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7 20:43:07作者:佚名
央视网北京7月19日讯(记者王静胡蓉)这几天,北京的天气非常炎热。 陆阳先于记者来到中央广播电视台复兴门办公区附近的一家咖啡厅。 他非常了解这个地方。 而这种熟悉感,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过去。
舞台朗诵近十年来十分活跃,是参与度较高、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度较高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 有好几次,路阳在台上朗诵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台下的孩子们也跟着跟着朗诵。 “跟我一起‘走’,我背一句话,他们也背一句话,很‘搞笑’,但我也很开心。” 路阳清楚地记得,当时朗诵的作品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后来,声音越来越大,朗诵也越来越整齐。
这一幕让70岁的路阳永远无法忘记。
路阳背诵《不朽》视频剪辑:程培轩
面对年轻人朗诵的热情,有“国宝播报员”之称的路阳颇感欣慰。 同时,他也深知,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方式逐渐多元化。 不可否认,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朗诵艺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社会对它的关注度也必然不断提高。 他还认为,情感表达的艺术方法有多种广的组词是,但言语表达的艺术方法最容易普及和提高。 只要我们需要表达情感,背诵的舞台就永远不会空着。 朗诵台也会像春兰秋菊、魏子、姚黄那样。
2020年,路阳在电视台朗诵并讲解杜牧的《山行记》(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央视发布)
破除误区:背诵不是卖嗓子、卖技能
一个优秀的读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积累,而这是外人很难察觉的。 “背诵不是为了放亮声音,不是为了炫技。你不能以为情绪饱满就是加大音量、加大声音强度、提高音调。这是一个误解,不能只考虑外在形式。”更别说形式凌驾于内容上了。并与记者没完没了地谈论背诵。
就在几天前,路阳刚刚从青岛的独奏会演出回来。 当地主办方为本次朗诵活动联系了几家剧院,但未能找到合适的场地。 当问及原因时,却有些意外。 “剧院一天有三场朗诵,上午一场广的组词是,下午一场,稍后一场。” 这让路阳感到惊讶,但也为大众对朗诵的喜爱而欣喜。
“当中国在漫长的夜晚之后迎来新的黎明,那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刻!然而,他们却再也无法欢呼雀跃,只能用自己的脑袋绽放出鲜艳的花朵,默默地绽放在大地上。歌唱…… ……”
每当他背诵《不朽》这首诗的这几句诗时,路阳的心里总会受到触动。 他的《不朽》朗诵在业界和社会上广为流传和好评。 路阳从事播音工作53年,其中30年还担任中共中央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特约播音员。 他在许多重要会议上宣读了宪法、决议、公报、选举结果、任命等各种文件。 他曾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广播朗诵时如何准确传达情感? 这是五十多年来路阳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路阳认为,播音、主持、朗诵绝不是有剧本的。 它们需要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 在一个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或朗读者的知识和业务结构中,流畅、集中、流畅的声音和规范的普通话只占5%。 这些只是工具; 剩下的35%是理解文字、理解事物的能力。 感知能力、声音语言设计能力、声音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60%是扎实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积累,这部分是最重要的。
这是路阳五十多年来最深刻的体会。
20世纪70年代初,路阳在当地一家电视台工作了五年多。 当时,地方台播音员人数很少,工作量很大。 一年365天,陆阳只能休息9天。 有一段时间,路阳每天凌晨4点上班,连续直播和录制,中午休息一个多小时,然后继续录制和直播到第二天凌晨1点30分,有时每天工作超过20小时。
2021年,路阳在专栏朗诵和表演(照片由受访者提供,央视发布)
提高鉴赏能力是一个人事业进步的开始
如今,舞台上、网络上各种读书作品层出不穷。 陆阳松了口气,但也有些担心。 “很多人急于表达,却没有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他举了个例子:“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大家都很熟悉,台上很多朗诵者一开口就大声喊道:‘沁园春·雪’。”北方,万里冰封,万里雪……”,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一个革命者的心。
路阳分析说,对“千里冰”和“万里雪”景物的描述应该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温度、语言风格和节奏来表达。 前者的声音要扎实、清亮、刚健,语言要体现大气磅礴、气势磅礴。 ; 后者的声音要虚实结合、明暗交替、长短相间,语言要体现出一幅瑰丽悠远的立体画面,使观众的听觉感知转化为视觉形象。
路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讲师,播音员、主持人导师,《新闻报文摘要节目》、《全国新闻联播》主播,《全国新闻联播》修订、出题、考官。 《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书考试大纲》同时也是金话筒奖评委、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大学播音主持兼职教授……路阳经常建议中青年播音员、主持人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学会一些声音和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五十年前,路阳总结了语言创作的五个原则:“分析、理解、感受、设计、表达”。 至今看来依然适用,被业界誉为“十五字座右铭”。
朗读和广播、主持是一样的。 路阳特别提醒,比如你在商业上欣赏一个人,你就应该了解这个人的一切。 这种方法不太科学。 因为当你完全模仿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学到他的缺点。 结果就是他的缺点加上你固有的缺点都会显现出来。 很奇怪,两个人的缺点都被放大了。
路阳老师强调:“提高识别能力是一个人职业进步的开始。” 如今70岁的路阳老师仍在不断学习。 他要求自己每天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广东省朗诵协会组织的路阳朗诵作品专场演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阳光网发布)
成为声音的魔术师,语言的多面性
路阳表示,要完成基于文本再创作的有声作品的传播,文本创作一次,占40%; 有声语言创作两次,也占40%; 文字和声音语言形成合力抛向观众,在观众心中形成涟漪,引起思考、感动、联想、回忆,另外占20%。 “说的人无比强大,听的人也会感动。” 在路阳看来,这就是完成我们一切创作的规律。
近年来,路阳也一直在进行阅读文化的研究。 他发现很多孩子用固定的语气读书,俗称“文字语气”。 “这个口音是从哪里来的?是在语文课上学的,代代相传。我们每个人从小学就开始学语文,但由于种种原因留学之路,重文学轻语言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
路阳觉得,词语的疏密体现在语言上,主要是语言松紧程度的变化。 声音要富有感情,有节奏,有起伏,而不是“复读机”。 如果只是把文字变成机械的声音语言,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这就好比一个人衣着光鲜亮丽,妆容精致,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文化背景和广泛的知识积累,他说的话就会鸡肋。
“比如学校课堂上认生字、写生字、组词、造句、作文都是识字教育,缺少的是严格规范的语言教育。” 路阳老师指出“文字语气”存在三个致命问题:
首先,“文字语气”在日常生活语言中找不到原型。 它是一种人工创造的语言; 第二,“文字语气”是恒定的,适应不断变化的,是程式化的语气; 第三“文字声调”的语言单位极其碎片化。 它们大多使用单词、短语和部分作为表达单位,而不是完整的含义。
他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字语气”就像砍排骨,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切成几段,而段与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陆阳说道。
路阳曾为国内外多家出版社录制过汉语教材。 他深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需要大量的练习、大量的观察、刻苦的练习,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做好语言沟通工作。” 最后,他寄语中青年播音员、主持人和读者:“做声音的魔术师,做语言的万面人”。
熔古铸今,用声音雕经典。 中央广播网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现已开放报名! 欢迎识别上方二维码,参与报名,一起分享经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