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更新时间:2022-07-13 08:05:14作者:佚名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篇1

感知觉的规律作为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中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先了解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我们平时经常说“我感觉很开心”“感觉自己萌萌哒”等这样的话语,但我们要知道,在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指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这可真香啊!”“这个看起来圆圆的。”就是对于感觉体现,通过这些话语我们没有办法很好的感知这个对象具体是什么。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如“这是一个大西瓜!”“这里有一个蛋糕。”等。那么在说到感觉规律的时候我们将从感觉和知觉两大板块分别进行阐述。

(一)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感受性:指的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感受到刺激的能力。比如,被针扎了一下,感觉到疼,那么就说明具有感受性。

(2)感觉阈限:由于每个人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较迟钝,有些人较灵敏——用什么来测量感受性的不同?于是就有感觉阈限,就是对于刺激的量的大小,多少的把握。

我们需要记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两者呈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比如,将针轻轻地放在A,B两人的手上,A可能在放到5根针的时候就感受到了针的存在,说明他的感受性就较高;而B则需要放到13根针才察觉到,说明感受性较低。

2.适应现象

指的是长时间刺激在某一器官,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嗅觉适应。那么在考试过程中,更多考察的就是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1)明适应:由暗→入明对强光的感受性降低

(2)暗适应:由明→入暗对弱光的感受性提高

3.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我们将感觉对比划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这是根据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比如,“我于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体现的就是同时对比,在人海这样一个广泛的范围中同时呈现时,将他人作为背景,与我们关注的对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像“冬天吃完冰棍再立马喝温水,会觉得这水格外的烫”体现的就是继时对比,也就是冰棍和温水这样两个刺激先后作用于我们的口腔从而产生的对比。

4.联觉

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比如色听联觉,听到《黄河进行曲》这样激昂热情的音乐时所产生的咆哮奔流而去的黄河水流形象。

5.感觉的补偿作用

指的是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比如,盲人虽然目不能视,但是他们的听觉一般非常灵敏。

(二)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指的是人受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也就是根据个人的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将其他内容当做背景。比如,我们在准备考试时,会重点去看老师划分的重要知识点,而对于一些较为次要的知识则关注的较少。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于只觉得对象总是以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解释,并用此将其标志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比如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我们成人在欣赏时能够体会到向日葵像火焰一般的艳丽和谐,具有灵气这样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小朋友可能就是“向日葵很好看”,但较难理解其中的深奥的情感表现。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当玩捉迷藏游戏时,我们发现躲起来的孩子露出了小脚丫,这时候我们只看到了脚丫,就知道孩子躲在那儿了,就是因为知道孩子是统一的整体,脚丫是作为其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4.知觉的恒常性

指的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比如我们站在高楼上看楼下的人,会发现人非常的小,但是我们知道楼下的人并不是有伸缩身体的特异功能,而是由于高度的差异造成的,依然明确人的高矮没有变化。

以上是我们对于感觉和知觉感知觉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习题方式来进行相关演练。

习题一:“万绿丛中一点红”、“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等情境的“一点红”、“独秀”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因为()。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经验D.感受性

解析:B、这是同时对比的.一种表现。

习题二: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教师换起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这是知识()的利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解析:C、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显然在学习新知识时,老师调动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即是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 篇2

感觉的规律和知觉的基本特征这部分知识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属于常考点,比较重要而且容易混淆。我们在备考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进行准确识记,更要结合例子去理解知识点,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部分知识点一般以单选题为主。下面我们就对这两部分知识点进行辨析。

知识点一:感觉的规律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一个感觉器官对应一种感觉能力。要想产生感觉,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感觉能力知觉的恒常性,另一个是外界的刺激。例如,产生听觉,一方面听力要好,就是我们说的感觉能力;另一方面要有足够大的音量,就是我们说的客观刺激。

在心理学上把感觉能力称之为感受性,把客观刺激的大小量值或范围称之为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是反比的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则越差;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则越好。用例子来理解:我们在体检测视力的时候,视力越好的人,对于越小的字符看的越清楚,而视力差的人只能看清楚大的字符。视力就是感受性,测视力字符的大小就是感觉阈限,所以两者之间是反比的关系。

绝对感受性是感觉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例如,某人在一杯水中添加2g糖刚刚能尝出甜味,那么刚刚尝出甜味的能力是绝对感受性,而2g糖则是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例如,10人的合唱团加进去4个人后,刚刚感觉到合唱音量变大,刚刚感觉出音量变大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音量变大的量值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知识点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觉适应:在持续的外界刺激下感觉能力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嗅觉适应。我们看完电影从放映厅出来觉得外面光线刺眼,很快就习惯了,这是明适应;而刚刚进入放映厅开始看不见,慢慢看得清了,这是暗适应。

感觉对比:月明显得星稀、黑人显得牙白,这是几个刺激同时出现,所以是同时对比。而先吃糖果后吃西瓜,西瓜吃起来不甜知觉的恒常性,是几个刺激相继出现,是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例如,我在长时间在跑步机上跑步,停下来时感觉身体改在向前的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种刺激引起两种感觉的现象。例如,看到白色的墙面觉得冷,在视觉和肤觉上都有感觉,就是联觉。

知识点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强调的是知觉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能够将知觉的对象优先加以清晰反应。例如,地理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识地理特征;夜空中看到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都是知觉的选择性。

整体性:强调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知觉时可以从部分知觉出整体,部分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还能从整体上去感知。例如,窥一斑而知全豹。

理解性:强调用自身已有经验去知觉,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知觉各不相同。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恒常性:强调知觉对象本身没有变化,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我们对于对象的知觉保持不变。例如,坐在教室里,面对着我们的窗户是正方形,可其他几个窗户看起来不是方形的,但我们仍然知道窗户是方形的。窗子本身没有变,只是我们面对每扇窗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是知觉的恒常性

【试题呈现】

1.在写板书生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象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答案】D、解析: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是为了更好的呈现相近字的不同部分,属于同时呈现不同的刺激,是感觉对比。

2.当进入一间屋时,有人关注盆景,有人关注条幅,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答案】A、解析:个体的关注点不同,把知觉的对象优先加以反应,所以为选择性。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感知觉的规律】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08-14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08-14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08-28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习题08-14

幼儿教师《保教知识与能力》讲义:幼儿教育概念08-14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解读08-26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归纳03-10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08-26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归纳03-11

幼儿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学前教育原理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