立即带领学生展开练习,大家都能够顺利完成习题。但是当遇到类似的题目时,或许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提问,学生便无法解答。这种混乱的情况,通常是学生逻辑思维不清晰导致的。具体体现在学生看似掌握了本课重点内容,但是独立解题时仍旧存在问题,因为思路没有转换。由于缺乏逻辑思维的锻炼,学习效率得不到保障,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大数的认识”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还大的数字,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类推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它们的顺序表。教师带着计算器来到课堂,为大家演示10000,而后提问:“如果再拨一颗珠子是几万?当到九万的时候,万位满十怎么办呢?向前一位进1表示十万,那么万和十万又有什么关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逐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借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四)设置生活作业,实现学以致用
要想有效保证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教师采用丰富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还要注重课后巩固的重要性。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大家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作业环节,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强化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使用数学知识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利于他们把课堂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以此保证教学质量。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学以致用。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多边形的面积”一课,在讲述完重点内容后布置任务,回到家中测量一下自己学习桌的面积,带着准确的数据回到课堂中与大家分享。如某位学生的桌子是长方形的,他首先要明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以宽,而后用卷尺测量出书桌长和宽的具体数字,如果长是50厘米,宽是20厘米,那么它的面积就要用20乘以50得出1000平方厘米。回到课堂中将自己的数据交给教师,并且详细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对计算正确的学生要提出鼓励,存在问题的地方应及时指出并提供修改意见。在应用题中要注意单位面积的使用,如果已知的两个数字单位不统一,需要转换一致后进行计算,保证最后结果的精准性。教师通过设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并且设计开放性作业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认真地投入实践中,既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应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以及实现学以致用这四个方面,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教师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借助生活中的案例提高数学综合素养。
【工作单位】
甘肃省永靖县四局小学,甘肃 永靖
——《新课程》杂志首发
官网网址:
《新课程》杂志
主 管: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 办: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4-1324/G4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