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30 10:16:13作者:佚名
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重大传统节日。 “端”是“开始”、“开始”的意思。 农历正月初五可称为端午节。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适逢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三大重要节日之一,另外两个是中秋节和农历新年。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重武节、午日节、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庆祝节日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的古老习俗。 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馗神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英语作文,走百病,佩戴香囊,备甜酒祭祀。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屈原,字平,战国时期楚国人。 生于楚威王五年,即楚宣王二十七年正月初七,卒于楚项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忌辰纪念日。 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王所杀。 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赴吴国,帮助吴国攻打楚国。 经过五战,进入楚国都城郢城。 当时楚平王死了,子胥挖了坟墓,鞭打尸体三百下,为父兄报仇。 吴王阖闾死后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越国战败。 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 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屠杀了他。 他受到越国的贿赂,用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了,送给子胥一把剑,子胥也随之死去。 子胥是一个忠诚的人,视死如归。 临死前,他对邻居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越军入城灭吴。” 随后他自杀身亡。 他听后大怒,下令于5月5日将子胥的尸体用皮包起来,扔进河里。 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个意义是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河自尽。 曹娥,东汉上虞人。 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她的尸体已经好几天没有见到了。 当时,她的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日夜沿河哭泣。 17天后,他又于5月5日投河自杀。 五天后,他取出了父亲的尸体。 这件事被传为神话,传到县令,命杜尚为之立碑,弟子邯郸淳写奏表颂之。 孝女曹娥墓位于今浙江绍兴。 后世相传曹娥碑为晋夷王所书。 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祠。 她居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曹娥为父亲殉难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的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6月5日,秋瑾为国牺牲。 后人为了尊重他的诗作,悼念他的英雄事迹,就结合诗人节来纪念。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诗人节也被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瑞青竞雄,又名剑湖女侠,别号玉姑,浙江绍兴人。 幼时善诗、词、歌、韵,喜骑马、击剑。 花木兰和秦良玉还健在,她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策划起义,开会时被清兵逮捕,不肯屈服,壮烈牺牲在宣横口,光绪三十三年6月5日绍兴。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划龙舟
每年端午节期间,汨罗江畔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 渡船比赛前,通常要祭祀曲子庙。 各地人们身着新衣,扶老携幼,抬着龙头,首先到屈子庙祭拜,向屈原像供奉粽子、馍馍、酒等。 然后司仪将一块红绸系在“头龙”的头上,“头龙”将龙头扛到河边沐浴。 洗完后,将龙头放在船头,然后龙舟比赛就开始了。
吃粽子
“粽子香,厨房香。艾叶香,满屋飘香。门上插桃枝,出门就见黄麦子。”这里是端午节,那里是端午节,到处都是端午节。” 这是旧时流行的描写端午节的诗词。 民谣。 一般来说,各地人们庆祝端午节的习俗都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在中国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
艾菖蒲
我国有句民间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又名艾条、艾条,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艾用于传统中药。 它性温、味苦,能祛寒除湿。 Pu,或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清心、杀菌。 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家家户户用菖蒲、艾叶、榴莲花、大蒜、龙船花等制作人像,称为艾像。 艾叶悬挂于殿内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切成老虎形状或小老虎。 在上面贴艾叶被称为艾虎,妇女们纷纷佩戴它来辟邪祛瘴。 用菖蒲当剑插在门楣上,可以散发香气,驱走飞虫,净化污浊的空气。 或将艾叶、白术、当归、大黄、芸香等中药放在室内燃烧,可驱除蛇、虫、脚。 消毒空气的好方法。 这种风俗在我国各地都很普遍。 “杏黄大夫忙”是指端午节期间,随着夏季临近,天气变得湿热,各种疾病容易发生。 因此,端午节前后这段时间是劝人们讲卫生、驱瘟疫、消灭害虫的时期。
香袋钱包
端午节来临之际,流行佩戴香包、荷包。 孩子们佩戴香包不仅有辟邪、瘟疫的寓意,而且还有点缀衣襟的作用。 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香药,用丝布包裹。 然后将五种颜色的丝线绑成绳子,做出各种形状,形成一根绳子。 它们色彩缤纷,引人注目。 它们美丽而芬芳。 它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病。 节日前,家家家家户户眼明手巧的儿媳妇、姑娘、老太太,都会用色彩缤纷的丝线、花布、缎子等材料,绣成各种形状的荷包,送给亲友或佩戴。 。
喝雄黄酒
过去在长江流域很盛行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 古人云:“饮雄黄酒,百病皆去”。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 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消费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酿米酒中添加微量雄黄制成的,不能纯粹饮用。 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中也用于治疗皮肤病。 在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古代,在酒中加入雄黄可以解毒止痒。 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成人会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朵、鼻子、手掌、脚底等处,以达到消毒防病、驱虫的目的。 古诗云:“唯童年不可忘,艾簪额前为王”。 意思是端午节,孩子们拿着艾叶,戴上菖蒲,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王”字,以辟邪。 流行病预防。 将雄黄酒洒在墙角、床下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是可以的,但食用却有害,所以必须慎用。
粽子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粽子是端午节期间的喜庆食品。
粽子是端午节期间的喜庆食品。 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传统上都会在农历五月初五之前准备各种粽子来庆祝这个节日。
但你知道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吗?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就有“粽子”的记载,它是一种用芦苇叶包裹的食物。
不过,在古代,粽子被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着。 这时,它们不再叫“焦小米”,而是叫“粽子”。
由于地域不同,粽子的材质甚至叶子都有很大差异。 就连“裹”的形状也大不相同。 例如,早期人们用角来祭天。 因此,汉晋时期的粽子多制成牛角形状。 ,作为祭祖的物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等边三角形、等边正方形、尖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 每个地方的粽子味道也不同。 唐代,长安街上有很多粽子店,里面有各种坚果馅儿。
端午节民俗与保健
因为农历五月历来被世人视为“毒月”,已近盛夏。 蚊蝇繁殖,昆虫活跃,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对人民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一套卫生防疫的好方法。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摊上挂上艾草、菖蒲,或者用雄黄、大蒜、菖蒲根浸泡墙壁,并用白术、当归等多种烈性中药,关上门。 ,并将它们混合并燃烧以驱除瘟疫。 驱除邪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艾叶能杀死或消灭多种细菌。 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体网关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达到排出毒素、预防疾病的目的。
洒雄黄酒也是端午节习俗之一。 端午节期间,将雄黄掺入酒中制成雄黄酒,洒在墙壁上、床下,有很强的灭蚊、杀虫作用。 根据气候规律,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多地进入雨季。 此时,不仅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也较高,风速较低,气候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 雄黄是一种用于解毒、杀虫的中药。 它含有有毒的砷盐,害虫闻到并吃了会引起中毒。
端午节期间,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佩戴香包,堪称端午民间卫生的一朵奇葩。 香袋是用挥发性芳香中药切成细片,装入绣花锦袋内制成的。 这种绣包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而且还是防病、防疫的极佳预防良药。 香囊所用的中药多由白术、白喉、苍蒲、冰片、雄黄、樟脑等组成,对流感、白喉、水痘等传染病有积极的抑制和预防作用。
端午节
端午节期间身体健康