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9 15:12:12作者:佚名
以下全文摘自王永明《重大突发风波情境建立理论与实践》附件3,推荐阅读该书了解、学习突发风波情境建立相关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总则
巨灾情境建立是根据“底线思维”,对未来可能发生、概率小、后果极为严重的巨灾进行情境假定模拟、梳理应对任务、分析能力差别,并提出应对对策、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习、强化应急打算、提升处置能力的一种系统工作方式。为指导本市各有关单位举办巨灾情境建立工作,特制订本施行手册。
一、编制根据
根据《北京市施行办法》、《北京市突发风波总体应急预案》(京政发[2010]1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京政发[2013]4号)、《北京市巨灾情境建立总体工作方案》(京应急委发[2013])12号)和《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施行手册》(京应急委发[2010]8号)等相关规定,参考日本《国家规划情境》(,2006)、《国家应急打算手册》(,2007)等资料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施行手册适用于指导本市各有关单位举办巨灾情境建立工作。有关单位可结合巨灾特性和工作实际,选择适用的技术技巧,拟定具体的施行条例。各区县可在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习、开展宣教培训等工作中参照执行。
三、工作组织
(一)在市应急委领导下,分别由分管市领导和有关副秘书长负责,由牵头单位具体负责组织举办各重点专题的情境建立工作。重点专题及职责分工参见《北京市巨灾情境建立总体工作方案》(京应急委发[2013]12号)。
(二)各牵头单位要指定工作机构和专人具体承当情境建立工作,约请市应急委专家顾问和相关领域专家提供指导,可能委托相关科研单位作用巨灾情境建立技术支撑单位。
(三)各牵头单位既要有效借助技术支撑机构力量,更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针对巨灾情境建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积极组织综合应急管理部门、专项应急管理部门、专业处置队伍和一线企业单位共同进行认真推演、深入研讨、充分磨合,明晰应对要点和联动举措,并达成一致认识。
(四)按照巨灾应对工作须要,各牵头单位要强化与中央单位的工作对接,强化与周边相关省(区市)的应急联动,细化具体联动工作程序。
(五)各牵头单位应于2014年1月末前完成各重点专题巨灾情境建立工作方案,征询市应急办意见后,报分管市领导和有关副秘书长,并报市应急办备案。工作方案应明晰所选定巨灾的基本情境假定,具体工作步骤,以及人员、资金、技术支撑机构等保障举措。
(六)各牵头单位应于2014年6月末前完成各重点专题巨灾情境建立研究工作,产生研究成果,编制模拟视频,征询国家有关部门及本市各相关单位意见,组织专家评审,并上报市应急委。
(七)2014年下半年,各牵头单位要组织编制相应的专项巨灾应急预案,组织举办有针对性的应急演习和培训,并组织落实提高应急打算能力的各项举措。
四、工作流程
巨灾情境建立工作流程如右图所示:
巨灾情境建立工作流程
第二章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是运用特定的方式,对某类风波发生的可能性、发生发展的方法和过程、可能形成的严重后果等做出尽可能科学的描述。情境模拟不是风波预报,而是对风波在假设环境下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的战略判定,一般根据历史案例和科学预测来假定风波的最严重情形,同时要考虑本地公共安全风险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等诱因对情境发生可能性与后果的影响。
第一节情境筛选
巨灾情境筛选是从大量突发风波历史案例和现实恐吓中,设定具有代表性的巨灾基本情境,作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应急管理重点对象。
一、筛选标准
所筛选的巨灾基本情境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应以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为标准,选定本领域有代表性的巨灾基本情境。
(二)后果的严重性。所筛选的情境应是造成大规模人员死伤,巨大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或则巨大而深远社会影响的突发风波。
(三)影响范围和处置难度大。所筛选的情境应是须要调动数目巨大的应急响应资源,一般超出本行政区域的处置能力,须要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协调应对和处置的突发风波。
(四)发生的可能性。所筛选的情境应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毫无依据的想像。判定一个情境是否可能发生,可以参考以下诱因:
历史风波:尽管十分罕见,但在国外外的灾难历史中确实发生过的。
水灾趋势:因为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有些突发风波表现出发生频度和硬度加强的趋势。
专家推测:相关领域专家普遍觉得,个别突发风波发生的风险正在不断提高,须要重点加以关注。
二、筛选方式
(一)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通过系统地辨识风险来源,科学剖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综合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评估风险级别,并确定风险控制对策的动态管理过程。风险评估的方式可参考《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施行手册》(京应急委发[2010]8号)。各领域风险评估结果的极高和高风险清单,可以为筛选巨灾情境提供重要的参考根据。
(二)历史案例剖析与趋势预测
突发风波的历史案例数据,是判定一个地区(领域)是否可能发生某类风波,以及风波严重程度的宝贵资料。自然洪灾和车祸灾难有一定统计规律且历史数据相对丰富,应注重从历史数据统计方面研究相关风波发生的可能性。
预测突发风波发生的可能性时,还应考虑其发展趋势的变化,可使用基于历史数据统计规律的外延预测方式,并参考国外外相关研究推论。
第二节情境描述要素
在筛选并设定巨灾基本情境后,须要确定模拟情境的具体内容。对情境的描述,主要包括情境概要、背景信息、演化过程、事件后果等要素,如右图所示。
情境描述要素
一、情景概要
概要描述情境风波可能导致的人员死伤规模、基础设施损害、需要疏散的人口数目、环境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发生多起风波的可能性和恢复重建所须要的大致时间等情况。
二、背景信息
(一)风波主体。描述巨灾风波涉及的各种主体,包括致灾主体、受灾主体的背景信息。
(二)地理环境。描述此情境是否与特定的地理空间位置相关,或则风波的后果与事发地的地理环境是否有紧密的关系等。
(三)气象条件。描述风波的后果是否与当时、当地的气象条件紧密相关,非常说明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后果扩大的气象条件。
(四)假定条件。说明在情境设计时的一些假定条件,或则列出在地情境进行更改调整时可以考虑的一些情况。
三、演化过程
描述这种情境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对情境演变过程的描述,主要是为了清晰地诠释风波的发生缘由,驱动风波发展的主要诱因,风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及各个节点的灾难场景、标志性风波等。建立情境演变过程是评估风波最终后果、梳理应对任务、分析能力差别的基础。
应按照情境的性质,根据完整生命周期描述风波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不同类别巨灾的阶段界定、阶段特点和阶段持续时间不尽相同。对于自然水灾、事故灾难和个别公共卫生风波,其动态演变可能具有化学、化学或生物的规律;对于惊悚袭击等人为风波,通常有较长的前期企划过程和施行过程。
四、事件后果
风波后果剖析是情境建立的重要任务之一。风波后果主要包括可能引起的次生、衍生水灾、生命与财产损失、服务中断、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和常年健康影响等。风波后果的种类及其严重程度,决定应采取何种具体的防治与应急打算、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搜救、恢复重建等举措,以及所需资源和能力的种类与数目。因为风波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且事发环境具有多样性,对风波后果的计算非常复杂。
(一)次生、衍生水灾。剖析描述可能引起的次生、衍生水灾和风波,如水灾可能引起火警、洪水、泥石流,能让基础设施破坏等。
(二)死伤人数。计算可能造成的死亡和重伤人数。计算方式:一是历史案例中真实导致的死伤规模;二是按照水灾破坏力及周边人口分布等数据,选定适合的物理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进行仿真估算。
(三)直接经济损失。计算方式:一是历史案例中真实导致的损失;二是依据情境的破坏力及周边经济规模等数据,选定适合的物理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仿真估算。
(四)服务中断。剖析描述可能导致的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公共服务中断等情形。
(五)社会影响。剖析描述可能对公众心理、社会舆情和公共秩序形成的间接影响,如社会恐慌、抢救商品等。
(六)经济影响。剖析描述情境可能对地方和国家经济导致的间接影响,如生产设施受损、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截瘫和边境封锁、国内外经济贸易规模增长、投资与消费信心不足等。
(七)环境和常年健康影响。剖析描述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受影响人群形成的常年生理或心理伤害等。
第三节情境模拟方式
情境模拟应符合该类巨灾发生发展的通常规律,其主要根据和参考资料包括对历史案例资料的剖析、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情报信息、专家经验与推理等。
一、历史案例资料剖析
国外外相像的案例资料是进行情境模拟的重要参考。一般可采用以下方式:
(1)使用多次同类案例风波后果的统计数据;
(2)使用相像案例的后果数据,并按照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修正;
(3)使用不同类别的案例后果数据,同时按照风波硬度、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类推。
二、计算机模拟仿真
采用物理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风波演变过程及后果进行计算,尽可能科学、真实地诠释出风波的发展规律和害处后果。
选择和正确使用合适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工具、收集并打算模拟估算所需的各类数据资料、对模拟估算的结果进行评析和展示等工作须要较深的专业知识,一般需委托专业科研机构举办。
三、现场调查与模拟实验
对个别情境进行模拟时,可能缺乏相像的历史案例数据或无法进行计算机模拟估算,须要对计算的结果进行验证时,可采取现场调查、物理模拟试验等方式,对风波可能形成的负面疗效进行调查和试验。
比如,为获得轻轨东站发生火警、毒气泄漏等风波时可能导致的死伤规模,可以通过对西站在不同时间段的人员分布情况进行现场调查、通过释放烟雾或二氧化碳等方法对二氧化碳在东站内扩散规律进行实验调查。结合试验所获得的毒气扩散范围和含量,以及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人员密度分布,可以模拟剖析出人员死伤情况。
四、专家经验与推理
对于发生频度很低或无统计规律的情境,一般可以搜集国外外类似风波的典型案例资料,由相关领域专家或情报部门对风波的演变过程和害处后果进行推理判定。
第四节情境诠释
为了直观地诠释情境建立研究成果,以便后期举办推演和培训,要在文字描述基础上,辅以必要的图表说明,并尽可能采用三维模拟仿真技术、视频编辑等方式对情境的演进过程、事件后果和主要的应对行动进行直观的展示。
第三章应急任务与能力剖析
应急任务与能力剖析是针对所建立的巨灾情境,剖析每一阶段须要举办的应急任务,并评估每项任务所需应急能力和现有应急能力、查找差别的过程,是下一步提出应对举措的基础。
第一节应急任务剖析
与常规性突发风波相比,巨灾的生命周期更长,所形成的直接后果、衍生后果和社会影响愈加复杂、多样和常年,关键的应急任务可能不是一项而是一批,所涉及的主责部门可能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所经历的时间跨径可能不限于若干小时而是若干天。为此,要对巨灾应对阶段和关键时间点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列举各阶段、各时间节点所面临的全部应急任务。
从应对过程来看,可分为防治和应急打算、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搜救、恢复重建等四大阶段,其中“应急处置与搜救”是剖析重点,可进一步细分为先期处置、现场综合响应、全面响应三个具体阶段。
一、预防与应急打算阶段
指防治或制止危险源和恐吓演化为巨灾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危险源和恐吓识别、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风险控制、重要基础设施防护,以及应急预案、队伍、物资武器、避难场所等应急打算举措。
二、监测预警阶段
指对可能引起巨灾的危险源和恐吓的特点参数进行检测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防范举措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应急任务包括巨灾检测、信息情报剖析、预警发布、预警响应等。
三、先期处期阶段
指巨灾发生后至现场指挥部组建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应急任务包括旱灾判定、信息报送、一线处置、人员搜寻、控制直接水灾后果等。
四、现场综合响应阶段
指现场指挥部组建后对现场及周边举办专业处置的阶段。这一阶段所包含的应急任务有创立现场指挥部,检测评估现场形势,去除现场害处诱因,举办人员搜寻、医疗救助、信息发布、队伍保障、物资保障、避难场所保障、通信保障、交通保障、公众保护(疏散安置)、受害人员心理干预、遇难者善后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
五、全面响应阶段
指巨灾所可能引起的各种衍生后果和社会影响全面凸显,开始面对常年、综合、复杂的社会面问题。这一阶段所包含的应急任务包括舆情应对、公共设施初步恢复、受害者救治补偿、公众信心恢复重建,以及面向国际社会、国家有关部门和周边省(区、市)恳求增援等。
六、恢复重建阶段
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数蓝田数月)内恢复基本生产生活状态,并在相对长的时间(数月至数年)内恢复到风波前生产生活状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被害人员常年安置、基础设施和建筑物修补、环境与自然资源恢复、社会经济恢复等。
第二节应急能力剖析
应急能力剖析包括应急能力需求剖析和现有应急能力剖析,并在二者基础上评估应急能力差别。
一、能力要素
应急能力由完成各项应急任务的组织与领导、运行机制、人员与队伍、物资武器、应急预案、演练和评估、培训等几类要素构成。对应急能力的评估,可以分解为对上述要素的评估。
二、应急能力需求剖析
依据情境后果与须要举办的应对行动的描述,剖析每一项应急任务所需应急能力的目标水平,包括各项能力要素须要达到的标准、数量或水平。剖析结果将作为查找应急能力差别的基准。
三、现有应急能力剖析
按照应急能力需求剖析结果,逐条查找目前在本地区可获得的各类应急能力要素的数目和水平。
在对现有应急能力进行剖析时,须要搜集大量现况数据。部份数据已存在于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的数据库中,部份数据须要举办详尽的现况调查,主要包括对现有应急预案体系、经验举措、演练评估报告、队伍与物资规模、历史同类突发风波的应急处置报告等进行督查。为了易于数据搜集与剖析,可提早对须要搜集的数据项、内容和格式等进行规范。
四、应急能力差别评估
逐条对应急能力需求和现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填写《单项任务应急能力评估表》,这是提出强化应急打算工作举措建议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四章拟定与建立应对举措
情境建立工作须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基于现有应急能力,怎样更好地处置这种巨灾?”即在情境模拟、应急任务和能力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现有能力的具体应对举措,并建立专项巨灾应急预案,组织举办相应的应急演习和培训。
第一节制订应急处置举措
通过拟定具体应对举措,明晰各项应急任务“谁来干、干哪些、怎么干、完成期限”等问题。
一、基本要求
(一)确保应对举措流程完整。按照巨灾情境演变和应对流程,实现应急任务全覆盖。
(二)确保应对举措责任明晰。依据情境应急任务剖析结果,逐条对应对举措及其责任主体进行对照,确保职责清晰。
(三)确保应对举措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按照应急能力要素剖析结果,结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实际应急能力,对应对举措的施行条件和过程进行推演,避开超出现实条件,确保具备可操作性。
二、重点举措
巨灾应对与常规性突发风波应对不同,须要在个别重要任务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破思维禁锢,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提出愈发有效、更加符合巨灾特性的应对举措。
(一)更高级别的指挥体系。常规性突发风波应对模式下的专项应急指挥部有时无法满足巨灾应对需求,应研究提出适用于这种巨灾的指挥体制机制,如启动应急委决策机制或更高级别的决策指挥机制等。
(二)更高层级的协调联动。巨灾应对必然要求本市与党中央、国务院、周边省(区、市)进行工作对接或协调联动,必要时接受国际社会援助。要研究明晰上级部门和本市的指挥权限和职责界定、细化与周边省(区、市)的联动方案等。
(三)更大范围的应急保障或管制举措。大范围的生活必需品、能源、交通、通信、网络等保障工作将成为重要任务。要研究提出具体举措,编制具体方案。
(四)更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举措。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应急避险行动要点,组织公民出席应急搜救举措等。
第二节明晰应对要点
在列举了各阶段的全部应对举措后,可以确定一批对巨灾应对有重要影响的应对要点。可将巨灾响应界定为领导决策层(省委、市政府和市应急领导成员等)、专业处置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急队伍和相关企业等)和公众响应层(社会团体、组织和公众等)三个层级。
提出各阶段、各层级的应对要点,才能提高对巨灾应对工作的整体理解和认识,确保巨灾风波发生后才能第一时间作出关键响应动作,最大限度减少害处后果。应对要点应包含以下要素:所属责任层级、阶段和时间节点、原因及后果、处置举措、责任主体、完成期限等。
一、领导决策层应对要点
领导决策层负责对全局性工作进行指挥和协调,就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即主要决定巨灾发生后“做哪些”的问题。可包含以下方面:
(1)大规模疏散或隔离、局部戒严、区域封锁;
(2)向国际社会、上级部门、周边地区恳求增援;
(3)启动适用的应急指挥机制;
(4)决定全市大范围内对乳品、饮用口、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热力、交通、通信、网络等进行管制或保障;
(5)决定全市企业停工,中小中学、幼儿园听课;
(6)发布社会动员通告、公告;
(7)宣布重大比赛、会议、活动暂停或取消;
(8)拟定社会秩序、金融秩序等恢复与重建举措;
(9)举办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10)其它需由市领导决定的,对人员死伤规模、财产损失程度或社会秩序有重大影响的应对要点。
二、专业处置层应对要点
专业处置层负责在决策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具体执行各项专业处置能力,即解决各项应急任务“如何做”的问题。专业处置层应对要点涵括范围广泛,可包含以下方面:
(1)检测与预警;
(2)信息报送;
(3)人员搜寻;
(4)成立现场指挥部;
(5)调动应急队伍、物资,启用避难场所;
(6)周边秩序维护;
(7)直接水灾控制与清除;
(8)交通、气象、环境等应急保障举措;
(9)社会动员;
(10)善后救治
(11)其它需由专业力量施行的应对要点。
三、公众响应层应对要点
巨灾风波发生后,公众能够及时、有效作出响应并举办自救互救,将对风波后果形成明显影响。公众响应层应对要点可包含以下方面:
(1)举办自救互救;
(2)听从公众防护指导;
(3)配合采取应急管理举措;
(4)提供志愿服务;
(5)其它应对要点。
第三节编制巨灾应急预案
各种巨灾的应对工作虽非相关专项应急预案提供支撑,但在应急预案的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应制定专项巨灾应急预案,确定巨灾发生后才能愈加迅速、有效、有序地举办各项应对工作。
一、编制要求
(一)创立编制小组。巨灾应对行动涉及多个部门和不同专业的专业人员,为此,巨灾应对预案编制应本着多方参与的原则,约请所涉及的主要风波、次生和衍生风波处置责任单位及相关保障单位组成编制工作小组,共同参与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专题研究解决各项应对举措怎么协同配合等问题,确保应急预案的确切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二)突出巨灾的特性。降低对巨灾情境的说明,研究适当的指挥体制机制,突出各阶段、各时间节点的具体处置举措和各层次的应对要点。
(三)符合应急预案编制通常要求。包括符合国家及本市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和巨灾应对工作须要;与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做好衔接;文字简练规范等。
二、基本要素
巨灾应急预案起码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一)总则。包含适用范围,根据等总体性描述。
(二)模拟情境。包含巨灾基本演变过程、直接水灾、次生、衍生水灾、应急任务剖析、应急能力需求等基本情况。
(三)指挥体制机制。包含应急指挥体系结构、与上级部门职责界定和协调机制、与军队和周边地区的联动机制、现场指挥部的成立和运行等内容。
(四)各阶段应对举措。包含防治与应急打算、监测预警、先期处置、现场综合响应、全面响应、恢复重建等阶段的具体应对举措和保障举措,应突出领导决策层、专业处置层、公众响应层的应对要点。与现有相关应急预案差距较小的内容可简化。
(五)附件。包含各种重要文档或模板,如重点保护对象、通信联络形式、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图、现场指挥部设置图、市领导新闻发布讲话稿、紧急通知、新闻通稿、公众引导指南、倡议书等。
第四节举办巨灾应急演习
本市巨灾应对实战经验不足,且情境建立中所构想的各项应对举措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应急演练评估报告,需认真举办巨灾应急演习工作。
一、演练目标
检验应急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降低相关人员对巨灾应对流程、措施的熟练程度应急演练评估报告,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同配合。尤其要对巨灾情境建立中提出的创新性应急体制机制和应对举措等进行检验,并通过演习不断改进和建立。
二、演练方案
在制订巨灾应急演习方案时,要合理设计应急演习场景、演练任务清单和演习脚本。同时,可以适当压缩巨灾情境的演进过程,跳过个别风波发展环节,也可以进一步细化演变过程,补充个别风波场景。对关键任务或流程可组织专项的检验性或研究性推演。
三、演练评估
在设计巨灾应急演习方案时,应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估项目和评估标准,对特定的应急演习项目进行评估,进一步发觉所拟定举措或应急预案的缺陷与不足,进行持续改进建立。
第五章提高应急打算能力
情境建立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为应对这种巨灾,最亟待提高和改善的能力是哪些?”即依据能力差别评估结果,提出常年改进举措,进一步提高应对这种巨灾的应急打算能力。
第一节填补应急资源差别
针对在应急能力剖析中发出的资源差别,采取不同对策进行填补,并编制《能力差别与对策表》。
(一)所需资源总数基本足够,但分散在本市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应完善有效的资源统筹和调配机制。
(二)本地资源不足,但上级部门或周边省(区、市)拥有相应的资源,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采购、生产等方法加以补充的,应完善和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第一考试网,订立互助、采购、代储等合同,筹建应急基金、补偿基金,实现资源的共享互助与快速调用。
(三)资源数目差别较大,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应纳入中常年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并加快落实,或修订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明晰紧急情况下的社会征用办法。
(四)人力资源不足时,应通过提高人力配备、培训志愿者、动员社会力量、请求外部增援等方法等给以解决。
第二节提高巨灾防御水平
结合《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京政办发[2011]3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本市应急能力的意见》(京政发[2013]4号),将提高巨灾防御水平融入日常应急管理工作,统筹考虑长远需求和现况,提出常年对策举措,制订相关规划,明晰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进一步提高巨灾防御水平。
(一)强化重要设施巨灾防御能力建设。针对各种巨灾风险,将巨灾防御与区域发展规则、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布局、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按照巨灾可能导致的主要后果,建立交通、通信、广播电视、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单位以及人口密集区、经济集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营运安全标准、推动业务可持续管理,强化巨灾防御能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强化巨灾防御科学研究,着重巨灾防御跨领域、多专业的交叉科学研究。强化科学交流与技术合作,借鉴、吸引专业机构研究成果。加强高新技术在巨灾防御领域的应用,加快物联网应用工程建设、城市安全风险区划图编制、基础数据库建设等重点工作。
(三)强化巨灾防御文化建设。加强全市各单位的巨灾防御责任意识,举办专题培训,提升各级领导党员的巨灾应急管理水平。通过编制专题宣传指南、播放应急知识动漫、组织公众应急演习等方式,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等专题活动,举办面向公众的巨灾防御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的巨灾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强化巨灾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借鉴国外外相关巨灾恢复重建经验,研究完善巨灾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施行、技术保障等工作。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强化洪灾群众的心理危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