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4 10:18:42作者:佚名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名称为IChO。 它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化学竞赛。 该活动起源于捷克斯洛伐克。 自1968年首届比赛在捷克举办以来,除1971年暂停一年外,每年举办一次。首届IChO比赛只有三个国家参加。 后来参赛国家不断增加,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此项赛事。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通常于每年7月举行,为期10天左右。
中国运动员在这项国际赛事中一直表现出色。 自1987年首次组队参加匈牙利第19届国际滑雪奥运会以来,截至2023年7月25日,共派出运动员144人,其中111人获得金牌。 其中,29人获得银牌,4人获得铜牌。
7月16日至25日,第5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348名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 经过5小时的实验考试和5小时的理论考试,共产生金牌39枚、银牌73枚、铜牌107枚; 中国队毛伟杰、孙浩哲、庄楚月、万长江四位高中生均获得金牌。 其中,毛伟杰获得总分第一、个人实验成果第一、个人理论成果三项特等奖。
姓名
现在的学校
毛伟杰
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
孙浩哲
深圳中学
庄楚月
南京外国语学校
万长江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此次赛事是瑞士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30多年来首次主办此项国际赛事。 该赛事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主办,并得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化学与应用生物科学系、瑞士化学奥林匹克协会、瑞士科学奥林匹克协会、瑞士化学会以及众多化学化工企业的大力支持。 “寻找解决方案”是本次大赛的主题。 比赛期间,主办方围绕这一主题组织了主题讨论、企业参观、文化体验、科技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选手们在备战紧张的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的同时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也体会到了比赛的重要性。化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作用。
受中国科协委托,中国化学会任命北京大学裴健教授、吉林大学郭玉鹏教授为领队,带领本次比赛。 北京大学王迎霞教授和吉林大学张立荣教授作为科学观察员参加了整个比赛。 老师们孜孜不倦,彻夜不眠,认真分析实验流程,深入讨论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翻译试题,为中国队取得好成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杜伟清陪同代表团参加本次大赛。 此外,作为2022年第5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主办方代表,南开大学委派张明涛教授、李静老师观摩整个线下赛事。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英文名称为IChO。 一般于每年7月举行,持续10天左右。 2024年第5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
2022年以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中国化学奥林匹克提供赞助并开展相关活动,有力推动了国内化学竞赛的发展。
图1:4名中国队队员与老师合影
(左起:李静、郭宇鹏、裴健、毛伟杰、庄楚月、孙浩哲、万长江、王迎霞、张立荣、杜伟清、张明涛)
图2:中国队4名队员合影(左起:毛伟杰、庄楚月、孙浩哲、万长江)
一年一度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学年结束后(通常是七月)在参赛国家之一举行。 主要主办方为主办国教育部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化学协会等。每支国家代表队由4名学生组成,报名者为非化学专业的普通中学生。 两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陪同参赛学生并担任比赛的国际评委。 主办国必须准备四种翻译的竞赛问题: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 陪同老师会将问题翻译成中文。 竞赛题目由主办国安排,一般由大学教授、讲师以及中学教师提出。 由于不同国家的化学课程有所不同,组委会应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前几个月提供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