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17:05:24作者:佚名
5间宿舍全部为研究生宿舍
44人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冠名奖学金
72人次获校级以上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
四级通过率 100% 六级通过率 88%
中国首批“985”大学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一届本科班
毕业了!
按照我们的步骤
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的风格
2015年9月22日,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国内“985”高校首个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年6月,东北大学迎来了首届机器人工程专业毕业生,这也是全国首届毕业生。
在万众期待中,这所“初创”的学院在这个毕业季交出了一份“重磅答卷”!全年级60名学生中,12名同学收获了佐治亚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纽约大学、图尔大学等国外顶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30名同学将进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继续深造。选择就业的同学也将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启职业生涯。四年的探索、四年的拼搏、四年的创新、四年的耕耘,机器人学院的毕业生当之无愧地成为东北大学2020届毕业生中耀眼的存在!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
天道酬勤,功到自然成。作为学校最年轻的学院,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结合产学研合作特色和新工科专业建设理念,努力打造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认知、掌握学科前沿、培养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实践育人有效阵地,逐步形成了“以实践育人为重要抓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协调、育人全员”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
探路者
整合最优质教育资源
螃蟹虽美味,但并不“好”吃。如何培养机器人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东北大学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参考,只能做“探路者”。
积少成多,成败在此一举。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首批学生的培养方案在设计上,以建设新工科学科为目标,邀请东南大学、沈阳新松、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就培养方案定位、课程群要求、实践环节、课程安排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最终确定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主要考虑,将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践模式、校内外教学资源整合等主要环节耦合在一起,建立起目标统一、贯穿式的体系框架结构。目前,学院培养计划中实践学分占毕业总要求的30.68%,高出全校平均标准5个百分点。
机器人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架构
《机器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面向个性化、专业化的机器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机器人技术基础》、《机器人技术实验指导》、《自主移动机器人:理论与实践》……一个个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一本本教材专著,无一不是机器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标志。在新课程群建设方面贝语网校,学院以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思路为基础,强化协同实践与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方面,将实践成果和实践能力提升指标作为教学考核反馈的重要因素,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院建院以来,共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东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申请并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共计8项;积极开展机器人工程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签署协议,筹备编写出版7本机器人技术系列教材,积极推动《机器人技术基本原理》课程MOOC开课。
制作“机器人学基本原理”MOOC资源
基于PBL教学法的课程组改革与实践
学院依托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和辽宁省机器人智能感知与人机交互工程中心、沈阳市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建设平台,建设完善了一批先进的实验系统与平台,与沈阳新松、北京亿维先科技、沈阳绿尚科技、德国SMS(中国)、日本CKD(中国)、山东山塑、上海亿坤电气、辽宁壮龙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达成共建协议,实质性建设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获得价值800余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齐全的硬件设施为学院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大学与德国SMS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东北大学与辽宁壮龙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凭借专业特长转读机器人工程专业的胡涵璐,目前已经收到法国图尔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四年里,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我汲取营养,让我的大学学习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英国阿尔斯特大学索尼娅教授、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等大咖的授课让我受益匪浅。在大量的实习实验和创新研究项目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接触到国内最好的机器人实验设备,锻炼动手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实践
学生创新的捷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源于实践。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创新的灵感,学院建立了凸显机器人工程专业特色的“机器人创新实践平台”,包括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等,实验室总面积达900平方米。实验课程均为48学时,学生以2-5人为一个实验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解决问题。
“在具体问题式实验的驱动下,学生们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很多都突破了我的思维盲区。PBL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大家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机器人学院2020届毕业生孙欣阳说。
学而不用则失;用而不学则滞。学院始终坚持学以致用,通过科技竞赛、重大创新项目、实践课题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创造。同时,学院还建立了“导师-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科研创新导师制”培养模式和专职教师与学生长期互动模式,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有课题可做、有导师指导。学院发挥校企联合培养优势,带领本科生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不断探索行业应用实践方向,借助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项目等资源,拓展个人实践领域和视野。
“学院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受益于“科研创新导师制”的毕业生白帆感触颇深。
成果是检验实践的“量尺”。“科研创业导师制”实施以来,学院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在数字造型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智能车大赛、水下机器人大赛等国际国内科技竞赛中获奖33项,共计84项法国图尔大学,指导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项,在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以学生为主体授权或申请发明专利7项,荣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2020年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潜艇巡逻赛冠军。实践推动创新,创新引领实践。探索永不停歇,实践创新永不止步。
博雅
道德教育的指路明灯
培养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学生是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师朴素的追求。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不忘德,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法国图尔大学,逐步凝练“机器•智能”成长社群“博雅训练营”系列品牌活动,精心设计配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科学精神,倡导健康生活,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机器•智能大讲堂”结合专业特色,邀请专家教授、知名校友、企业代表就专业现状、科研动态、就业前景等进行专题报告,帮助学生认清行业发展方向,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激发成才报国的动力。
“学术工坊”开展“九思学园”、“互学小组”、“问答厅”等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各专业相关热点问题,全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玩转不一样的YOUNG”项目以同伴引导、素质拓展为导向,开展“弘扬体育精神,汇聚东大力量”等文化活动,成立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毽球、跑步俱乐部等体育兴趣小组,举办趣味运动会,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学院注重融合思政教育、科学研究等元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大学期间,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两个班级连续多年被评为东北大学先进班级或先进班级标兵,5个宿舍的学生全部在读硕士,44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各类冠名奖学金,72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通过率88%。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内外顶级大赛中屡获大奖。
机器人学院3号楼A354宿舍
@张旭昊:深情不如长久的陪伴,学院陪伴我走过成长的每一步,是指引方向的桥梁,是资源供应的后方,爱无需多言,只愿大家身体健康,一路顺风!
@王衍良:我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和实验室,能在未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研究生导师,得益于我自己的实验课和各种科研实践经历。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学院给我带来的机会。在这里,我想说,谢谢我的机器人学院。
@王冬冬:学院不大,但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深深吸引着我。在此祝愿各位老师学业有成,各位同学前程似锦,学院蒸蒸日上。
@机器人学院首届毕业生:学校给了我们先人一步进入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全开放的实践创新环境,专业的“科研创新导师”为我们提供完整的科研和实践指导。我们在机器人大家庭中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与老师一起努力、一起奋斗,与学校一天天成长、一起发展。这样的青春是美好的,是难忘的。希望弟弟妹妹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也祝福学校越来越好。
来源 | 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