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08:08:12作者:佚名
突然想到温州面,一种清淡、质朴、爽口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口水止不住从嘴角流淌出来。
第一次吃温州面,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沂蒙师范学院读书的时候。一个周末,我和同学清泉一起去新华书店看书,不料错过了学校的午休时间。没办法,我们决定下次去餐馆吃饭。但民族宾馆、东升宾馆、六和居等地方,实在是想不到。四双饥肠辘辘的眼睛,在各个角落寻找着一家小餐馆来填饱肚子。
离书店不远,国营百花照相馆旁边,一家小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店里挂着一块招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温州面馆”三个字。招牌歪歪扭扭,粗犷不失风趣。让我们驻足的,不是东升镇里播放的邓丽君最新歌曲东胜卫校,而是像我们一样进进出出的学生们。这样的餐馆,饭菜一定不会太贵。我衬衫口袋里只有三五块钱东胜卫校,用这个形容我们当时穷困潦倒再合适不过了。在师范学校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学费和伙食费全免,父亲每学期寄给我六七十块钱,生活费大部分都用来买自己喜欢的书了。
走进面馆,五六张简易的折叠桌已坐满了人,还有人站在窗台边吃面。厨房里传来略带夸张的炒菜声,年轻人充满阳刚之气地吸着面条。人声、老人断断续续的谈话声、孩子迫不及待地想出来的哭声混杂在一起,盖过了门外播放的歌声。墙上随意贴着几张港台明星的照片,全是俊男美女。可惜我一张都没认出来,只留意了最显眼处用红纸写着的菜价,现在记不清具体价钱了,一碗面大概四五毛钱,那时候没有大碗、小碗之分,一筐十个馒头一块五,但我们都不敢买。 还有一种叫馄饨的东西,我以前没听说过。清泉家住岩滩。去过包头这样的大城市,指着一碗泡着饺子的汤,看到上面飘浮着香菜、紫菜、虾米、鸡丝之类的,才知道是啥味道。后来吃馄饨,才知道那奶白色的汤是用骨头熬成的。馄饨皮很薄,透过蝉翼般的皮,能看到里面豆粒大小的肉丸。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用勺子舀了一个,鲜香嫩滑。的确是一道美味,不过那是以后的故事了。
没得选,每人点了一碗温州面。坐下后,我才发现,这是个夫妻店,男的是厨师,女的是收银员和服务员。不过分工没那么明确,厨房忙碌的同时,女的也帮忙煮面,汤端上来,客人起身离去,男的也收拾碗筷,擦桌子,配合默契,配合流畅。夫妻俩看上去很年轻,好像只比我们大几岁,脸色白净,眼睛小,个子不高贝语网校,典型的“南蛮子”,很费力地和我们说着普通话,但不标准,带着他们独特的乡音,颇有韵味。
很快面条就端上来了,细细的,浮在清汤里,撒上些许香菜和虾米,和馄饨不一样的是,上面还撒了榨菜、豆芽,还有两三片绿叶,量很少,表面只有几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香,但色彩鲜艳,诗情画意。碗不小,价格也实惠。
果然,当第一口面条送入口中咀嚼时,虽然清淡,但清新的味道却在舌尖蔓延开来,喝了一口汤之后,顿时感觉神清气爽,这得归功于当地的猪肉臊子面或者羊肉面,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前者像是天上的云朵,而后者像是天上的大地,两者无法相比。这让人想起南方人喜欢喝茶,而北方人喜欢喝酒,不同地区,脾气不同,做法和吃法也不同。
回到宿舍,同学问我去哪了,怎么连饭都没吃。我回答说吃了海鲜大餐。不信你闻闻。后来,同学们又多次约我去。
前段时间,老婆突然想起在东胜读医科时吃过的温州面,想着肯定是我们常去的那家,自己也有可能在进进出出的同学中间。我满街找,在白塔公园东边的小巷子里,找到了一家,也是浙江人开的。但吃完之后,还是没有以前那种感觉,虽然老板放了虾,但吃起来就像嚼泥巴一样。
面条还是原来的做法,但是我们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我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