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5 07:24:27作者:佚名
晚唐诗坛出现了一对“双子星”。 一位是爱情诗大师李商隐,一位是风流才子、世称“大杜、小杜”的杜牧。 李商隐的痴情只写在诗里,杜牧的激情却落在花丛中。 “扬州路春风十里外,不如卷起珠帘”、“二十四桥月夜,何处有佳人教你吹笛?” 小杜的热情令人震惊。
然而,这样的杜牧却在40多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家诗”《清明》。 全诗没有什么异常的人物,但却成为清明诗中无与伦比的经典。 后来苏轼未能将其写成宋诗。 但你真的听懂了《清明》这首歌吗? 我们再看一下这首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下大雨,路上的行人有种快死的感觉。
餐馆在哪里? 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虽然起源很早,但到唐代才被列为全国性节日,后演变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虽然是祭祖扫墓的节日,但在古人眼里,这并不是一个悲伤的日子。 这一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大家都会一起出去放风筝,姑娘们会玩各种扎草的游戏。 但杜牧的诗却极其凄凉,尤其是“路上行人欲死”这句,更令人心碎。 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悲伤的不是路人,而是他自己!
此时,40岁出头的杜牧在池州,所以有人认为杜牧的这首诗是写思乡之情的,是写亲情的。 其实并不是。 杜牧从来都不是一个爱家的人。 这次发配池州虽然被贬,但离开京城却是他一生的愿望。 他曾多次请求外调,史书上有记载,杜牧一生从未写过思乡之事。 所以,《清明》这首诗写的不是亲情,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十年之约。
身为幕府家臣的杜牧游历湖州,结识了一位民间女子。 两人相爱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但女方的家庭可不是什么小家庭。 当时,杜牧与母亲立下十年之约,称等他功成名就娶她为妻。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杜牧在官场上并不成功。 此次降级的池州,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 距湖州不到300公里。 此时,距离10年的任期还剩4年左右。 所以在这个春雨的季节,看到民间男女一起在路上嬉戏,杜牧心里就惦记着那个女孩。 他想不通,就借酒浇愁,可在烟雨蒙蒙的杏花村,牧童却没有心里的那个人。
那么杜牧为何不立即找到对方呢? 因为他被降职了。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杜牧不断请求宰相周起帮助他调任湖州刺史,但朝廷始终没有同意。 写出《清明》四年后,杜牧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湖州刺史。 可惜,当他再次遇见这个女孩时,她已经结婚三年了,已经为人母了。 于是他无奈地写了一首《叹花》:
恨现在发现美已经太晚了,前些年还没开放的时候就看到了。 如今,风吹花散,绿叶成荫,枝头饱满。
杜牧为这个无名女子英语作文,四年前写了《杏花村》,四年后写了《叹花》。 这是杜牧经历过的最深的爱,也是他最无助的时候。 在那个阴雨绵绵的清明节,杜牧并不是一个风流的樊川俗人,而是一个情意绵绵的痴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